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20年矢志不渝,中國載人潛水器走向譜系化

20年矢志不渝,中國載人潛水器走向譜系化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7000米載人深海潛水器立項了,我們想來想去,這個總師非你老徐來當不可!」經過一系列論證、研究,2002年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終於正式批准立項,選總設計師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中船重工七〇二所原所長吳有生院士專門給徐芑南打了邀請電話。

深海潛水器被認為是發展深海技術的引擎和集成平台,也是開展深海科學研究、資源開發的重要支撐。

在7000米載人深海潛水器「蛟龍」號立項前,我國研製過的潛水器的最大深度只有600米。從下潛幾百米到6000米,美、法、日、俄4國差不多花了50年。「蛟龍」號則計劃用10年時間,走完國外同行用了近60年才走完的路。

從「蛟龍」號到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再到萬米載人潛水器,不到20年間,我國潛水器譜系化工程有序推進,載人深潛技術的突破也帶動了我國深海科技領域全面發展。

藉助影視作品畫面

啟發潛水器設計

20世紀末,隨著中國大洋協會在國際海底調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國家對載人潛水器的應用需求越來越迫切。

「來不及了!要趕快趕回所里!」接到邀請電話時,徐芑南已從中船重工七〇二所退休6年,但心底始終有一個願望,就是看到中國人獨立自主研製的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能夠在深海遨遊。

不顧患有高血壓、心臟病、一隻眼睛僅存光感,徐芑南毅然放棄在美國頤養天年的生活,帶著老伴回國。

但當時擺在徐芑南面前的卻是特別沉重的擔子——國內沒有做這麼大深度的載人潛水器經驗,當時國外對載人深潛技術高度封鎖。時間走到2005年,此時項目已立項3年,團隊中僅有兩人見過真的深海潛水器。這意味著,大部分人對潛水器的了解,只能藉助國外的科普讀物和觀看影視作品。比如《泰坦尼克號》中有關潛水器的畫面,被他們反覆研究,並啟發了我國潛水器的設計。

從600米到7000米,數字背後是非常大的技術跨越。

為統籌好「蛟龍」號本體12個分系統工作,徐芑南將每一個分系統的「任務輸入、成果輸出、約束和支撐條件」,按照技術進度和經費,製成表格,按表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質量。面對人才短缺的瓶頸,他格外注重對青年人的培養,還想方設法邀請國內外專家給年青的設計師隊伍講課。

面對這一項大的系統工程,國內上百家科研機構集智攻關,解決了耐壓結構和密封技術設計、高比強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術、航行性能優化、水下定位、水下通訊、自動控制等多個領域的最前沿技術難題。

海試逼出設計中潛伏問題

2009年8月,歷經技術攻關、設計、總裝建造和水池試驗,「蛟龍」號駛向大海,計劃用4年時間完成7000米級海試,通過海試來驗證和改進「蛟龍」號的各項性能指標。

儘管當時已年逾七旬,徐芑南還是堅持要求上船坐鎮指揮,他拖著裝滿藥品、氧氣機、血壓計等醫療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團隊堅守在一起。

然而,擔任主駕的現任萬米級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中船重工七二所副所長葉聰在50米海區首次下潛中就迎來「當頭一棒」。

當時,為了檢驗通訊能力,工作人員首次將「蛟龍」號與母船連接的纜繩解開。不料,通訊信號接收不穩,對講機瞬間「失聲」。最長的一次,他與兩名同事呆在內直徑2.1米的球艙里,和母船失聯兩個小時,反覆呼叫,無人應答。

這只是葉聰與團隊數年深潛生涯中,遇到的一次較為普通的困難。

海試4年,潛水器下潛深度不斷增加,問題也不斷暴露。

2012年7000米海試,為對可能出現的故障進行充分試驗,潛水器拆裝維修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海試,但故障解決時間較以往大大縮短,解決能力大大增強。在幾次下潛試驗中,現場指揮部並沒有讓逼近7000米的「蛟龍」號急於撞線,而是按照計劃,逐一驗證功能,力爭在各項考核上都拿到高分。反覆試驗,通過海試將可能的問題逼出來,不讓它潛伏,這種嚴謹求實的作風也成為載人深潛精神的「魂」。

「祝福景海鵬、劉旺、劉洋3位航天員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祝福我國載人航天、載人深潛事業取得輝煌成就!」2012年6月24日9時25分,通過水聲通信系統,在馬里亞納海溝的7020米深度,葉聰代表同行的楊波、劉開周兩名試航員,清晰地向外層空間送出來自海洋深處的聲音。

7062米,這是中國載人深潛紀錄,也是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意味著我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

2020年將創造新的「中國深度」

隨著對深海了解的深入,越來越多圈內人達成共識:向深海進軍只有一個「蛟龍」號不行,要全面掌握核心技術,讓譜系化的潛水器在國內得到技術、部件、運維等方方面面的支撐。

在「蛟龍」號和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研製經驗基礎上,2016年,全海深(萬米級)載人潛水器項目正式立項。「蛟龍」號在7000米處的壓力是700個大氣壓,萬米級載人潛水器還要增加400餘個大氣壓。

葉聰告訴記者,即使有之前的技術基礎,高壓低溫的深海環境給球殼焊接、浮力材料測試、鋰電池質量控制、液壓元件適應性等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按照計劃,2020年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將完成試驗、投入使用,創造新的「中國深度」,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探測能力與研究水平。

總有人問葉聰,為什麼要越潛越深?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已經重複了多次:海底蘊藏豐富的資源,而我們對太空、對月球的了解,都超過了深海。探索海洋、保護海洋、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都與深潛密切相關,需要藉助高技術深潛裝備來繪製深海「藏寶圖」。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朱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熱淚盈眶!14億中國人的大型表白現場,你參加了嗎?
感動!92歲仍在給留守兒童補課,他希望「最後一口氣在講台上呼出」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