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走路關節酸痛?小心骨關節炎盯上你!

走路關節酸痛?小心骨關節炎盯上你!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1.2億人受到骨關節炎的困擾,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此病不僅在老年人中高發,50—60歲的人群也開始成為高發人群。骨關節炎的發病有何特點?應該如何預防?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鄭秋堅教授為你解答。

特點:骨關節炎「重女輕男」50歲後高發

鄭秋堅教授講解什麼是骨關節炎(圖/陳映平)

「骨關節炎不是缺鈣,是軟骨損傷或者軟骨代謝改變之後導致軟骨退化,從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變。」鄭秋堅教授表示,由於骨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的發病機制並不一樣,流行病學上顯示,二者發生的患病人群特徵也不同。

「骨關節炎多發於絕經後女性,其發病與內分泌改變、絕經後雌激素減少、關節的慢性損傷有很大關係。」

鄭秋堅教授表示,骨關節炎在50歲的人群中患病率約40%,70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則高達70-80%,其發病與人體的退化衰老有關,因此也稱為退化性關節炎。

為什麼不同的人患上關節炎的時間會不同呢?鄭秋堅教授解釋,這和患者的遺傳、生活環境、職業等因素息息相關。職業運動員和重體力勞動者,他們會在較早年齡患上骨關節炎,有的人甚至30歲就飽受其困擾,因為人體的軟骨30歲就開始退化。「走路感覺到關節酸軟,久坐感到關節不舒服需要站起來活動一下腳部,這些都是軟骨開始退化的癥狀表現。」

預防:「減重十合適的運動十鍛煉」三管齊下

肥胖可直接誘發和加重骨關節炎(圖/陳映平)

鄭秋堅教授指出,因為肥胖和過度運動都是骨關節炎發生的直接誘因。因此,一個人過於肥胖(BMI指數,即身體質量指數。正常健康的身體BMI指數在18.5—24.9)。BMI指數超過35,即屬於重度肥胖,個人的體重就會對下肢骨關節造成巨大的壓力。即是平常走路骨關節都承受過度的負荷,久而久之便容易導致骨關節炎提前發生。

鄭秋堅教授說:「要根據病變程度、患病時間長短、病人癥狀輕重來選擇最為合適他們的骨關節保養方式。」對於嚴重肥胖者(BMI指數超過35),會建議患者在3個月內減去總體重的5%,以緩解骨關節壓力。

長時間爬山和爬樓梯易致骨關節受損

其次,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很重要。患者需要減少爬山、跳舞、爬樓梯、跳躍等會導致骨關節扭轉、磨損的活動方式,因為這樣較易導致髕骨軟化症、或者髕股關節炎,導致走路關節酸軟無力、關節積液、膝蓋痛。

不良的運動習慣,是導致骨關節炎發生的危險因素。「一般慢走對膝關節不會有太大影響,快跑尤其爬山對膝關節影響較大。」鄭秋堅教授指出,同時要注意控制好每天走路的距離。「現在朋友圈曬步數每天走幾萬步,實際上太多了,每天快步走6000至8000步就夠了。」他強調。

鄭秋堅主任指出大腿的肱四頭肌在哪個位置(圖/陳映平)

最後,要注意好好放鬆和鍛煉關節周圍的肌肉。「其中最重要的是鍛煉大腿的肱四頭肌。」鄭主任分享了幾個簡單的隨時隨處可做的鍛煉小動作:坐著的時候,一是可以小幅度抬腿;二是繃緊大腿的肱四頭肌。這兩種方法都有利於肱四頭肌的鍛煉。「關節周圍的肌肉結實有力,關節也可以減少受傷機會。」

新聞知多D:老人跳廣場要注意保護關節

鄭秋堅教授提醒,越來越多老人喜歡跳廣場舞,這無可非議,但跳舞是一項對骨關節、尤其是膝關節要求較高的運動。舞蹈時的扭胯、抬腿等動作,若時間久、用力不當且較劇烈的話,便有可能傷害到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因此,跳舞時最好帶護膝和減輕扭動、旋轉的力度強度,這樣才能在享受舞蹈帶來的愉悅感的同時,避免骨關節受損受傷。

文/圖 羊城派記者 陳映平 實習生 甘芷筠 通訊員 張藍溪 靳婷

(責編:陳映平)

歡迎轉載,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城晚報嶺南大醫館 的精彩文章:

金馬綠玉排骨湯——清熱解暑、祛濕解毒
噴嚏頻頻、鼻炎老發作,德叔這樣治!

TAG:羊城晚報嶺南大醫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