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用終身成長的底層邏輯,重構個人的心智模式

用終身成長的底層邏輯,重構個人的心智模式

事情成敗的背後,都有一種心智模式

如果你問我有什麼後悔的事,那首當其衝的,就是我沒在大學裡好好學習。

高中卯足了勁考上了不錯的大學,但努力卻在那一刻戛然而止。我就像突然從籠中被放飛的小鳥,忽然看到了一個新奇的世界,然後就沉溺其中,放縱自己,結果虛度了很多本該好好積累的時光。

我們總是容易陷入舒適安逸的當下,在達到了成長的一個里程碑之後,要麼感覺自己已經足夠好了,滿足於當下的成功,要麼不願意去承受可能的失敗,止步不前,絲毫沒有察覺到自己的人生曲線沒過多久就開始回落,甚至可能跌落至曾經的成本線之下。

其實真正的成長,是終身的,而那些所謂的一勞永逸,總會在某一個時刻讓你付出代價。

01

終身成長:世界發展的底層邏輯

什麼是終身成長?

讓我們先來看看整個世界萬物到底是怎樣發展的,而想要了解萬事萬物的發展,我們就要不斷往回看,看最早的時候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宇宙的發展

宇宙大爆炸理論設想,是在1927年由比利時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勒梅特首次提出,而後又通過哈勃的星體觀測得到了進一步支持。

大爆炸開始之前的宇宙,其實是一個擁有無窮物質的奇點,它在距今約150億年的時候突然爆炸,形成了空間和時間。

隨著空間的擴張和時間的流逝,爆炸產生的中子和質子在高溫作用下迅速發生核聚變,形成了幾種基本元素——氫,氦,鋰。當溫度持續下降,原子核有能力俘獲橫衝直撞的電子,進而形成了原子分子。

原子分子形成物質,質量大的物質因為引力作用慢慢聚集,內部溫度升高發生質子核聚變,迸發出各種射線發出亮光,形成了恆星。

而當恆星內部元素燃燒殆盡就會發生災難性的坍縮,發生爆炸,之後會形成超新星,物質塵埃,也會出現新的化學元素。

恆星爆炸形成的物質塵埃,因為引力的作用而越聚越大,進而形成行星,而行星因為水的不同存在形式,表現也不一樣。在我們的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恰好是液態的。

縱觀宇宙的發展歷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這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進化過程,而這個過程至今已經有幾百億年的時間。

生命的發展

在地球上,因為火山噴發形成的無機物環境,陽光提供的熱能,還有板塊運動提供的能量,宇宙漸漸演化出了能夠自然複製自身的最初生命物質。

因為環境條件的有限,競爭加劇,生命物質會發生變異,這就讓複製的行為模式變得更加複雜。

生命既不會刻板地毫無變化地複製自己,也不會將自己改變得面目全非,而是把握好一個適應環境的度。複製和變異,這兩種雜糅在一起的行為模式,是生命起源的根本。

據研究,最初的生命體之一是一種產生於約35億年前極其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再由多細胞生物通過有性生殖發展出植物,而在距今5.6億年的時候,出現了動物。

從水生動物發展到陸生動物,漸漸出現了爬行動物,然後是哺乳動物,乃至最終進化出了人類這種高級的智慧生命體。

生命進化的這個過程是艱難而緩慢的,但是在這幾十億年的時間長河裡,它一直在持續的演變,而生命的神奇也正在於此,從0到1乃至無窮。

人類的發展

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命體,也遵循著達爾文的演化理論。

據研究,人類最早的祖先是無尾猿猴。

經過長期的基因複製和變異,遠在1500萬年前,紅毛猩猩出現了,再繼續發展,距今約1000萬年前,出現了大猩猩,它在靈長類中體型最大。

隨著生命進化的腳步,大約在五六百萬年前,分化出了黑猩猩和早期人類,而黑猩猩是已知的僅次於人類的最聰慧的動物。

大約在250萬年前,類人生物出現了。之後世界發展出了不同的人種,有東亞的直立人,歐洲和西亞的尼安特人以及東非的魯道夫人。

然而,經歷百萬年的變化,在距今大約1萬年前,只有智人留存了下來。

(網路圖片)

在整個人類演變的過程中,從生命演化的本質來看,是基因在不斷地複製和變異讓智人發展至今,成就了智慧的人類。

技術產品的發展

進化的邏輯,不僅僅是發生在宇宙的形成和生物的演變,在非生物體上,也存在著持續不斷地演化。

比如,交通工具的進化,從最早人們只能步行,到後來出現的馬車,再到蒸汽時代的蒸汽汽車,然後再到石油時代的燃油汽車,而至今,電動汽車開始盛行。

(網路圖片)

再比如,計算機的演變,從最早佔地面積達170平方米,重達30噸的大型機,到後來小型化的桌上個人電腦,再到更薄更輕的筆記本電腦,再到現在隨處可見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

(網路圖片)

這種技術產品的進化,相比起宇宙的演化,生命的變遷顯然要快得多,在短短几十年上百年,通過不斷積累過去的優勢,創新出更優秀的性能,從而有了很大的飛躍。

現在火熱的人工智慧,變化發展更是迅速。

AlphaGo因打敗了圍棋第一人李在石而轟動世界,可隨著而來的,就是繼承了AlphaGo的強大能力而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化的第二代AlphaGo Zero,它經過3天的學習,就以100:0的成績超越了第一代AlphaGo。

類似於基因的複製和變異,這種既可以繼承原有優勢又可以發展出新優勢的進化模式,對於任何事物的演化都是絕佳的策略。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有著從簡單到複雜以致越來越複雜的趨勢。

世界萬事萬物就是不斷通過自身複製和變異來持續不斷地進化,進化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它驅動著所有的一切。

所以「終身成長」,就是一個人不斷自我進化的底層邏輯。

這就像一部系統不斷迭代的手機,從開始的1.0版本,然後通過自身代碼不斷更新,性能不斷提升,慢慢升級成2.0版本,然後繼續更新換代,在一個一個新版本的迭代中持續進化。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持續進化,那他最終面臨的就是被淘汰的命運。

進化沒有終點,終身成長也一樣,它是在突破一個個積累期之後依然持續不斷地進化。

02

「終身成長」背後的心智模式

「終身成長」的內核是一種成長型心智模式。

擁有這種心智模式的人,他們相信一個人可以通過投入熱情,教育,努力和堅持來發展自己的品質才能,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實踐和體驗得到改變和成長。

於他們而言,他們不在乎自己是否看起來聰明,也不會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他們關注的事情總是能不能從中學到東西,能力能不能變得更強,自己能不能繼續成長。

在成長型心智模式的驅動下,這類人更願意嘗試新事物,擁抱新變化,認為錯誤和失敗在所難免,所以總是敢於直面和克服挫折。

但是大多人所秉持的往往並不是成長型心智模式,而是與之相反的一種僵固型心智模式。

持有僵固型心智模式的人,他們相信人的天分和才能是固定不變的,他們沒法通過任何方法來做出改變。

他們總是想要證明自己的天分和才能,認為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說明自己不夠聰明不夠能幹。而在這種心智模式的驅動下,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總是會想要掩飾缺陷,對犯錯和挫折採取防禦性的反應。

成長型心智模式和僵固型心智模式,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 · 德偉克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提出來的,這兩種基本的心智模式為我們塑造了完全不同的心理世界,進而深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要判斷自己所擁有的是成長型心智模式還是僵固型心智模式,最簡單的就是問自己幾個基礎問題:

你覺得智力和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嗎?

你認為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嗎?

如果否定,那你持有的是僵固型心智模式,反之,則是成長型心智模式。

卡羅爾 · 德偉克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有超過二十年的大量研究支持了心智模式的效用。

而在一項最近的研究中,她和同事監測了人們在回答難題,等待反饋時的腦電波,而腦電波會顯示出研究參與者對哪類反饋最感興趣。

擁有僵固型心智模式的人只對其答案正確與否感興趣,一旦他們得到了最終答案給出的反饋,他們的興趣也就消失了;然而,抱持成長型心智模式的人除了對正確的答案到底是什麼感興趣,對學習也有強烈的興趣,在之後基於同樣材料的測試中,他們會做得更好。

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幅圖來看到這兩種不同的心智模式在面對同一件事情的反應。

很明顯,當我們擁有了成長型心智模式,我們就敢於去嘗試和探索,以自身進步為標準,不斷成長和超越自己,從而變得優秀,獲得成功,而這正是「終身成長」的內涵。

在生物界的進化中,各個物種是通過不斷試錯不斷複製變異來適應外界環境的,同樣的道理,個人的能力也是在不斷試錯不斷糾正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提高的。

反之,如果我們抱持僵固型心智模式,那就總是處於想要證明自己的狀態,因為恐懼失敗而止步不前,錯過一些讓自己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最終自我設限。

大部分人在大學畢業之後就不再去發展自身,他們抱持的就是一種僵固型心智模式,認為一個人的性格,能力和三觀是恆定不變的,總是用自己的現在去定義未來。

而這種心智模式的結果就是停止學習,停止成長,反而鼓足了勁兒去證明自己,一旦碰壁或者失敗,他們往往就會遭受重創,習慣性地選擇逃避。

證明自己其實根本不重要,因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終身成長」,如果你真的成長了,你證明自己的過程自動完成。

03

重構終身成長的心智模式

從僵固型心智模式轉變為成長型心智模式,並不是一個瞬間的閃念就能大功告成。

你不會在某個時刻突然獲得成長型心智模式,而是要像其他技能的磨鍊一樣,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加強,形成新的思維習慣,這是一個逐步接近成長型心智模式的過程。

1. 深刻理解

要轉變心智模式,很關鍵地是我們要對不同的心智模式有深刻的理解。

關於這兩種心智模式的區別,主要有3點:

- 僵固型心智模式認為智力能力是先天決定,無法改變,所以這類人總是喜歡錶現自己,不惜代價去證明自己;成長型心智模式則相信智力能力是可以發展和提高的,他們的原則就是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 僵固型心智模式認為如果需要付出努力,那就說明自己不夠聰明;而成長性心智模式認為,不斷努力就可以不斷進步。

- 僵固型心智模式認為失敗和犯錯是自己無能的一種證明,所以會拚命避免和隱藏;而成長性心智模式則認為挫折和錯誤在所難免,關鍵是我們從中能夠學習到什麼,所以他們總是願意克服困難,迎接挑戰。

2. 觀察和聆聽

你可以在每天晚上睡覺前,回顧一下整體的工作生活,觀察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採用僵固型心智模式,然後聆聽這個心智模式是如何「說服」你的。

當你遭遇挫折的時候,比如你失戀了,僵固型心智模式會對你說:「你不夠好,不夠優秀,你永遠也成為不了理想的戀人。」

當你面對一個新的挑戰的時候,僵固型心智模式會建議你說:「你可能沒有這麼大能力,還是迴避吧,不然失敗就丟臉了。」

在觀察和聆聽的過程中,你就能夠感覺到僵固型心智模式是如何真正地影響你的。

3. 對話

當你觀察到了自己的僵固型心智模式之後,你就要接受它,直面它,然後以成長型心智模式來與其對話。

這時候,你跳出了順從僵固型心智模式的習慣,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然後做好準備教育它。

比如,你遇到失敗了,面對僵固型心智模式,你不需要壓制內心的恐懼,而是接受它,承認自己現在的負面感受,然後在自己內心稍微平靜下來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它:「我知道自己失敗了,我暫時還不太擅長做這件事情,但是我可以從失敗中理清思路,做一次新的嘗試。」

當你對別人的成功產生嫉妒之心的時候,你就可以對這種僵固性心智模式說:「謝謝你的出現,如果我能從別人的成功中獲得經驗和教訓,那我就能進步。」

用成長型心智模式的對白的來打破僵固性心智模式的人格,我們就能夠轉換心智模式,從而持續成長。

4. 行動

基於成長型心智模式的引導,你就可以採取對你的人生更有幫助的積極行動,開始探索,擁抱變化,從而讓自己真正地得到成長和進步。

比如,你在收到別人的批評的時候,成長型心智模式會引導你去認真對待負面的反饋。接下來,你就需要去找到自己被批評的原因,如果真的是自己的問題,那就及時去糾正錯誤的行為,用一種更好的思考和行為方式來處理類似的問題。

僵固性心智模式和成長型心智模式之間的博弈,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可避免。

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建立正確的認知,主動識別和觀察內在的心智模式,願意進行心智上的對話,然後通過積極的行動來轉換心智模式,逐漸形成新的心智習慣。

04

寫在最後的話

有一個人問:「整個世界的發端到底是什麼?」

複雜學家答:「我不能確切地知道整個世界的發端到底是什麼,但是如果有的話,一定不超過三行代碼。」

整個世界的發端一定不超過三行代碼。而就是這三行代碼在時間的加持下,不停地迭代,不停地進化,然後一步一步地形成了我們今天紛繁複雜的宇宙體系。

當你在人生中建立了一種習慣性的成長型心智模式的時候,你就走在了自我進化,終身成長的路上。

這時候,你唯一考慮的一件事就是:

我能不能從中學到東西,我可不可以變得更強,我能不能夠繼續成長。

我們做對的所有事情的背後,一定都有一個成長型心智模式,我們做錯的所有事情背後,一定都有一個僵固型心智模式。

當你不再用當下狹隘的視角來定義未來,而是不斷重構自己,不斷積累智慧和實力,最終,你將走過生活里的一個個裡程碑,實現富足而豐盈的人生。

- END -

左岸記:所謂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觀察事物的視角和做出的相關結論,指導我們思考和行為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的結果,並不斷強化。終身成長就是不斷地完善我們個人心智模式的需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岸讀書 的精彩文章:

西遊封神亂談
你會敗給誰?

TAG:左岸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