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海派繪畫「中國故事」,講述文化融合

海派繪畫「中國故事」,講述文化融合

《海派繪畫史》敘述海派繪畫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中國故事」,立足社會史和人文史,對海派繪畫進行完整的梳理與論述。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李超撰文推薦此書。

《海派繪畫史》,盧甫聖著,上海書畫出版社

近現代中國美術的演變,留下了諸多重要的史實。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明清以來的江南中心格局,逐漸匯聚於新興而起的國際商業都會上海。表面上看這是一種文化歷史的空間位移,而在深層意義上意味著中國傳統繪畫在文化格局上發生重大轉型。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盧甫聖專著《海派繪畫史》,正是在這種文化語境中,敘述海派繪畫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中國故事」,立足社會史和人文史,對海派繪畫進行完整的梳理與論述。作者調整現有的美術史敘述模式,以觀念、形態、語境的有機結合,敘論並重,突出簡明而精到的闡釋主線。

海派繪畫之變遷,與近現代、現當代中國美術發展命運相連。《海派繪畫史》相關歷史轉型的闡釋主線形成,基於美術學與藝術學理論、社會學、經濟學等跨學科的複合與聯繫,重新關注海派文化。上海在中國近代美術的發展演變中,以上海為中心的前所未有的移民社會及其文化環境,是一個重要標誌。在這個近代中國新興的工商城市文化環境中,必然形成各種異質文化的匯聚和融合,形成近代傳統繪畫轉型與西畫東漸之間的獨特文化關係。

這些文化融合的關係,在特定的歷史時空匯聚于海派藝術之中,並在中西兼容、雅俗共賞的氣氛中出現諸多跡象,體現出海派畫家已經具有「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開放思想。中西繪畫在傳統而來的「持久的對話」中,出現了新的交流跡象。中西兼容、雅俗共賞的畫壇現象引發了對於海派繪畫的重新認知和文化思考。這也是《海派繪畫史》的一種啟示和發現。

在歷來的美術史及相關學術研究中,「海派」非流派,漸已達成共識。雖然各家結語有別,但基本可以歸納為:「海派」是一批具有共同文化情境的藝術家的指代,一種兼容並蓄的藝術趣味和開放求新精神的概括,一種近代市民文化時尚的隱喻。而從筆者理解的《海派繪畫史》一書的相關啟示而言,我們僅從傳統繪畫的畫種或流派範圍去認識海派繪畫,是有欠完整的。

倘若我們深入關注近代上海畫壇的興起和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海派繪畫不是單純在傳統基礎上的延續、發展和變革,而是中西文化撞擊和影響下的產物。它在同一時代背景、地域氛圍、文化因緣孕育下生成,也形成了鮮明的共性。這種共性,就是在西學東漸的近代文化情境中,所形成的近代城市的商業文化和移民文化特質。海派繪畫在世俗化、商業化和多元化的氛圍中獲得了新的歷史表現。《海派繪畫史》所列海納百川、傳統沿革、西畫東漸、斟酌古今、都市摩登、激情歲月、現實主義、走向開放八章,逐漸將我們的注意力和思考點引向文化融合語境中的前後、內外的範圍。這啟示我們在傳統藝術延續的縱向坐標之外,還應構建一種中西文化對話的橫向坐標,去完整考察中國近現代中西融合前沿區域的前後海派、內外海派的共生制約現象,並以此為學術向度,進行相關外來文化對中國美術本體建構影響的思考。

在近代西學東漸的文化情境下,海派作為新興的城市市民文化的典型形態,在其與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古今文化融合的同時,發生著更為多樣而隱秘的中西文化融合。其中,相對於以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古今文化融合為主的「內海派」,中西文化融合部分往往為以往海派研究者所忽略,我們可稱之為「外海派」。而通過「外海派」的視角,我們會發現在相關外來文化對於中國美術本體建構的影響方面,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空間。

盧甫聖所著《海派繪畫史》,面對百年海派藝術中人與畫的素材選用、常與變的事件鋪陳,始終在追尋視覺語言探索中的人文精神力量,加以梳理、思考與解讀,形成了所謂既不拘泥於「木」,又不迷失於「林」的論述主線效應。事實上,文化的識別性,時常與當地的藝術家的藝術個性和形式風格一脈相承。20世紀以來,海派繪畫的相關趨時務新、兼容並蓄的藝術探索,不失為重要的新興藝術的演變基因。在經歷20世紀中後期的主題性藝術影響之後,寫實繪畫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80年代初期的上海畫壇仍是需要完善和突破的領域。在諸多藝術家的努力之下,逐漸形成了海派繪畫語言探索的多元化格局,成為海派繪畫一種成功和復興的希望。這種希望所在,正彰顯了藝術多元互補、兼容清雅的品格,意味著海派文化基因經歷了「筆硯生計」「金石意趣」「洋畫運動」「視覺時尚」「左翼聯盟」「主題創作」「現代思潮」等演變之後,凝練出濃厚的「新興藝術」的人文品質,形成具有海派精神和時代風貌的「大美之藝」。

海派繪畫藝術研究,與20世紀中國近現代美術資源的研究密切相關,相對其整體藝術資源而言,目前尚未有相關「庫」化(資料庫)和「館」化(美術館)專題性藝術資源集聚平台和轉化機制。《海派繪畫史》所引文獻翔實,其中的不少稀缺者為作者首次引用,這增加了本著的學術含量與可讀性。由此可見,相關海派繪畫史中藝術作品存世量、著錄量、藝術家情況、藝術活動、社會傳播途徑和社會反響等研究,逐漸顯現了學術研究資料庫和館藏體系的支撐與聯繫,也開啟了關於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的智庫通道。

《海派繪畫史》本身就是作者弘揚時代精神的大寫海派,是對海派藝術資源豐富與精深的敬畏,是關於中國近現代美術資源保護與轉化的思考。學術當隨時代,我們唯有創新性發展海派文化,創意性提升上海人文,將海派繪畫藝術經典傳承納入海派文脈保護工程之列,讓相關的珍貴海派藝術資源有效轉化為上海城市文化發展的競爭力與影響力。此不失為竭誠促進海派文化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發揚光大的真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原創國漫崛起,我國動漫產業續寫「中國學派」輝煌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