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重磅!多年夢圓!全國首座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落戶上海楊浦

重磅!多年夢圓!全國首座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落戶上海楊浦

剛剛舉行的2019上海書展閉幕發布會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宣布,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和產學研協同數字傳媒創新基地落戶楊浦濱江區域,預計將於2021年建成,獻禮建黨100周年。

「盼了很多年。」徐炯說,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新聞業、出版業的發源地,留下很多傳奇和豐富史料,等待發掘和研究。今年上海書展有相當一部分與此相關的研究成果以新書形式與讀者見面,希望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的建成,能更充分地向廣大市民呈現這些史料,同時建立彙集各地學者的專業隊伍平台,進一步發揚上海和中國新聞出版業的優良傳統。

建成後的新聞出版博物館將以國家一級博物館為目標,堅持「深耕傳統、面向世界、擁抱未來」,以新穎的立意、厚重的實物、多元的手段,展示新聞出版的歷史文化和事業成果,建成集「徵集保護、陳列展示、學術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產業創新」等於一體的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打造新聞出版業文獻檔案中心、文物修復中心、創新發布中心和文創展示中心,填補國內沒有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的空白。同時,積極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集中展示新聞出版業等數字傳媒最新應用成果,聯動區域資源建設國家級傳媒基地,影響和吸引年輕人群,成為有熱度、可活化的創新創業產業集聚區。

根據規劃,新聞出版博物館將和周邊數字傳媒產業基地實施一體化發展,市委宣傳部積極支持將出版系統在各類資源和文化活動落地楊浦,推動形成國家級的數字傳媒產業基地,支持楊浦區建設成為上海市乃至全國新聞出版業品牌產品、品牌活動的首發地。

相關鏈接: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和產學研協同數字傳媒創新基地由上海市委宣傳部與楊浦區人民政府合作,市區共建。

楊浦區高校和產業資源底蘊深厚,擁有「百年大學、百年工業、百年市政」的獨特歷史資源,近年來在文化產業和事業發展上特色鮮明,大學出版社與數字出版產業齊頭並進,最終吸引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落戶。據悉,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選址定海街道138街坊西塊C1-2地塊,位於周家嘴路、隆昌路路口,交通便利,毗鄰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電力學院、復旦軟體園、城市概念園、互聯寶地電競主題產業園和阿里體育總部等,周邊文化、體育、教育和商業等業態集聚效應顯著。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是上海市十二五、十三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將以國家一級博物館為目標,堅持「深耕傳統、面向世界、擁抱未來」,以新穎的立意、厚重的實物、多元的手段,展示新聞出版的歷史文化和事業成果,建成集「徵集保護、陳列展示、學術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產業創新」等於一體的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打造新聞出版業文獻檔案中心、文物修復中心、創新發布中心和文創展示中心,填補國內沒有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的空白。同時,積極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集中展示新聞出版業等數字傳媒最新應用成果,聯動區域資源建設國家級傳媒基地,影響和吸引年輕人群,成為有熱度、可活化的創新創業產業集聚區。

根據規劃,新聞出版博物館將和周邊數字傳媒產業基地實施一體化發展,市委宣傳部積極支持將出版系統在各類資源和文化活動落地楊浦,推動形成國家級數字傳媒產業基地,支持楊浦區建設成為上海市乃至全國新聞出版業品牌產品、品牌活動的首發地。建成後的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將成為楊浦濱江段文化地標和亮點,成為全國出版展示、文獻研究、公眾教育的重要基地。

上海具有新聞出版獨特歷史資源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和出版業的發源地。據統計,1912年至1949年間,全國80%以上共300餘家出版機構集中在上海;列入中國近現代學術名著的千餘種圖書,近95%為上海出版。經過百餘年發展,上海構建了中國學術文化出版的制高點,確立了「中國出版重鎮」歷史地位。百年以來,張元濟、陸費逵、史量才、胡愈之、鄒韜奮、葉聖陶、趙家璧等上海新聞出版群星閃耀,大家輩出,風潮鼓盪,厚積薄發,積累了大量珍貴史料,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

上海是紅色出版的重要基地。1920年8月,第一個《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在上海印刷出版。1921年9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便在上海組建了自己的第一個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此後,在黨的領導下,左聯團結進步作家,創辦《萌芽月刊》《前哨》《北斗》《文學月報》等多種進步刊物,創作出不少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作品。1938年,我國第一部全譯本《資本論》由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生活》周刊、《新生》周刊等進步書刊雖幾經查禁,生活、讀書、新知三家書店仍然輾轉出版了大批革命書籍,發出了救亡圖存的時代強音。

上海出版是海派文化的關鍵一環。正是上海出版強大的文化生產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融匯能力和輻射能力,海派文化才得以發榮滋長,枝繁葉茂,成為江南文化新的樣式,並為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提供了想像和可能。建設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將進一步保護和傳承上海優秀的新聞出版歷史文化、塑造「上海文化」品牌,進一步完善文化設施功能布局,加強歷史文脈傳承,不斷提升上海城市內涵和文化功能。

籌建工作進展有序,文化積累特色鮮明

在上海成立一座與城市光輝出版歷史和地位相稱的新聞出版博物館,是全國新聞出版人的多年夙願。2003年,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啟動籌建以來,藏品徵集、學術研究等工作有序展開,出版館刊《新聞出版博物館》和專集、研究、史料三個系列文庫,參與主辦五次出版史國際學術討論會,開展學術研究項目,如與上海檔案館合作的「上海書業公所檔案整理研究」,與紀實頻道、社科院歷史所等合作的「中國科學社檔案整理與研究」,拍攝了230多位老新聞人、老出版人的影像視頻和口述歷史,數字化成果近14萬頁。

博物館籌備之初徵集到的第一件藏品是由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捐贈的巴金為商務百年慶題字手跡(1998年),上書「我是『五四"的產兒,我通過商務印書館的『小說月報』走上文壇」。2008年,為新聞出版博物館建立的藏品庫和藏品管理信息系統啟用,現有入庫藏品數萬件,其中民國報刊3000餘件,民國圖書5800餘冊,還有木活字、石印機、銅字模等出版工具。中國著名出版家范用的藏品可謂一大亮點,這些藏品包括巴金、錢鍾書、黃裳、黃苗子、黃永玉、艾青、柯靈等名人簽名本圖書2200冊,錢鍾書、茅盾、華君武、李公僕、黃洛峰、李一氓、巴金、聶紺弩、樓適夷、黃永玉、葉聖陶等名人大家與范用的書信手稿2134件,以及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版的1531冊珍貴期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8月15日,15年前,中國「綠卡」制度的正式實施
日超十萬觀眾,這個周末China Joy吸引大客流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