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中原為何不曾把朝鮮納入版圖?

古代中原為何不曾把朝鮮納入版圖?

古代中原為何不曾把朝鮮納入版圖?估計這是很多人心中的一個問題,網路上也有很多類似文章,但寫的大多比較膚淺,只是說古代中原人看不上朝鮮那塊窮山僻壤,有的還夾雜幾句調侃。

這種說法有點自大口吻,也猶如伊索寓言里說的,葡萄太高,狐狸夠不到,吃不到葡萄就說普通酸。

看看早期中原自大的地圖,只認為黃河流域為華夏,其餘地方都是蠻夷的地方,都算是窮山僻壤的野蠻之地,怎麼後來陸續納入版圖呢?

如果從文化角度看,朝鮮受漢文化影響非常深,在接受漢文化方面甚至遠超滿洲、蒙古、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區,而且在古代漢文化圈三個國家朝鮮、日本、越南裡面,日本和越南都否認是中原藩屬國,而自認為是帝國。只有朝鮮古代表現非常謙恭,統治者只稱國王不稱帝,而且不設自己的年號,奉中原為正朔。

就中原在歷史拓展疆域,也是有歷史過程,而且存在不同的因素促使而成。其中在漢唐時期,也曾有過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統治的歷史,之所以不能維持下去是有特殊原因的。

一、中原歷史上拓展土地情況

為了與朝鮮情況進行對比,我們就先看看歷史上中原拓展土地的情況。

首先要明確地看看歷史人物的態度,並非是現在網民認為的盡量去佔據更多的土地,要考慮歷史人物當時的眼觀和思想。

中原是農耕民族,最早是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臉朝黃土背朝天,形成對土地的依賴和感情,故土難離,沒有大的天災和戰亂,沒人願意離開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沒有現在網民的想法去開疆擴土。

但中原的歷史發展,一直就是君主專制獨裁,從沒有產生過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的民主體制。君主專制,自然一切的決定權就在君主身上,而中原人世世代代也形成當順民思想,服從君主意志,換取自己安樂生活。

但每個君主想法是不同的,有的希望無為而治,這或許是中原百姓喜歡看到的。但也有喜歡瞎折騰的,喜歡瞎折騰的就是真認為自己是天子,想要天下的人都聽從自己的,於是就要發動戰爭,進行兼并。秦始皇就是屬於愛瞎折騰的人,想統一天下,但想法和現實是有距離的,中原缺乏馬匹,所以無法組織起騎兵隊伍,只有戰車和步兵,而北方民族天生就是騎兵,每人有好多匹馬,中原部隊自然不是北方民族對手,於是只能修建起長城。

無論修長城、還是徵兵打仗,都是要中原的農民離開自己的土地,去服兵役或勞役,這肯定是農民不願意的的。但中原人大多時候是願意當順民,只有無法維持最起碼的生存的時候,就會揭竿而起,來推翻那些瞎折騰的政權。

通過我們這個分析,能看到大多數人是不願意開疆擴土,國家多得的土地跟中原個體農民沒一毛錢關係,只是滿足君王的統治欲。

往北打不過,要想有更多的統治慾望,就往南方去,但即使打下建立幾個郡縣,也只是軍事據點,但中原的人民是不願意去移民的。

但經過歷史上多次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因戰亂失去土地的人民跟隨統治者南渡,比較大的有五胡十六國開始的衣冠南渡,金兵進來的時候的建炎南渡等。因為中原受北方民族壓迫,被迫向南方開疆擴土,這可以說是上下一個意志,而且南方的土地早在中原人來之前,南方的土著民族已經開墾為田地。因南方原有土著民族沒有能組織一支強大軍隊,無力對抗來的中原民族,就被迫躲進山區生活。

通過上邊的回顧,就可以看明白要開疆擴土,我們總結至少要滿足幾個條件:

1、有軍事能力打的過。

冷兵器時代,北方民族都是騎兵,中原民族一般都不是對手。但中原依靠其中央集權體制,可以保持一支比較大規模的軍隊,能戰勝南方民族。

2、要開疆擴土的土地是耕地。

在漢朝、唐朝和明朝也有過軍隊進入蒙古草原,但那裡不是耕地,中原人即使能佔領那些非耕地的民族地區,但沒有耕地,自然也也不會有去中原移民。

3、中原人願意去移民。

因為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因戰亂導致一部分中原農民為躲避戰亂而跟隨統治者南渡,遷移到南方。

至於最後版圖的增加,是清軍入關帶來滿洲、蒙古等地區,入關後又開闢了新疆、西藏等地區。晚清因為天災,中原出現大量移民,清政府放開了滿蒙等地區,大量的中原難民進入。

二、中原王朝對朝鮮半島不同態度

中原與朝鮮的聯繫,現在看有陸路,也有海路。但陸路就要走遼東走廊和滿洲南部,過去的這段路非常不好走,另外就是生活東部鮮卑和高句麗人,沒有他們點頭,要去的人少,過去就回不來了。所以中原一般就是海路與朝鮮聯繫。

朝鮮北部和南部,在古代的時候就常處於分開發展,就如庫頁島的北部和南部就分屬不同的土著民族,歷史上也長期分開發展。而且日本很早曾染指朝鮮南部,中原對朝鮮南部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只是對朝鮮北部影響多一些。

中原王朝對朝鮮的態度,基本跟上邊說的中原王朝一樣。一般的民眾是對朝鮮是不感興趣,雖然朝鮮也是農耕民族,有耕地,但中原農民在本地好好的,誰願意跳槽去朝鮮種地,而且朝鮮的耕地基本也是飽和狀態,沒有空地給中原農民。

但中原的專制君主就不一樣, 有愛折騰和不愛折騰的,其中漢朝、隋朝和唐朝都出現愛折騰的君主想要征服朝鮮。

要說中原王朝歷史沒把朝鮮納入過版圖,也不完全對。商朝的萁子建立朝鮮,因為在周共和元年之後才有了正式歷史記載,以前的事大多是到了漢朝司馬遷的時候,才收集民間傳說而記錄下來,所以那段萁子建立朝鮮很難說是信史。但漢朝確實有過出兵征服,漢武帝派樓船將軍楊仆率領5萬人馬,乘船過渤海奔朝鮮,左將軍荀彘率軍出遼東郡,從陸路出發,聯合攻打朝鮮。滅了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並在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東部分地區設置「漢四郡」,他們分別是 臨屯郡、樂浪郡、真番郡、玄菟郡。

但並沒有中原農民去移民,最多就是建立幾個軍事據點,或叫城市,缺乏對當地土著民族的統治能力。對那邊所謂的統治,不僅沒有什麼經濟效益,還要付出很多,不久「漢四郡」就遷移加合併,撤出了對朝鮮的統治。其後高句麗興起,把中原留存的幾個據點也全部兼并了。

隋煬帝也是拍腦袋想起一出是一出的人,不考慮國內經濟條件是否許可打仗,也耗資去組織軍隊打高句麗,。結果不僅軍事上失敗,還導致國內經濟崩潰,沒有生活依靠的農民揭竿而起,推翻了隋朝統治。

其後的唐朝唐太宗也是喜歡好大喜功的人,繼續折騰組織去打高句麗,結果也是兵敗而還。

唐高宗的時候,終於趁高句麗內亂之機,加上一有高句麗內部人士充當帶路黨,二與新羅聯合,最終滅了高句麗。唐開始也在朝鮮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但也跟漢朝統治一樣,沒有中原移民過去,當地民眾反抗激烈,唐在那裡統治無法維持,沒幾年就遷移到遼東。後沒多久渤海國建立,渤海國逐步恢復了原來的高句麗版圖,唐朝費很大精力,結果一點利益沒得到。

漢、唐算是中原王朝比較昌盛的時候,即使能拿下朝鮮半島的北方地區,但也沒能維持長久統治,這與中原對南方開疆拓土不同,中原農民移居到南方,南方原土著民族進入山區,這樣中原王朝可以對南方進行長期有效統治。而朝鮮本身耕地有限,已經達到飽和。到晚清的時候,朝鮮也出現大量剩餘人口逃難進入滿洲和俄羅斯遠東地區,說明朝鮮根本沒有多餘的耕地,加入中原沒有出現天災或戰亂促使大量難民去移民朝鮮,這樣朝鮮本地居民依舊是原來居民,中原強行建立的統治很難持久,這就是因為中原王朝沒有長期統治朝鮮的能力。

唐朝以後,東亞北部進入征服王朝,遼、金、元和清,中間只有明朝算中原王朝,但自明朝朱元璋就確立朝鮮屬於不征之國,算是朱元璋看清歷史發展形勢,告訴後代不要瞎折騰了。

三、征服王朝對朝鮮的態度

唐朝以後,北方大多時候就進入了北方民族建立的征服王朝。為什麼這些征服王朝也都沒有將朝鮮納入版圖。

這就是存在征服王朝與中原王朝存在不同的特點,中原王朝為了實行中央集權專制,而且他們統治的大多是單一民族,所以自秦始皇開始就實行郡縣制。

而征服王朝不同,自建立就面對的是多民族不同文化的疆域,而且統治民族並不佔人口優勢,強盛的時候統治民族的軍隊雖厲害,但人口有限,難以維持超過自己人口多少倍的地區統治,所以征服王朝一般實行的不是單一的郡縣制,而是隨俗而治。

如契丹人建立的大遼帝國,就是多民族統治,不僅對契丹和漢人實行不同的統治,對原渤海國也實行建立藩屬國東丹國進行統治,對女真,也分生女真和熟女真,對熟女真任命官吏統治,而生女真只要求像藩屬國進貢一樣就可以。對朝鮮也一樣,許可他們充分自己管理,只要求盡藩屬國義務。

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帝國也奉行的是隨俗而治。對於滅掉南宋,也沒打算直接統治,而是要求中原自己選舉帝王,只要不是趙宋王室就可以,最後扶持選舉出的張邦昌。因為張邦昌見趙構稱帝,自己就不當了,還政給趙構。後又扶持劉豫稱帝。因為看到漢人完全可以自己組織起來接受女真統治,最後才把中原地區納入金帝國。金帝國對朝鮮則一直許可他們作為藩屬國存在,隨俗而治。

蒙古人打仗很勇猛,但人口有限,所以也實行的隨俗而治。一些原來征服地區,都許可原來統治狀態繼續存在,比如對俄羅斯地區小國就許可作為藩屬國繼續存在。蒙古滅了女真人建立金國和東夏國,但原地區的女真還是按五個萬戶府的形式繼續自己治理。蒙古人對吐蕃也是許可按原狀態繼續存在。蒙古人進入大理國,也還是保留大理國的段氏王室,並劃給一部分土地自治。只是中原,跟金朝遇都情況一樣,中原自己就可以組織軍隊和官員幫助蒙古統治,所以對中原實施直接管理。朝鮮對蒙古人非常恭順,而且長期聯姻,朝鮮國王都娶蒙古公主,而且還定期給蒙古皇帝送朝鮮美女。

清帝國實行的也是隨俗而治,在入關前就已經出兵征服朝鮮,讓朝鮮參照蒙古地位作為清帝國的藩屬。

總體看,朝鮮作為一個獨立文化體長期存在,即使可以征服,但不適合直接治理,而且征服王朝的北方民族都奉行的隨俗而治,所以一直許可朝鮮作為藩屬國獨立存在,並未劃入版圖。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蒙古人怎麼給孩子起名?
邊城集安高句麗古迹遊記(二)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