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人類的歷史,其實是按材料來分的?

人類的歷史,其實是按材料來分的?

楊銳:上海科技大學 特聘教授

人類的歷史,其實是按材料來分的?從石器時代、工業革命到現在的硅時代,材料早已滲透到日常生活。上海科技大學的楊銳教授致力於鈦合金研究,讓鈦在醫療、機械、航天領域都發揮了極大作用。請聽他在@一刻talks《了不起的好奇心|科學俠》中的分享。

文章共2569字,閱讀需要9分鐘

楊銳:我叫楊銳,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具體來說是鈦合金研究。鈦合金是相對年輕的一種金屬,從1950年到現在大概有60、70年的歷史了。我們一般講鋼是第一金屬,鋁是第二金屬,鈦是第三金屬。鈦的特點是重量比較輕,強度比較高,有時候還能在高溫環境下用。所以一般在航空航天領域用得比較多,比如發動機裡面。因為它耐腐蝕,比不鏽鋼還耐腐蝕,一般也可以在海洋裡面用。所以鈦的用途還是比較重要,比較廣泛的。

我在英國做博士後的時候,獨自研究過一種典型的金屬間化合物,就是金和銅混在一塊兒的叫金屬間化合物。我在大學學的專業是發電廠材料,我小時候下放的時候,在農村沒有電,覺得電比較神奇,所以大學學的是發電廠用的材料。我們知道當時火力發電廠,像燒煤的發電廠用大量的高溫材料。發電廠是用煤把水加熱成水蒸氣,靠水蒸氣來推動發電機。水蒸氣溫度比較高,材料的使用環境比較苛刻,長期在高溫下用,裡面還有壓力,管道就像高溫容器一樣,搞不好就容易出事。發動機這些動力都需要用高溫材料,所以我是從高溫材料慢慢接觸到航空發動機,讀研究生的時候,因為航空發動機在天上飛,所以不能用鋼,要用鈦合金這類輕質高溫材料,所以我是從這兒轉到做鈦合金材料的。

一般人類歷史,基本上是按材料來分的。比如我們最老的是石器時代,就是在公元前4600年到2300年。在公元前2300年到700年應該是銅器時代,青銅,我們現在看到的鼎這類東西,周朝的,都是青銅作的。再往後一直到公元後400年是鐵器時代,終於有了鐵了,鐵的強度高一些。但是我們看到最近,就是中世紀了,變化不大,我們國家是農業社會變化更不大。再就是到1786年左右,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開始的,鋼鐵、鋼出來了。鋼跟鐵有什麼區別呢?鋼就是在鐵裡面加點碳,又加了不同的元素,剛才講了跟炒菜一樣,不斷試新的成分,它的強度提高很多,韌性也提高了,用來造大橋,造鐵路。這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代表性的電出來了。電要傳導,銅和鋁的導電性比較好,剛才說的第二金屬也出來了。鈦是航空航天用的,它是1950年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來的新金屬。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有大規模的民用飛機,大家飛行旅行,到歐洲也就10個小時。我們看1964年集成電路出來之後,我們現在有計算機信息行業,因為用硅,就進入了硅時代,到現在還沒結束。所以人類,從過去的五千年,你完全可以用幾種材料,來概括每個時代的標誌。硅到啥時候結束呢?硅現在已經快接近極限了,到下一步可能沒有一種單一的元素了,可能幾種元素混合起來共同作為一個時代的基礎,可能在未來的兩三百年。

我們國家鈦的儲量是世界第一,所以在我們國家推廣應用鈦還是十分必要的。鈦有一個好處,它跟人體是比較相容的,是最相容的一種金屬。因為鈦的強度高,重量輕,所以一般像我們的腿骨,如果運動或者是車禍受了損傷,裡面都是用鈦合金的。像老年人,骨質疏鬆、髖關節都是用鈦合金來做的,所以鈦是跟人的生命、生活緊密相關的一種金屬,這是根據用途來說的。一般來講,我們天上飛的東西總是越輕越好,因為鈦的比重較小,所以總是希望用它來代替一些更重的,像鋼,像一些高溫材料。同時,如果一種材料強度越高,零件重量就會越輕,那麼它就可以做得越薄。所以我們總是希望提高強度,希望用到更高的溫度,但是這都是有難度的。溫度高了之後,可靠性就差一些,所以怎麼解決這些矛盾,就是我們要研究的主要內容。航空航天的研發周期是比較長的,所以突破也是比較慢的,但是一旦有突破,它的效益還是比較好的。

比如鈦合金裡面,我們現在希望把它做得更輕。有一種鈦合金加一半的鋁,一半的鈦,就形成一種前面說到的金屬間化合物。咱們中學都學過離子鍵,共價鍵,這就是有點帶共價鍵性質的鈦鋁,它的比重比鈦還低,像鈦的比重大概是4.5,一般鋼的比重大概是8以上。那麼鈦鋁的比重只有4,所以就更輕。鈦鋁同時耐溫度更高,所以如果能用鈦鋁再來替換普通的鈦合金,發動機就可以有更大推力,重量也更輕。換句話說,就是飛機可以跑得更快,耗油量會更小。我們現在講排放這些,就會減少,它對環境的衝擊會更小。我們現在旅行大量坐飛機,排放量還是比較大的,如果能把排放量降下來,對保護環境也是很大的貢獻。

我們國家現在要發射空間站,要登月,這就需要大推力的火箭,這裡面最關鍵的是發動機。我們看火箭那麼大,現在登月為了環保,就不能用以前的老發動機,老發動機推力也不夠。那麼新的發動機,要麼是液氧煤油發動機,要麼是液氫液氧發動機,這兩種發動機配合起來,才能做成大推力的發動機。這就是為什麼你會看到火箭有那麼大的體積,它裡面90%裝的是液態燃料,下面就是發動機。為了上天,需要有一個泵,把液態燃料打到發動機這兒,打得越快,燃燒就越快,推力就越大。泵的關鍵是渦輪,渦輪材料以前國內做不出來,後來讓我們做,我們當時還不知道怎麼做。應該說,我們的一個設備大概是2000年左右買的,買回來之後不知道幹什麼用。當時又沒有房子裝,還要重新蓋房子,蓋了五年,才把設備裝上。裝上了又沒有人做這個事情,所以我的一個學生畢業之後,跑到福特汽車廠工作。後來他一聽說這個設備裝好了,他又跑回來了,跑回來做這個事。正好我們接到這個任務,就讓他做這個事情了。一年半之內這個事情做出來了。所以我們覺得,我們花了很短的時間,也是事先沒料到的一個事情,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破之後,我們國家的長征五號上天了。2016年11月份上天的,今年可能還有兩次發射,所以這是我們覺得比較自豪的一個科研項目,也為國家作出了貢獻。

我是學工科的。對於美,我個人感覺,它是動態的,同時也是個性的體驗。每個人看到的美不一樣,同一個美你看一遍感覺很美,看多了就麻木了,這就是所謂的審美疲勞。那麼我想科學家創新之美在於他總是第一個看到,非常激動,所以很震撼,一個東西看多了自然就平淡了,所以我覺得這是創新之美根本的體現。我們第一個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事物,第一個發現一個獨特現象,你會感覺非常激動,非常振奮,這是科學家創新最大的動力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打破科學邊界,探索融合生長
接吻就是一場體檢,健康的人才是最大贏家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