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時,一塊大洋能買到什麼東西?

民國時,一塊大洋能買到什麼東西?

民國時期,貨幣種類非常多,人們不需要出國就可以使用幾十種類的錢,例如五四運動前後,北京地區的人們常用的貨幣就有著名的「袁大頭」,上面印著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頭像,以及「孫大頭」,印著孫中山頭像的銀元,此外還有墨西哥的「鷹元」,英國的「站元」,還有清末年間發行的「龍洋」,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光緒元寶

還要各大軍閥自己發行製作的洋元,有錢人家還會有幾十兩的元寶,日常使用中,小額交易大多數人都會使用銅板,除了這些金屬貨幣外,還有各大錢莊發行的紙幣,民國政府發行的「毫洋券」,北洋政府發行的「大洋券」,交通銀行的「中交票」,日本銀行的「中交票」等等

軍閥混戰割據的年代,幾乎有點實力的省份都會發行自己的貨幣,所以當時的北京貨幣種類非常多,因此貨幣的價值也都不盡相同,但有四種銀元在全國範圍內的價值都差不多,那就是開頭所說的「袁大頭」「孫大頭」「龍洋」以及「鷹洋」。

這四種錢幣都是用銀子鑄造的,重量也都差不多,所以得到全國甚至外國人的認可,即使後來民國貨幣大量貶值,但這四種銀元依舊沒有發生太大的貶值,一直都很值錢,這四種貨幣在民國時期,大家統稱其為「大洋」。

那麼在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的購買力是多少?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重量大概在0.72兩左右,不過大清時的一兩大約為37克而並非現在的50克,拿1912年的北京城來舉例,孟天培在《二十五年來北京之物價工資及生活程度》一書中有明確的物價標準。

當時一塊大洋就可以購買60斤大米,甚至可以讓六個人在北京東來順吃一頓飽飽的羊肉火鍋,同時期的上海,一塊大洋可以購買44斤大米,也可以讓五個人在高檔西餐廳里吃一頓很不錯的牛排西餐。

《廣州近郊的生活》是玉昆於1931年撰寫的,書中記載,當時一塊大洋只能買到25斤大米或者是20斤大豆,可見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民國的銀元已經大幅度貶值。

到了1937年,四川成都市區,一塊大洋只能購買16斤大米或者是17斤麵粉,或者5斤豬肉、或者40個雞蛋,或者45斤大蔥、或者五斤白糖。

可以說大洋隨著時間推進在不斷貶值,但當時國內開始動蕩,糧食價格漲得非常快,所以其實大洋並沒有太多的貶值,只是物價漲得太高,而同比同時期的國民政府貨幣,早已經成了一堆廢紙。

所以說雖然大洋的購買力隨著時間在不斷變化,各區域之間也有較大的差異,但大洋不同於紙幣,一直都是很值錢的硬通貨,按照糧價來衡量大洋價值,大家可能覺得一塊大洋似乎也不是很值錢,但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當時一塊大洋要比現在的一百塊值錢多少了。

反封建鬥士吳虞在五四運動期間和魯迅齊名,當時他在成都生活,生有4個女兒,4個僕人和一個老媽子管家,一家總共有15口人,每天吃飯都有葷菜,即便如此,一個月下來,全家人就只花了22塊大洋,如今三口之家一個月兩千塊可能要過得非常緊巴才能活下去,可在民國時期,22塊大洋就已經能讓十多口人過上小康生活,可見大洋的購買力遠比現在的一百塊要高出太多了。

後來吳虞來到北京大學擔任教授,他在王府井的東華飯店擺了一個大宴席,宴請當時的名人胡適、周作人、蔡元培等人吃飯,上的菜全都是山珍海味,鮑魚、魚翅、熊掌等應有盡有,不過這麼一頓飯,就只花了25塊大洋。

當時上海最豪華的總統套房一晚上就只需五塊大洋,民國時期,普通三口之家,一年五塊大洋就可以過得很好,可見,一塊大洋的購買力有多高了。

不過當時的百姓生活過得也很辛苦,唯有知識分子待遇很高,月薪動不動就幾十塊大洋,普通人家,想要掙到一塊大洋,都難上加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雨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范進中舉發瘋很可笑?看完他中舉後的人生,是你也會高興到發了瘋
老人看到國寶司母戊鼎,說想用手摸一摸被拒絕,說出名字後:請便

TAG:曉雨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