以美育代宗教,一部簡明直觀的「紙上美術館」
2014年9月4日,中國現當代美術文獻研究中心(CCAD)攜手Google全球藝術計劃,推出「100幅最美中國畫」藝術項目。
距離線上展覽發布兩年後,中國現當代美術文獻研究中心(CCAD)與人民美術出版社聯手,將這些優質的內容以紙質出版物的形式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便有了今天這本《最美中國畫100幅》。
在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甄選出100幅繪畫作品,從第一件作品戰國時代的漆畫,至最後一件1963年李可染創作的《萬山紅遍》,時間跨度長達數千年。
由「最美中國畫100幅」串聯起一部簡明直觀的中國繪畫史,儘管不能遍覽全貌,但可藉助作品深入專業的解讀,了解各階段中國繪畫的精粹,品讀經典傑作之美。
書中的每件作品均配以精心撰寫的說明文字。
以中國現當代美術文獻研究中心(CCAD)為核心的作者團隊,由目前活躍於美術史各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組成。鮮活、深入的作品解讀,體現了最新的學術視野和成果。
比如著名的《洛神賦圖》,傳為顧愷之所繪,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
《洛神賦圖》中的主要人物曹植和洛神,二人的身影在長卷中不斷重複出現,上演著相遇和別離的情節。同一人物在畫面中多次出現,看似不符合邏輯的描繪,實際與手卷的觀看方式有關——古人欣賞裝裱成卷的畫作時,通常指打開其中的一段,觀賞完畢捲起後,再打開下段內容欣賞。因此在手卷長達數米的畫面中,往往還包含著歷時性的時間線索。
齊白石的《群蝦圖》,現為北京畫院所藏。
齊白石最擅長捕捉平凡生物的自然形態,草蟲魚蝦,在其筆下無不靈動傳神,不似而似。本幅《群蝦圖》,畫家施以水分酣飽的墨筆,不僅畫出蝦子濕潤而富有彈性的身體,一筆一節,以塑造出蝦子或躬身躍動,或直身前游的傳神動態。
看畫也讀畫,書中作品不僅是中國繪畫史上具代表性的藝術傑作,更是中華文明各個歷史時期人文風貌的視覺化呈現,精簡又深入的解讀將畫作從陳列櫃搬入真實的歷史中,更覺得厚重。
目前這些畫作主要藏於國內一些博物館和美術館,或者原址保存,國外藏品主要在英,美,日三國,很多作品都難以一覽真跡。
這裡將100幅中國名畫濃縮於一本書中,隨時可覽,隨時翻閱,彷彿帶著座中國美術館。
百年前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將美術教育提到極高的地位,如今,也希望這本書能成為藝術愛好者提升美育、了解中國文化的一扇別緻小窗。
了解中國繪畫
※7杯《紅樓夢》中茶,看看你喝過幾種?
※龜核同體,以和為貴,攢齊了福壽綿長
TAG:茶香記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