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泥繪裝飾工藝解析
文化
08-20
傳統的紫砂裝飾手法有陶刻、泥繪、貼花、鑲嵌等諸多工藝,而紫砂泥繪則是與紫砂作品本身同質同構的裝飾手法。
泥繪裝飾流行於清代十七世紀晚期,其工藝方法是在製作完工的壺坯上,須有一定濕度,用本色(制壺泥)或其他色泥,製成細泥漿,用毛筆在坯體上作畫,題材多為山水、花卉、詩文短句,燒成後,泥繪作品多有淺浮雕、薄意雕的效果。根據泥繪選用泥料泥色的不同可分為本色泥繪和異色泥繪,按照裝飾手段和其厚薄肌理效果的不同又可分為堆繪和薄繪。
大家都看過油畫,而紫砂壺「泥繪」就是類似這樣,不同的是在紫砂壺生坯上用不一樣的泥色繪畫。用來泥繪的色泥有白泥、本山綠泥、硃砂泥、黑泥等。其紋飾主要是山水畫,也有花鳥畫,均以中國畫形式表現,古樸雅緻,意味雋永。
泥繪工藝也是紫砂陶獨有的裝飾工藝之一,它是用毛筆蘸十分稀薄細膩的泥漿在紫砂半乾的坯體上作畫,有單色的,也有兩種以上色彩的,題材多為山水、花卉之類。燒成後,泥繪作品具有淺浮雕、薄意雕的藝術效果。
清中期泥繪較為流行,多為寫意,有些作品泥繪、模貼、刻畫等並用。必要時,可在堆泥較厚部位適當雕琢。由於有筆觸,濃淡區分顯得很有層次感。泥繪工藝興起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流行於清中期。
泥繪不僅運用於茗壺製作,而且廣泛施行於花盆和文具、食具上。以泥繪著稱的紫砂藝人有楊季初、楊履乾等。尤其是楊季初創作的收藏於南京博物院的雪江待渡圖筆筒與收藏於蘇州市博物館的山水圖筆筒,構圖高雅,用筆老到,泥色準確,意境深遠,儼然一幅極妙的山水畫,堪稱泥繪代表作。
※成龍的收藏趣事,馬未都評:他的收藏太雜亂
※做文人壺,吳永明是認真的
TAG:淘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