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醴陵瓷如何歷經坎坷成為瓷界「大神」?

醴陵瓷如何歷經坎坷成為瓷界「大神」?

在與毛澤東有關的文物中,毛瓷的關注度一直很高,被視為最神秘,在收藏界也享有盛名。提到毛瓷,皆會想到來自江西景德鎮那批神秘的7501。

其實,在這之前,毛澤東的生活日用瓷器很大部分來自於湖南醴陵。

不得不說,在景德鎮瓷器名滿天下的當時,醴陵瓷能走到舞台中間,偉人的力量是功不可沒的。

毛瓷杯

說起來,毛澤東與醴陵也是頗為有緣。他一生曾3次到醴陵,對醴陵的風土人情都很熟悉。

在第二次來醴陵考察農民運動時,毛澤東被前來聆聽講話的兩萬群眾所打動,發表了熱情激昂的即時演講,並在後來那篇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高度評價了醴陵的農民運動。

醴陵因農運會而名史的同時,這個地方的印象也深刻地烙在了毛澤東的心裡。1956年,毛澤東到南方考察,湖南省彙報團趕到廣州彙報工作。期間,毛澤東主動提到醴陵的瓷業:「醴陵的釉下彩是得過國際金獎的,現在怎麼樣?」

其時,醴陵瓷當時剛剛經歷了一個長達20餘年的停產期,生產線正在恢復中。但是掩蓋不了它曾經的光芒。

醴陵瓷有近兩千多年歷史,東漢時期就已經大規模生產,而宋、元、明時期的古窯遺址更是遍布各地。

根據出土的瓷器來看,這些醴陵瓷類型豐富,碗、碟、壺、酒器、調羹、罐、壇、缽、油燈等不一而足。1729年(清雍正七年)開始燒制粗瓷,工藝價值和美學價值不高。而來自湘西鳳凰的熊希齡改變了這一切。

1904年,清朝官員熊希齡到日本考察,眼見從中國傳過去的制瓷技術在日本發展非常好,產業發達且產品精良,一直想要實業救國的他深受震動。

回國後到湖南進行考察後寫成《為創興醴陵瓷業呈端方文》,請求發展醴陵乃至湖南的制瓷工業。

這篇文章上呈北京不久,慈禧太后御批十萬兩庫銀,用於發展醴陵瓷業。於是,熊希齡在醴陵創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次年創立湖南瓷業製造公司」,親任公司總經理,對醴陵瓷進行改革和創新。

他大量聘請文化、工藝、美術等方面的優秀技師作為教師,教授制瓷技藝,引進了當時日本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從粗瓷生產到細瓷生產的轉型。

1906年,瓷業學堂的首批學生畢業後立即投生產產,學員吳壽祺、傅道會、游先理等人,在書畫名師張曉耕、彭筱琴的指導下,創製出5種高火性釉下顏料——草青、海碧、艷墨、赭色和瑪瑙紅,次年又在傳統釉下青花裝飾的基礎上,發明出「釉下五彩瓷」。

熊希齡親攜進京貢呈給慈禧太后。

據稱,熊希齡見慈禧觀摩雙禽瓶時幾次看向陳列著的景德鎮瓷器,從容進言:「江西瓷已有千餘百年之歷史,而醴陵瓷僅數年之功爾。」慈禧大悅,賞金牌一塊,並讓戶部每年撥庫銀一萬兩給湖南瓷業公司用於生產。

那麼,讓慈溪太后如此看重的釉下五彩瓷,有何特別?

釉下五彩瓷屬於瓷器中的彩瓷繪,是在瓷胎表面加以彩繪的瓷器,主要有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三大類,而釉下五彩瓷正是其中燒制難度最高的釉下彩,採用這種工藝製作而成的瓷器,表面光亮、柔和、平滑,顯得晶瑩透亮、清新素雅,色彩經久不退,更為特別的是,它在繪製顏料上面加釉,從而隔絕了毒性元素。

除了彩繪,燒制技術也要求頗高。釉下五彩瓷要求要在1380℃左右的高溫一次燒成,成功率只有70%。

而一旦成功,就會達到「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境界。由於釉下五彩的顏料包含水分,某些顏料還含有黃金等貴重金屬,所以燒製成功的瓷器色彩潤澤,表現出靈動、鮮活、真實的質感。

慈禧的認可為醴陵瓷打下了官瓷的烙印,「帶貨效應」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的達官貴人。而真正讓醴陵瓷走向國際的,是幾次獲獎經歷。

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的作品

1907年—1915年間,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先後在「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義大利都朗博覽會」和「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獲得四項金獎。特別是,最後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的金獎讓醴陵瓷驚艷了世界。

可惜,時值戰亂,國內社會動蕩,醴陵瓷窯也因「委任非人、開支浮濫、工商傾軋」等原因難以維繼,大批優秀的瓷業彩繪技藝人員或轉入湘繡,或流落到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賣「字畫」謀生。

1929年,瓷業學堂畢業的高材生吳壽祺離開醴陵到南京謀生。次年,醴陵瓷已基本停產,名噪一時的醴陵釉下彩精品瓷器從此湮沒無聞。

毛澤東的這一問,讓沉寂多時的醴陵瓷重回人們視野。新中國建立時,醴陵瓷幾乎消亡。

1954年,湖南決定恢復中斷快20年的醴陵瓷生產,找到了當時正在醴陵農村棄藝從耕的吳壽祺重新出山,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藝術瓷廠先後成立。

當湖南代表團提出重振醴陵瓷業時,毛澤東當即表示很好,並詳細詢問了醴陵瓷業的具體情況,連瓷器燒成的溫度是多少都問到了。

1956年,國家投入了800萬,輕工部派出專家組改進醴陵窯,成立醴陵瓷業總公司,全國惟一能燒制釉下五彩的醴陵群力瓷廠組建完成,醴瓷又開始風生水起。

從文獻記載和館藏記錄來看,醴陵從1956年開始成立瓷業公司之後,便一直負責燒制國家用瓷,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毛主席專用瓷。

根據記錄,一直到1974年,醴陵16年間為毛主席創燒專用瓷共1555件。代表性作品包括1958年的勝利杯、1971年的釉下彩瓷餐具和煙灰、1973年帶蓋魚盤,以及1974年為慶賀毛澤東82歲壽辰燒制的雙面釉下薄胎五彩花卉碗。

毛澤東與勝利杯

勝利杯系列是醴陵為毛澤東首次燒制生活用瓷。這批杯子一共燒了100件,並明確編了號,1號給毛澤東專用,其餘的則分給了中央政治局領導,這批杯子被命名為「勝利杯」。

區別於其他瓷器,醴陵毛瓷的所有餐具都是帶蓋的,據說是因毛澤東工作繁忙,食無定時,加蓋可以保溫。其次,毛澤東喜歡梅花眾人皆知,梅花是毛瓷上最常出現的圖案。

82歲壽辰賀禮,是家鄉人送給毛澤東一份真誠的禮物。1974年秋,毛澤東最後一次回湖南,在省委九所住了114天,是歷次回家住得最久的一次。

當時毛澤東用的是江西景德鎮瓷,這種瓷具很好,就是有點重。考慮到他晚年手有些抖,湖南省提議燒制一批專供主席使用的瓷器,作為他82歲生日賀禮。

在下達任務時,並沒有說明是毛澤東用瓷,但是對技術上做了嚴格要求:這批釉下五彩,內外雙面都要有花;重量輕而結實耐用;保溫效果好;無鉛毒,不含鎘,確保使用者健康;永不褪色。

釉下彩雙面有花,這在當時的制瓷業尚無先例。醴陵的技術人員在經過一個多月的試製,於1974年11月燒製成功。

12月23日,周恩來乘專機抵達長沙,彙報工作的同時向主席祝壽,兩人一起用餐就是用的這批釉下五彩薄胎碗。

據說,毛澤東看到瓷器很高興,對瓷器上的圖案非常喜歡,還拿出兩個碗輕輕地相互碰了一下,「聲如罄」,連聲誇讚家鄉的瓷器真好。

在這批瓷器中,紅月季、紅芙蓉、紅秋菊、紅臘梅四種紋飾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全部是釉下彩雙面有花,造就了中國陶瓷彩繪工藝史上的一大獨創。

醴陵瓷五彩薄胎碗

同時,這批在文革時期生產的薄胎釉下彩瓷碗,創下了多項制瓷紀錄:制瓷泥土是採用特製的「洪江泥」,此泥土是屬於國家制專用瓷的泥土,現僅存數噸,已被國家封存。

繪畫原料採用了氧化鈾作顏料,打破了歷史上瓷器底足不施釉的製作工藝手法,採用「三燒制」三次進窯;畫工細緻,每一朵花紋都是一致的,就是用幾十倍的放大鏡去看,也找不出花紋的不同之處。

景德鎮生產毛瓷是在醴陵之後。1975年春,中共中央辦公室主任汪東興向設在江西景德鎮的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下達了一項指示,要秘密為毛主席燒制一套專用瓷器來代替醴陵毛瓷,被中央視為1975年的頭號政治任務,工程代號為「7501」。

「7501瓷」燒造成功已是1976年初,由於身體原因,毛澤東沒有再更換日用瓷器,所以嚴格來說毛澤東並沒有使用過「7501瓷」。根據毛澤東的生活秘書吳連登回憶,從1958年開始,毛澤東生活中一直使用醴陵瓷,直到生命的最後。

同時,醴陵還曾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及其他政要專門制瓷,為英國撒切爾夫人、美國柯林頓總統等世界國家首腦專門制瓷。

因此,醴陵窯曾一度成為紅色官窯,紅色文化深深鑲嵌在醴陵瓷器——釉下五彩之中。

遺憾的是,社會對醴陵瓷的歷史,大多始於巴拿馬上的一枚獎牌、止於紅色『官窯』,醴陵瓷遠非這些簡短的定義所能涵蓋,它在歷史上所留下的制瓷痕迹、陶瓷技術上的突破、集全國能工巧匠之力所恢復的工藝、從工業用瓷到藝術瓷的豐富種類,都是值得關注和探討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這些箋紙木刻畫片與手跡,見證了魯迅的藝術眼光!
這些箋紙木刻畫片與手跡,見證了魯迅的藝術眼光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