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骨質疏鬆症藥物的要點,三張表幫你搞定!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以低骨量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為特徵,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發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可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特發性骨質疏鬆症。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包括 1 型(絕經後)疏鬆症和 2 型(老年性)疏鬆症;繼發性疏鬆症多由其他疾病引起如甲亢、糖尿病、性腺功能減退症、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葯等;特發性骨質疏鬆症多發生在 8-14 歲的青少年,常有骨質疏鬆家族史,女性高於男性。
骨骼是一種內分泌器官,基礎研究提示骨骼對糖代謝和能量代謝有一定的調控作用,而糖尿病者的骨質量受損,骨折風險升高。抗骨質疏鬆症葯對糖代謝有不同的影響,但無論是骨吸收抑製劑,還是骨形成促進劑對糖尿病者都能起到降低骨折風險的作用。
那麼這麼多抗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如何分類呢?彼此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它們對於糖代謝的影響又有多少呢?
抗骨質疏鬆症葯的區別
抗骨質疏鬆症葯主要有鈣劑和維生素 D、抑制破骨細胞骨吸收葯(雙磷酸鹽類、降鈣素類、雌激素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 SERMs)、促進骨形成藥(甲狀旁腺激素類似物(PTHa))。鍶鹽類葯和維生素 K2 類葯有抗骨吸收和促骨形成的雙重作用。
具體分類如下圖:
各類區別如下圖:
抗骨質疏鬆症葯對糖代謝的影響
糖尿病者使用抗骨質疏鬆症葯時,要考慮一些特殊情況。
如糖尿病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腎病,也可能有胃腸道併發症,在使用骨吸收抑製劑前,需仔細評估糖尿病者的腎功能,了解其胃腸道癥狀。
此外抗骨質疏鬆症序貫治療時,應先以骨形成促進劑治療,隨後再以抗骨吸收治療,對於以骨質量下降和骨轉換減慢為特點的糖尿病者,可能更能起到改善骨質量、維持抗骨質疏鬆療效的作用。
※每個醫生都懂的5個道理,卻時常做不到?
※質譜技術賦予檢驗醫學「火眼金睛」
TAG:內分泌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