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空談創新,臨帖才能創新
一個人一旦有了一點名聲,或者自認為形成了風格以後就不臨帖了,那就說明他開始遊離於書法家園之外,他的書法之路已走到了盡頭,迎接他的將是停滯甚至倒退。書法空談創新是創不出新的,歷代的書法經典中包含著許多新的信息,中國的藝術只有好與壞之分,文與野之分,精與粗之分,這與新舊沒有什麼必然關係。比如我們今天看王羲之的作品,誰也不會覺得這是舊的不好的。只有樹立了這樣一種觀念,我們才會經常性地不斷地去與歷代的書法經典打交道,也只有在經常性地與經典打交道並虛心向它學習,我們才會理解這些書法經典的價值。關於臨帖,我下面再談幾點看法,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一定都是對的。
一、臨帖就要臨經典作者的經典作品
現在有一部分人臨帖選的都是不值得去臨的作品,比如一些近現代的不成熟的作品,臨帖要找准目標這是第一位的,要抓住經典。古人有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所以學習的對象、學習的榜樣要越高、越完美越好,一入手就要臨最好的帖,一開始取法就要取好,這是學書法避免走彎路的很重要的前提。
二、臨帖要誠懇、踏實
中國幾千年的書法史,能夠留下幾件經典不容易,我們要用一種很虛心的態度對待它們,不要隨便地看不起它們,也不要對它們指手劃腳,看不懂就謙虛地慢慢看,慢慢會看懂的,不要看不懂、學不好就否定它。臨帖只有認認真真才會學到好的東西,不虛心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虛心最重要,是態度問題。臨帖要抱著真正地向古人學習的虔誠的態度,經典是經過幾千年書法史檢驗,被歷史所公認的。當然對於經典,不同的人有一個接受的時間早晚問題,就我個人而言,《蘭亭序》我是較早就接受了它,但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我是到最近才感覺到它確實好。臨帖的過程,有時就象科學探索,是一個反反覆復的過程,不要半途而廢,堅持學下去終究會有收穫,不要學不到就說不好。
三、臨帖要上規模
臨帖不但要經常臨,而且必須上規模,沒有臨過完整的作品,僅臨幾行字,那不算臨帖,也就不可能掌握臨帖的好處。一本帖不管是幾百字甚至上千字,都要去反覆地完整地臨,這樣就不僅能學到帖中的點畫,而且還能體會到帖中所特有的精神氣質,所謂的功力,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
四、臨帖必須靜心
在臨帖過程中決定你有沒有感受、有沒有體會、有沒有收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你必須先靜下來。在夜深人靜或晨曦初開之時,拋棄一切雜念,靜心臨帖,把臨帖的過程當作在與古人交流,你就會覺得自己面對的是一位很有學問的老師,是一個很有修養的長者,不僅是他的一舉一動,而且他整個的儀錶、氣度都可以深深地打動你,你靜不下來就體會不到,帶著浮燥的心態你永遠都臨不好帖。能靜下來臨了,才體會到它的好處,感覺到其中許多過去未曾發現但又非常珍貴的東西。在臨帖前必須要很仔細地去讀帖,要注意帖中的每一點畫,哪怕是很細微的變化,以訓練自己的眼力。一件作品的真正高度,甚至可以說書法內行和外行的區別,就取決於細微的一點點上,好象搞科研,有時一點點的失誤都會導致整個實驗的失敗,所以王僧虔說:「纖微向背,毫髮生死。」這一點點就是一條界溝。
我曾聽沈尹默先生說,一個 「捺」他研究了八年,化八年時間他才把一「捺」搞清楚,把寫「捺」時臂、肘、腕的配合做到恰到好處,所以我們今天看沈尹默的「捺」確實寫得好,解決了許多清代書家都沒有解決的問題。如果不把心靜下來能做到嗎!有關臨帖的這四點,對於學習書法非常重要,書法家一生中特別是到了晚年,特別在「功成名就」之後,什麼都可以放棄,但臨帖不能放棄。我們現在回頭看上世紀八十年代書法熱湧現出來的一部分曾經名聲很大的書法家,到現在能夠保持先前趨勢的又有幾人,有很多人已經被淘汰,有些人雖然沒被淘汰,但也可以明顯地發覺水平是大不如前了。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不臨帖了,當然這其中也有學問修養、精神心態等原因,但我認為不臨帖是一個重要原因。另外,書法藝術千萬不能把它當作一個名和利的追求目標,它與名利無緣。
TAG:書畫相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