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爭論了千年,其實就一個字,人!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爭論了千年,其實就一個字,人!

存天理,滅人慾。

——朱熹

作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對儒家的基本命題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重構,留下了龐大而系統的著作。在朱熹眾多的著作和命題中,「存天理、滅人慾」 最為人熟知,同時也為朱熹招致了最廣泛的批評。很多學者認為「存天理、滅人慾」是被誤解最深的儒家名句,其中蘊含的積極因素被嚴重忽視了。事實上,「存天理、滅人慾」代表了朱熹對他所處的時代的深刻思考,充分批判和揭示了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毒害。

為了更好地認識天理與人慾,今天哲學詩畫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下這個話題。

何為天理?

所謂天理,在朱熹看來,是一種上天的意志,然後降低到社會中化為一種行為規範,做事準則。

天理就是恰如其分,不多不少,不偏不倚。

何為人慾?

人慾即個人的生理需求,個人的慾望,比如七情六慾,生活中的各種欲求或願望,等等。

從簡單層面說,人慾即過分,天理即恰當。過分的煩躁、焦慮、恐懼、內疚都是人慾,人的七情六慾,都是需要消滅的,剋制的。如果不過分,則喜怒哀樂,吃喝拉撒,男女諸事,都是天理,都是正當的。

如何正確理解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

朱熹著手解決的重點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內在「人心陷溺」的現實困境。因此朱熹從理學體系的視角出發,探討人的內在本質,對「克己復禮」的概念進行了重解。不同於揚雄的「勝己之私」,朱熹釋「克己」為「勝身之私慾」,釋「己」為外在「身」和內在「私慾」的統一。「私慾」產生於「身」,與「身」聯繫緊密,「人有是身,則有耳目鼻口四肢之欲」。「克己」不是克「身」,而是克「私慾」,也就是側重於克服過分的內心慾望,「『克』私慾是心上工夫」。克除了破壞價值與秩序的人慾之私,就能復禮,「克己者乃所以復禮」,「克己」是「復禮」的前提。

通過對「克已復禮」的重新解釋,朱熹突出了「天理」和「人慾」之間的對立,提出「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天理人慾,不容並立」,天理與人慾相互對立排斥。克去「己私」即返復「天理」,「人只有個天理人慾,此勝則彼退,彼勝則此退,無中立不進退之理」,天理人慾處於此勝彼退的關係中,天理進一步則人慾退一步,人慾進一步則天理退一步。只有在「久」「常」上下功夫,堅持不斷的克,才能克服人慾,復歸天理。

在朱熹的解釋中,復歸天理不是消滅人慾,而是恢復人性中被私慾遮蔽的部分。「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天理是人心本來的狀態。人性本善,人的初心本來都是好的,因受種種遮蔽而產生人慾,走向天理的對立面。「革盡人慾,復盡天理」,要在私人生活中重建禮樂,就必須要去除遮蔽天理的私慾,使人的本性中含有禮樂的部分顯露出來,復歸天理,即復禮,使個人精神中內在的禮樂與制度建構上外在的禮樂達到統一。

「存天理,滅人慾」並不是要求消滅人性,而是恢復人性中的秩序,引導道德在人心層面的建設。如果脫離了朱熹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我們是很難做到正確理解這句話的。

按照哲學詩畫的理解,天理肯定是要保存的,而人的慾望不能滅除,最好的方式是消減或者內化。從現代的浮躁慾望社會看,朱熹的存天理而滅人慾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為人的慾望一旦過多,就會迷失本心,喪失本心,更別說良知和道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家庭教育分享:分離和愛是生命永恆的主題,誰都避不開!
中國學者總結的10個哲理認知,個個發生深思,警醒世人!

TAG:哲學與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