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戰場上,步兵面對騎兵只能等死嗎?「卻月陣」讓騎兵全軍覆沒

古代戰場上,步兵面對騎兵只能等死嗎?「卻月陣」讓騎兵全軍覆沒

騎兵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戰爭的分水嶺,最早在商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就已經能在馬背上作戰了,此後周王朝更是以養馬而聞名,古籍記載「古公瞏父,來朝走馬」。

當然最初的作戰主力還是步兵,大致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埃及就培養出了戰鬥力不俗的步兵軍團,此後西方興起的羅馬、希臘等國都有各自的步兵陣營,步兵又有重裝步兵與普通步兵之分。

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是戰爭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部分,每當談起戰爭發展歷程,步兵與騎兵之間的比較一直都有,在那個時代,武器裝備沒有這樣先進,都是以冷兵器為主,步兵作為戰爭主體,很多人都認為可以做到「以步制騎」,實際上騎兵機動性強,野戰能力出色,往往能佔據戰場主動權。

這是騎兵與生俱來的優勢,可以利用這種優勢衝擊步兵方陣,雖然說步兵可以利用弓弩等武器,一定程度上能抵禦騎兵的強烈衝擊,但是沒有完全的把握,最大可能也就是消耗騎兵的人馬,騎兵的機動性可以讓他們進退自由,即使要走步兵也無法攔住,對此南宋王朝最有發言權了。

說起宋朝,由於國策限制導致武備廢弛,就是南宋偏安一方,當時戰馬主要出自北方,宋朝使用的戰馬多是與少數民族通過貿易得來,但是南宋時期,眾多少數民族勢力都與南宋存在摩擦,貿易得到的戰馬質量欠缺,就這些還是南宋的依仗,戰馬稀缺也導致了南宋沒有很好很好的騎兵部隊。

因為這些限制,南宋只能大力發展步兵,南宋中後期步兵的實力還是不錯的,不過南宋面臨的不止一個敵人,周圍勢力虎視眈眈,好不容易等到金國滅亡了,還沒有喘口氣就迎來了另一個實力更強的對手——蒙古,蒙古人來自草原,惡劣的生存環境鍛煉了他們的體魄,實力不容小覷,而南宋在多年戰爭的刺激下,軍隊戰鬥力也有了長足進步。

金國滅亡之後,南宋迫切的想要北上收復開封,也做好了蒙古趁機入侵的準備,當時朝廷指派淮西兵奉命做好迎敵準備,為何要特地選出淮西兵呢?原因是在南宋步兵軍團中,淮西軍是其中的佼佼者,實力遠超其餘部隊,然而這支南宋王牌軍面對蒙古鐵騎的時候卻不堪一擊,這一次終於讓人看到了騎兵的影響力。

南宋上下都不想承認這個事實,認為淮西兵失敗是因為缺糧,人馬困頓,被蒙古人偷襲得逞,即便如此淮西兵依舊不曾退縮,與蒙古騎兵大戰,雙方各有勝負,南宋只是輸在了後勤補給上面。

就拿洛陽一戰來說,南宋兵馬被蒙古騎兵衝散,但是他們沒有退縮,靠著血肉之軀硬是撐到了整整一天,無奈步兵體力跟不上,部隊陷入重重包圍,被敵人切斷糧草供應,沒有任何救援,淮西軍決定突圍,最終僅有上百人成功脫險,幾乎全軍覆沒。

步兵與騎兵的的正面對抗,最終以騎兵完勝而告終,這場戰爭可以看出即便是最出色的步兵,戰勝騎兵的希望也很渺茫,難不成騎兵出現之後,就沒有步兵的生存空間了嗎?

隨著和對騎兵作戰次數的增多,步兵也漸漸摸到了竅門,首要辦法就是「挖坑」,北宋滿城之戰前期,宋朝兵馬幾乎全軍覆沒,精銳士兵死傷殆盡,遼軍沒有給宋朝喘息的機會,宋太宗親自指揮,甚至還給前線士兵送去了一張毫無關聯的布陣圖。

這讓宋軍上下都很難做,人人都知道皇帝的這張圖不能用,但是皇帝下旨了,如果抗命不執行的話,難免會背上罔顧皇命的大罪,這可如何是好,就在眾人一籌莫展的時候,監軍李繼隆認為只要能打勝什麼都不重要,即便是皇帝也無話可說。

因此根本沒把這張圖放在心上,他們因地制宜提前設好埋伏,之後讓人給遼軍報信假意投降,等到遼軍衝過來之後,正中設好的圈套,宋軍從四面八方殺出來,將敵軍團團圍住,重重包圍中即便是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都沒有辦法突圍,場面十分混亂,遼軍如羊入虎口,一場慘烈的戰爭過後,宋軍大勝,繳獲了不少戰利品。

雖然說手段並不光彩,但是戰場無情,只有勝利的那一方才有生存下去的保證,對付騎兵還有一個法子就是從水路進攻,騎兵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僅僅局限在陸地上,到了水中引以為傲的機動性不復存在,戰鬥力大打折扣,水戰方面,劉裕最有發言權了。

劉裕曾以「卻月陣」大敗北魏騎兵部隊,讓騎兵部隊幾乎全軍覆沒,而「卻月陣」因此大放異彩,很多人以為「卻月陣」靠的是強勁的弩炮,實際上這種陣法最重要的是有「水」來配合,劉裕之所以大勝,就是因為他正確的分析了戰場利弊,以河水為依託,排兵布陣,敵方騎兵雖然勇猛,但是只能在平原上作威作福,一旦陷入河水當中,實力還不如尋常步兵。

劉裕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水軍,成了他擊敗騎兵的最重要因素,北魏的騎兵雖然勇猛,但是作戰方試單一,只知道橫衝直撞,從正面發動攻擊,這種做法確實能對步兵產生相當大的衝擊,但是這也僅僅局限在陸地上,到了水裡面限制很多,就不是騎兵能應付的了。

除了劉裕以外,鄭成功也是水戰的好手,17世紀已經不是冷兵器的天下了,很多先進部隊都開始裝配火槍,鄭成功豪氣衝天打響鎮江之戰,遇到了征服中原的滿清鐵騎,清軍氣勢如虹,戰局對鄭成功很不利,鄭成功因地制宜果斷髮揮自己的優勢,登陸之後利用船舶不斷出擊,這些戰船在長江上來去自如,清軍耗費精力卻絲毫沒有進展,等到清軍體力不支的時候,鄭成功選擇上岸擺下陣仗迎敵。

最後鄭成功以精銳部隊與清軍正面交戰,得益於武器裝備,鄭成功戰船上的火炮提供了巨大支持,戰船配合士兵們進攻,讓原本就疲憊不堪清軍遭到重大打擊,幾千清兵就這樣慘敗,鄭成功取得大勝,但是之後並沒有延續戰果。

鎮江之戰算是一場經典大戰,但是戰爭勝利的走向不僅僅取決於鄭成功的戰略,清軍輕敵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再來一次孰勝孰負就無法預知了,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騎兵與步兵之爭並不少見,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騎兵佔優,因此無論哪朝哪代都在大力發展騎兵部隊。

與步兵相比,騎兵就像一柄鋒利的長矛,步兵如同堅實的厚盾,只有雙方密切配合,才能保證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畢竟軍事力量才是一個國家立足的根本。

參考資料:

【《宋史》、《軍事大辭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LS 的精彩文章:

魯迅的後裔現狀如何?兒子孫子在台灣當大官,還有一個是香港明星
「八爺黨」中下場最好的是誰?靠裝傻騙過雍正,雍正說:廢物而已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