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武帝開啟一場大戰,三十萬漢軍無功而返,成漢朝匈奴命運的拐點

漢武帝開啟一場大戰,三十萬漢軍無功而返,成漢朝匈奴命運的拐點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率32萬大軍出征匈奴,同時鎮壓韓王信叛亂,結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大軍包圍7天7夜,靠買通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脫身。白登之圍讓漢高祖認識到,單純依靠武力很難完全解決匈奴的問題,因此在婁敬的建議下與匈奴「和親」,為漢初皇帝如何處理與匈奴的問題上樹立了標杆。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漢朝都在執行「以公主換和平」的和親之策。然而,自公元前200年漢高祖第一次嫁宗女於冒頓單于,到公元前134年漢武帝結束和親的近70年間,漢朝欲使匈奴「毋戰而漸臣」的策略並沒有奏效,反而讓匈奴的胃口越來越大,索要的禮物也越來越多,同時對漢朝邊境的劫掠滋擾也更加肆無忌憚。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繼位,第二年便將一名宗室之女嫁於匈奴軍臣單于,表明自己將繼續堅持「和親」之策。雖然他知道用「和親」的方式謀求匈奴暫時的退兵過於恥辱,但也知道漢朝並不具備馬上與匈奴開戰的實力,只有繼續堅持文、景以來休養生息的政策,努力發展經濟,才能有戰勝匈奴的機會。在最初的幾年了漢武帝為積蓄力量,加強權威,以便有朝一日能夠擁有足夠的實力用強大的軍事手段,代替帶有屈辱性質的「和親」策來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採用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削弱諸侯,同時還將鹽、鐵、酒等收歸官營,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終於,在他平定閩越之亂後,機會來了。

公元前134年,匈奴再次要求漢朝「和親」,大行令王恢提出與匈奴和親不是長久之策,應當出兵討伐匈奴。雖然在以韓安國為首的諸大臣的堅持下,漢武帝最終同意了這次和親,但在他的心中,已經開始醞釀與匈奴開戰的偉大計划了。公元前133年,大行令王恢再次提出漢朝應當放棄和親,對匈奴用兵,他說戰國時期的趙國雖是一方諸侯,還敢與匈奴血戰,打的匈奴多年不敢寇邊,難道富有四海的大漢王朝沒有這個勇氣嗎?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年輕的漢武帝,於是他決定集結漢朝最優勢的兵力,在馬邑設圍,一舉殲滅前來劫掠的匈奴大軍。

馬邑之圍是王恢策劃的一場大規模的伏擊戰,引誘匈奴出兵的釣餌是商人與財貨聚集之地馬邑,他先讓人假裝把馬邑獻給匈奴,再讓漢軍在馬邑周圍設伏,待到貪圖財貨的匈奴騎兵來到馬邑之時,大軍合圍,一舉將他們全部殲滅。漢武帝認為王恢之計可行,於是命令大行令王恢做屯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做護軍將軍,飛將軍李廣做驍騎將軍,再加上輕車將軍公孫賀、材官將軍等,集結了三十萬精銳,在馬邑周圍的山谷之中埋伏,只等軍臣單于的十萬騎兵進入埋伏圈。

起初,軍臣單于果然中計,集結了十萬大軍前來馬邑劫掠,一直走到距離馬邑不到百里的地方。可惜的是,眼看要進入包圍圈的軍臣單于發現了異常,一路走來過於安靜,連在外勞作的百姓都不曾見到,甚至有許多地方牲畜亂跑都沒人照看,這引起了匈奴大軍的警覺。更加糟糕的是,一個駐守邊塞小亭的「雁門尉使」,投降了匈奴,給匈奴帶去了漢軍的全盤計劃。得知真相的匈奴軍臣單于,匆匆下令撤退,離開了漢軍包圍圈。

馬邑之圍,漢朝興師動眾卻無功而返,提出此計的王恢被迫自殺謝罪。雖然「馬邑之謀」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但它的意義卻非常重大,漢軍出發的那一剎那,就相當於漢武帝向世人宣布,漢朝不再奉行屈辱的「和親」之策,要用武力捍衛自己的尊嚴。此戰揭開了曠日持久的漢朝對匈奴之戰的序幕,為四年後衛青等主動出擊,取得龍城之戰的勝利埋下伏筆。在此之後,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將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陰山甚至更遠。因此,不太成功的「馬邑之謀」,是漢朝與匈奴兩家命運至關重要的拐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花布雨 的精彩文章:

秦法真的嚴苛?漢朝沿用了《秦律》,為何與秦朝的結果不同?
迪士尼對花木蘭妝容進行辣眼還原,歷史上的雲鬢、花黃真是如此嗎

TAG:歷史花布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