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為何從雍遷都咸陽?要是不遷都還能統一天下嗎?
春秋時期,秦國的都城雍都,位於今陝西寶雞附近,在關中西部,並不是關中的地緣中心。後世秦朝、漢朝、唐朝,都是在關中中部的咸陽和長安建都,作為關中地緣中心,交通中心,自然也更容易成為經濟和政治中心。
圖-春秋時期秦晉爭霸
秦國不在關中中部建都,原因主要是實力還不是非常強,若晉國來攻,威脅較大。西周鎬京被犬戎和申國攻破的慘劇,影響了秦人的決策。
雍都在關中西部,即使東方諸侯來攻,到達關中西部以後物資補給線太長,戰鬥力也就是強弩之末了。晉國多次入侵秦國,大多時候攻到關中中部的涇水,就無力再向西推進。春秋戰國時代,雍都從來沒有遭到東方諸侯兵臨城下,與地緣密切相關。
同時雍都靠近秦人的發祥地秦邑,與龍升的祖居地相隔不遠。
雍都易守,但也難攻,很難爭霸中原。
圖-春秋時期秦晉爭霸
從秦、晉的地緣關係來看,雙方以黃河為界,黃河與晉國都城絳都的距離,大概是距離秦國都城雍都的三分之一。導致秦軍動兵的距離,是晉軍的三倍,要做到保密很難,更不用說出其不意。反過來晉國要突襲秦國河西,則容易辦得多。
秦國定都雍都的歷史,大約接近300年。進入戰國時代,公元前383年,秦獻公(秦孝公之父)即位第二年,便向東遷都到櫟陽,攻打魏國之急迫心情,顯而易見。
公元前364年,秦軍隆隆開動,庶長章蟜統領八萬大軍,渡過洛水和黃河,進入河東境內。
石門大戰就這樣打響,過程非常慘烈,章蟜將秦軍分為多個編隊,對魏軍進行層層圍困。秦軍石門伏擊戰,將六萬魏軍全部斬首,創造了單次戰役斬首人數最多的記錄。
圖-石門之戰
公元前361年,秦國太子渠梁正式即位,是為秦孝公。
這個時候衛國人衛鞅,從魏國來到秦國。衛鞅在魏國混的還不錯,但他心氣很高,此時轉投秦國,以施展更大的抱負。
衛鞅是衛國宗室旁支,他從小聰明好學,希望長大後揚名立萬。不過衛國國力微弱,廟小而容不下衛鞅心中的藍圖。
衛鞅投到魏國相國公叔痤的門下,擔任中庶子。這是相國的屬官,相當於相國助理之一,可大可小,做的好可能接替相國,做的不好也就是相國的一個跟班。
當時魏國的人才很多,衛鞅發現在魏國的發展遭遇到瓶頸時,決定離開魏國到秦國去碰運氣。
秦孝公新設一個爵位叫大良造,衛鞅是首個大良造的得主。
此後秦國屢屢動兵攻打河西,大良造衛鞅有一個新的任務,負責咸陽的修建工作。
三十多年前秦獻公遷都櫟陽,帶有臨時辦公的性質,為的是對魏國動兵的時候能夠行動迅速。咸陽離西周鎬京舊址不遠,是傳統的政治和地緣中心。
咸陽地處關中中部,位於涇水與渭水匯流處,在無山脈可依託的關中,河流是最好的天然防禦線,後來漢朝新建的長安城,也是在這塊寶地上營造起來的。
咸陽城摒棄了中原城郭相連的設計,而是繼承秦國雍都那種內外城結合的風格。
東方各國的都城,一般都由城和郭兩個城池組成,城是國君和宗室所在的城池,郭是貴族和百姓以及市場所在的城池,郭比城大得多,而且城郭是分開的兩座建築。
戰國時期的趙國都城邯鄲,燕國下都武陽,齊國都城臨淄,其郭的面積都在城的四倍以上,當時的理念是將國君和百姓分開保護。
圖-秦國定都咸陽後
秦國雍都與咸陽分為內城和外城,外城圍住內城。內城是皇城,外城是貴族所在,百姓和市場所佔比例很小,外城與內城相當。
雍都與咸陽這種內外城結構,避免了兩個城郭都置於對方攻擊之下的可能,這樣更可以集中兵力進行外城的防守。
外城中百姓和市場的比例很小,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將百姓居住地和市場遷至城外,縮小外城的規模,有利於防守。
秦國都城全新的設計顯然是成功的,後世從漢朝起,所有朝代都繼承秦國都城的這種設計,即大皇城,守外城。
衛鞅為秦國修建新都,兢兢業業,咸陽這座戰國名城就這樣建造起來。衛鞅後來因功封為商君後,稱之為商鞅。
定都咸陽後,秦國對外攻勢,也越來越強勁,直到秦始皇時代,一統天下。假如秦國一直定都雍都,不遷都到關中中部咸陽,還能一統天下嗎?
※黑龍江省的頂級大學有哪些?看各地網友如何說
※齊威王與魏惠王為何跑到山東滕州互相稱王?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