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郁綴:動人春色不須多—古典詩歌與人文精神擷英(上)
更多程郁綴先生視頻 請點擊文章下方鏈接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非常高興來做一次演講,我是北大中文系的老師,我主要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我今天演講主要不是從學術、藝術方面來講古代詩歌,而是從人文素質,人文精神方面。如果從學術方面來演講的話,朋友們都知道宋代有個偉大的女詞人李清照,她有個著名的詞叫《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下面是「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朋友們,滿地黃花堆積,歷來講的菊花飄零,凋碎了,憔悴了,沒法再摘了。但是我們北京大學有個著名的教授叫吳曉如先生,他給我們講課的時候他說,「我認為滿地黃花堆積不是說黃花已經飄零了憔悴了,而是黃花開得花團錦簇,一團壓著一團,憔悴是詞人自己憔悴了。因為她的丈夫趙明誠不在家,離別了,她一個人獨守空閨,形影相弔,煢煢孑立,所以非常的憔悴。即便是如此美的菊花,還有什麼心情去摘它呢?」朋友們,這就是學術研究。
中央電視台讓我講唐詩,晚唐有個著名的詩人叫杜牧,他有首著名的詩叫《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朋友們,霜葉紅於二月花,歷來認為這是把秋季的霜葉想像著比春季的春花還要美,還有熱烈,還要好,這是非常昂揚的熱烈的。
我說大家這樣理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們要聯繫晚唐衰退的社會背景,晚唐已經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流水落花春去也了。如果我們聯繫杜牧不得意的人生遭遇,他很不得意。十年一覺揚州夢。如果我們聯繫晚唐衰退的社會背景和杜牧不得意的人生遭遇,我們細細地體會,霜葉紅於二月花,其中透露出來的依然是淡淡的哀傷和無奈。朋友們都知道,霜葉越是火紅越意味著它的生命快要完了。在霜葉最美的時候就是它生命即將飄零的時候,所以我們欣賞霜葉的最美,實際上是欣賞生命即將結束的凄美。
所以我們說,如果細細地體會霜葉紅於二月花其中所透露出來的,依然是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惆悵和無奈。我說我曾經口贊一絕,「萬口傳頌杜牧詩,寒山石徑行遲遲。縱然霜葉無限好,到底已近飄零時。」我說縱然霜葉無限好,但是朋友們,到底已近飄零時。
朋友們,我認為這就是學術研究,但是程老師今天因為時間很短,所以主要不是講學術研究,主要是講人文精神方面,古典詩歌中的人文精神方面。所以現在我們就開始上課,這是課堂,課堂是神聖的,對課堂要有敬畏之心。我會全力以赴,朋友們對課堂也要有敬畏之心。
朋友們,我們說中華民族是個大的民族,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寶庫當中有很多珍寶。詩歌,毫無疑問是其中璀璨的一串珍珠。如果把我們中國的詩歌比喻成一個廣袤的天宇,那唐詩毫無疑問是這個天宇中最燦爛的銀河,這條燦爛的銀河是由大大小小的星星和大大小小的星珠組成的。我們今天上午只有一個多小時,所以我們只能是從中摘取一點點。我們說動人春色不須多,從很少的精彩的詩歌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詩歌的人文精神。
我們中國的詩歌第一是《詩經》,第二是《楚辭》,《詩經》和《楚辭》像兩條大河灌溉著後世文學的田園。我們中國後來的戲劇、小說、散文等等沒有不受這兩條大河灌溉的。這兩條大河主要是我們中華民族第一個歷史時期的產物。我們中華民族第一個歷史時期就是夏、商、周。夏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然後是商從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然後是周,周分西周和東周,西周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91年,然後是東周,東周分春秋和戰國,春秋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然後是戰國,從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齊、楚、燕、韓、趙、魏、秦,秦並六國統一天下。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開篇,每個炎黃子孫要記住這個開篇。這是社會形態最豐富的時期,文學方面很燦爛,有原始歌謠,有上古神話,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等。有史傳文學,《春秋》、《論語》、《戰國策》等等。朋友們這些我們一概都不講,我們主要講詩歌。
首先從時代方面說來,《詩經》主要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大約公元前600年左右,這四、五百年的時候的詩歌的總結。那麼說到春秋,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各位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朋友們都知道是孔子。孔子他生在公元前551年,去世在公元前479年。朋友們孔,子不僅是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他的思想和智慧也是屬於全人類的,是全人類所共有的。所以198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的巴黎召開會議,在發表的巴黎宣言中,有一段我們炎黃子孫非常非常自豪的話,這些人類的精英說,說人類要想解決未來二十一世紀的生存問題,就要回到2500年前,到中國的孔子思想中去尋找智慧,這是我們非常自豪的。程老師認為,一個人思想,對一個民族的民族思想,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影響的深度、廣度和持續的程度而言,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沒有一個人超過孔子的。
我為什麼要說孔子呢?因為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刪減了《詩經》,現在我們研究的人一般都認為不一定是孔子刪的,但是孔子非常推崇《詩經》,這是毫無疑問的。在論語中子曰:「不讀《詩》無以言」,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是我們最早的詩歌思想。
從時代方面說來,《楚辭》主要是戰國中期。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詩人,是屈原。屈原生在公元前340年,有人說他去世在公元前277年,有人說他去世在公元前278年。您不研究文化,你不管的,你跟程老師記住一個坐標,記住公元前300年。在戰國中期公元前300年,記住。孔子的生卒也是有質疑的,但是有一條是沒有質疑的,就是他肯定生在公元前500年之前,去世在公元前500年之後。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坐標,一代一代的炎黃子孫要記住,今年是2015年。2500多年前,我們中華民族產生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讓我們的孩子要記住,我們的孩子記住以後,他留學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他都知道孔子是我們的驕傲和自豪。
所以朋友們記住,孔子在春秋的中期,屈原是戰國的中期。這是一個群星燦爛的時代,齊、楚、燕、韓、趙、魏、秦,百家爭鳴。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思想史上,思想成果最燦爛輝煌的時期。跟屈原同樣生在公元前300年之前,去世在公元前300年之後的還有偉大的魯學家孟子,他生在公元前372年,去世在公元前289年。偉大的哲學家莊子,生在公元前369年,去世在公元前293年。程老師認為在我們中國哲學史上,能跟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相媲美的,莊子一人而已。我們的莊子比蘇格拉底正好晚了100年,蘇格拉底生在公元前469年,去世在公元前399年。另外還有荀子也生在這個之前,去世在這個之後。所以這是一個群星燦爛的時代,我們中華民族的主要思想應該都在這個時期奠定了基礎。所以我們從《詩經》到《楚辭》,從時代方面說來,大約從公元前600年左右到大約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楚辭》,實際上相隔大約300年左右。這個300年在我們中國的詩歌史上是個低谷,但是這個300年正好是我們中國散文發展的浪峰。中國的散文蓬勃發展,春秋後期到戰國前期。這個我們就不說了。
我第二從地域方面說來,從《詩經》到《楚辭》,在地域方面說來有很大的不一樣,《詩經》主要是黃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結晶,我們中華民族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們中國的地形有一個特點,北方是比較高的,內蒙、陝西、山西是比較高的。南方是比較低的,我家是江蘇的,我們南方的秀美和北方的壯美交相輝映。我們的西邊有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上有人類最高的高峰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峰高多少?以前都8848米,2005年我們國家又重新組織力量,用先進的科學儀器來測量,測量的結果公布是多少你們知道嗎?是8844.43米,我不知道這個.43是怎麼測出來的。這是地球上最高的高峰珠穆朗瑪峰,下來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再下來是青藏高原,再下來是陝西的黃土高原,再下來是我們江蘇浙江平原,再下來是蔚藍色的海洋。
我們中華民族像一個偉大的英雄,昂著高貴的頭顱,這個頭顱有8800多米高,全世界最高的,敞開寬闊的胸懷面對著蔚藍色的海洋。所以以前說我們中華民族封閉文化,黃土文化,至少是不科學的。我們中華民族從來不拒絕外來文明,我們把我們的文明從絲綢之路到敦煌,2014年7月份申報世界遺產成功。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送到世界的各個地方。所以我們中華地形的特點決定了中華大地上的主要河流都是從西向東流。
漢代有首古詩叫《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春季來了,萬物生機勃勃,就是我們春天來了。下面說「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秋天來了以後萬物就枯萎了,下面就說「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最後兩句我相信在座的朋友都能背上,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沒有人不知道,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DNA。我們中華民族知道要珍愛生命,珍惜青春,及時奮發,有所作為。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空間上的河流,自然之中的河流從西向東流去。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人生的河流、是歲月的河流,是光陰的河流,是生命的河流。人生歲月光陰的河流是最特殊的一條河流。世界上空間上什麼河流都可以通過人的力量把它改變方向,甚至於向迴流。現在南水都北調了,以前說大江東去,現在大江北去了。唯獨生命的河流,光陰的河流,人生的河流沒法倒流。
自然之中的河流都從西向東流去。五代有個著名的李煜李後主,他有首著名的詞叫《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一開頭就引吭高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河向東流去,中華大地上主要有三條大河,第一北方的黃河,第二中央的長江,第三南方的珠江。這三條大河一起孕育了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文明。我們說《詩經》主要是黃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結晶。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青海巴顏喀拉山開始發源,經過甘肅、寧夏、內蒙、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流到大海。以前說黃河長5060公里,現在還不斷地增長。
大家知道黃河入海口是什麼地方,山東的東營市。2011年,東營市領導請我去給他們講課,講完了以後,他說:「程老師,我們帶你到黃河入海口去看一看吧。」我說:「好啊,我喜歡旅遊。」到那了以後對我說,「程老師,我們東營市每年要新增土地1萬畝了。」我聽了高興啊,改變了我一個看法。以前程老師看著黃河帶著泥沙向下流,就像流掉我們民族的血脈一樣心疼,到那裡我不心疼了。為什麼呢?從那流下來,它最後又漲出來了。
再回到正題。《詩經》一共有305篇,國風是160篇,大小雅105篇,頌40篇。這個國風的國是諸侯國,一共有15個諸侯國。這15個諸侯國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西、山東、河南、河北和陝西這一帶。所以我們說《詩經》是黃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結晶,而《楚辭》毫無疑問是長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結晶。這個我們就講第二個地域方面說來,從時代方面、從地域方面。時代是時間,地域是空間。
第三個我們講說內容,從內容方面說來,《詩經》主要是民歌為主,任何時代的民歌在反映社會現實方面,我們講兩個方面,一個是人以外的客觀社會,自然山川河流戰爭苦難等等。朋友們,人以外的世界是個無限廣闊的世界。第二,人以內的主觀情感的抒發,程老師認為我們人以內的世界也是無限的世界,是個無限神秘的世界。程老師認為人世間最奇妙的就是生命本身。那麼人以內的主觀情感的抒發,在民歌中主要是男女愛情的歌唱。
今天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主要講一下反映社會現象方面,主要講一首詩歌。我們講一首詩歌《伐檀》,這個《伐檀》是魏國民歌魏風。「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什麼叫嫁?嫁就是春天播種,什麼叫穡,穡就是秋天收穫。說你春天不播種,秋天不收穫,為什麼你們家有那麼多糧食?「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你不打獵為什麼你們家有那麼多好的獸皮掛在牆上?「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對那種不合理的社會進行了猛烈地抨擊。這個不合理的社會就是勞而不獲,獲而不勞。這是一種不合理的社會,勞而不獲,獲而不勞,多勞反而少獲,多獲反而少勞。這種不合理,幾千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抨擊,抨擊了幾千年到今天,有的縮小了,有的還擴大了。而且現在擴大得更厲害,一貪污就是幾個億,這不得了。
你們到北京來,北京有那麼多高樓大廈,記住,沒有一塊磚頭是北京人搬上去的,都是我們農民工搬上去的。北京人有465萬農民工,他們每天干著最臟最累的活,他們中午吃著最一般的飯菜,他們中午吃飯的時候,飯碗就放在地上。一陣風刮過來,風就刮到湯碗里去了,他喝不喝?不喝下午怎麼幹活?所以還是喝。他們拿著最少的報酬,大家不知道他們拿著最少的報酬。所以我在北京大學對我的學生說,同學們,對中國的農民工要有足夠的尊重。在座的朋友們,程老師和你們都要養成這種尊重,我不是在教導你們,我也要養成這種尊重。剛才主持的先生說我講課的時候帶著個毛巾,這毛巾哪來的?這是在飯店吃飯的時候,一個毛巾算三塊錢。不算錢的毛巾你不能拿走。為什麼拿走?這個毛巾要有多少個棉花套子才能製成這個毛巾?所以中央辦公廳請我去講課,我說這桌的領導同志,以後棉花的東西不許丟下去,對勞動人們的成果要有足夠的尊重。在座的朋友們,讓你們的孩子也養成這種尊重。您的孩子有了這種尊重,我們的孩子會產生出美德來,我們的孩子會與人為善,我們的孩子會寬容於人。要讓我們的孩子學會這種尊重,讓我們的孩子學會知恩,學會感恩,學會報恩。程老師認為一個人學會了知恩,學會了感恩、報恩,就意味著這個人的人格開始健全起來。要讓我們的孩子早的健全起來,要讓他們學會尊重勞動人民,尊重老百姓。
《韓詩外傳》第四卷中有這樣一個事情,齊桓公問管子,「王者何貴」?說做霸王以什麼為貴?管子曰「貴天」,以天為貴。齊桓公仰而視天,抬起頭來看看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所謂天非蒼茫之天也,王者以百姓為天,百姓稱讚你就安了,百姓輔助你就強了。如果百姓認為你不對就危險了。百姓背之則亡,這個背之等於背叛的背的,背之則亡,那你就要滅亡了。以百姓為天,這五個字如洪鐘巨響,振聾發聵,穿越時空,擲地有聲。
所以我在北京大學課堂上對我的學生說,同學們,以後不管做什麼官,不管在哪裡做官,不管做多大的官,記住這五個字,以百姓為天。我說你記住了這五個字,你就不會貪污受賄,你就不會欺壓百姓,我們的事業一定會興旺發達。所以在座的朋友們,我們大家都在努力奮鬥,剛才部長也說了,我們要實行中國夢,要建設和諧社會。程老師認為和諧社會最本質和最核心的就是公平和公正。翻開中國的歷史,一代一代的農民起義,他們喊出的最有號召力的口號就是均貧富、等貴賤。什麼叫均貧富?均貧富就是公平,等貴賤就是公正。活著要公平,地位和人格要平等,這是我們理想的一代一代,祖先渴望的理想的社會最核心和最本質的,就是均貧富、等貴賤。
所以朋友們看,《詩經》中的《伐檀》,幾千年過去了,至今仍然閃爍著正義的光芒,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因為時間關係,我們《詩經》的內容就講這一點,跟我們人文相關的。那麼《楚辭》的內容,主要是屈原的思想。屈原第一熱愛家鄉、熱愛祖國,這是屈原留給我們炎黃子孫的最偉大的精神遺產。這一點現在程老師不講,我最後留出20分鐘給你們講一個小的專題,叫做懷念家鄉熱愛祖國的詩歌,從屈原這裡開始講起。那麼屈原精神的第二個方面,就是追求真理、百折不撓。我相信在座的朋友們都能背誦《離騷》中的一句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很好,記住這句話,讓我們的孩子也記住,要上下求索才能夠成就一個事業。我們今天再記住《離騷》中的一句話,屈原說「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我心目中認為善就是美好的東西,我心目中認為美好的東西,追求這個美好的東西,雖九死其由未悔,哪怕是九死也絕不後悔。人要實行一個偉大的理想,一定要有這種認準目標,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九死不誨的精神,要有這樣一種精神。所以我在北京大學對我的學生說,同學們,中國有句成語叫滴水穿石。滴水之所以能夠穿石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持之以恆。你看我也持之以恆,那麼石頭能擊穿嗎?不能。還有一個條件很重要,一是目標如一,要認準一個目標。程老師認為有此精神,這人世間萬事可成。再說一遍,中國有句成語叫滴水穿石,滴水之所以能夠穿石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持之以恆,一是目標如一。有此精神這人世間萬事可成。讓我們的孩子記住8個字,持之以恆、目標如一。
屈原精神的第三個方面就是自我修養一塵不染。屈原在《離騷》中有這樣的名句,他說「民生各有所樂兮」。這裡的民生不是民生疾苦,民就是人,民生就是人生,樂就是興趣和愛好,人生興趣和愛好各不相同。我喜歡開車你喜歡讀書他喜歡打球,人生的愛好各不相同。屈原說,「余獨好修以為常」,我獨獨喜歡修養以為常態。屈原還有首詩歌叫《懷沙》,在《懷沙》中屈原有這樣非常非常好的句子。他說「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懷瑾握瑜,瑾是美玉,懷裡揣著美玉,手裡握著美玉。美玉者比喻美好的品行也。程老師送給你們八個字,就是「好修為常,懷瑾握瑜。」
屈原自己能夠非常注意自我修養,他在《橘頌》中說,人應該獨立特行,不能隨波逐流,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同流合污。所以在《橘頌》中他說「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橘子那種獨立不遷的精神。這是橘頌中的名句。
我們知道橘子有個本性,它長在淮南的時候結出來的就是橘子,把它移到淮北以後它也結果,結出來的就不是橘子就是枳了。《晏子春秋》中有個著名的故事,晏子是齊國的齊相,齊就是山東的濟南濰坊這一帶。他出使到楚國,楚就是湖北武漢這一帶。楚王想侮辱他,大家都知道,他事先安排好了,等會吃飯的時候,讓人綁著一個人從飯桌前面過,楚王問:「你們什麼人」,說「是齊國人,」問「為什麼綁他?」說「他做小偷」。楚王說:「你們齊國人怎麼這麼習慣做小偷啊?怎麼走到哪裡都偷東西。」晏子知道侮辱他,趕緊站起來說:「我聽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同樣一個東西在不同的地方結出來的果子就不一樣。原因是水土異也,水土不一樣。這個人在我們齊國是不做小偷的,一到你們楚國就做小偷,說明你們楚國的水土滋養小偷。」楚王聽了以後長嘆一口氣說,「寡人反取病焉。」
史書記載,晏子這個人身材矮小乾瘦還殘疾,腿還有點跛。他出使一個國家,國王說:「這個人怎麼這麼乾瘦矮小?你們國家怎麼沒人了,怎麼派你來了?」他說我們國家有規定,凡是高大英俊的人都派到好的國家去了,差的就派到差的國家去了。我是我們國家最差的就派到你們國家來了。朋友們,智慧啊,我們中華民族是個智慧的民族。我們的智慧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因為屈原這種獨立不遷,得罪了權貴,貴族們向楚懷王進讒言,楚懷王聽信讒言。把他貶到汨羅江邊形容枯槁,滿目憔悴。一個捕魚的老人一看,你不是屈原嗎,何至於此啊?你怎麼流落到這個地步了?屈原說因為「舉世皆濁我獨清」,整個世界都很渾濁就我一個人清白。「眾人皆醉我獨醒」,大家都醉了就我一個人很清醒。「是以見放」。所以我被流放了。漁夫說,舉世皆濁,你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你也跟著一起渾濁不就完了呢。眾人皆醉你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你也跟著把自己喝醉了不就完了嗎?屈原說我不能這樣,說「吾聞之」,我聽說,「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沐和浴在古代的分開的,古代我們男人也是長頭髮,洗頭髮叫做沐,洗身上叫做浴。古代人等級很森嚴,洗頭就是洗頭,洗身上就是洗身上。哪像我們今天,下班回到家從頭洗到腳哪都洗了。洗完頭戴帽子的時候人有個動作,要把這個帽子彈一彈,然後再戴上頭。因為頭髮很乾凈。洗完澡穿衣服的時候,人有個下意識的動作要把衣服抖一下,因為身上很乾凈,不能受外物的侵染。
後來西晉有個詩人叫左思,他有詠詩八首。在詠詩八首中有這樣的名句,振衣千仞崗。在高高的山岡上抖落一下世俗的塵埃。「振衣千仞崗 ,濯足萬里流,」在萬里的清流中洗洗自己的腳啊。比喻一塵不染。屈原說「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於是他就投江自沉了。所以老百姓都滑著船去救他,留下一個習俗龍舟競渡。沒有救上來,老百姓非常的痛苦,在河邊把蘆葦劈下來,包上糧食豆子扔到河裡去,說魚啊蝦啊,你不要吃我們偉大詩人的遺體,我們送東西給你吃。留下一個端午吃粽子。朋友們,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們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對我們偉大詩人的最好的紀年和懷念。記住,一個把自己的生命都獻給祖國和人民的人,祖國和人民是永遠不會忘了他的。
所以從2008年開始,我們國務院有關機構決定,端午節放一天假。當時徵求意見我們堅決支持放一天假,我們放一天假主要不是想自己多休息一天,我們支持放假是主要通過放這天假來強化我們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這個記憶不是個人記憶,是我們民族的記憶,要通過放這天假來強化我們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識。這個意識不是個人意識,是我們全民族的意識。我們全民族放這天假,我們每個人都問問自己我今天為什麼放這假?強化這個意識,強化這個記憶。
我家是江蘇的,我小時候家裡很貧寒的,盼著過年過節,因為只有過年過節可以吃好東西。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糖餅。母親在的5月初10早晨就開始浸泡糯米了,糯米不泡一泡不能包粽子,全泡開了也不能包粽子。快到中午的時候母親趕緊把糯米撈起來控水。吃過中午飯,這個糯米正好不軟不硬可以包粽子。我們家都是大的木頭盆,母親在那包粽子,孩子都團在周圍看,高興啊,等一會要吃粽子了。母親一邊包粽子一邊說,孩子你知道為什麼包粽子嗎?因為古代有個偉大的詩人,他為了祖國、為了民族,一代一代地把為祖國、為民族的傳統傳下去。程老師認為一個牢記住自己優秀的傳統,並且一代一代傳下去的民族才是個有希望的民族。我們中華民族是個有希望的民族,程老師和在座的朋友們,肩承著傳承這樣優秀文化傳統的重任,我們都責無旁貸。我們要傳承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所以人們在紀念屈原的文章中說,屈原投江自沉了。唯其一死,使得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永不死也。唯其一死永不死也。
我們北大的一老校長,2002年79歲去世了。這個老校長平時與人為善,佳言厚學,老師們有事都願意找他。他去世2003年一周年的時候大家都很懷念他。然後我們就為他每人寫了一篇文章,北大出版社出來一本書。程老師我也寫了一篇,我寫了一首詞叫《江城子·懷念老校長》。《江城子》大家都知道,很短的,最有名的是蘇東坡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35個字,下篇也是35個字,一共70個字,太短了。我一看太短了,寫完了以後在下面加上個賦言。我說「如果一個人活著的時候能夠讓人刻骨銘心地思念,那麼他的生命便有了雙倍價值。」下面一句話,「如果一個人去世以後還能夠讓人刻骨銘心地懷念,那麼他的生命便在活著的人心中延續,他沒有死,每一個懷念他的人的心田都是他的生命,繼續生長的土壤。」在座諸君,不知以為然否?朋友們贊同我的觀點我感到非常非常的欣慰。
掃碼觀看視頻
程郁綴
1950年1月生,江蘇省濱海縣蔡橋鎮人。1969年9月參加工作,1975年8月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在北大中文系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尤其擅長唐宋詩詞研究。曾任中文系教授,科學研究部部長、社會科學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學報》主編;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韻文學會會員,中國俗文學會理事。1991年,赴日本大學文理學文學部研修一年。1996年,赴日本神戶大學文學部講學一年半。主要著作有:《唐詩宋詞》、《徐燦詞新釋集評》、《唐宋詞卷》(唐宋詞注釋)、《歷代詞選》、參編《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主編《歷代詩歌愛情佳句辭典》、主編《文學百科大辭典》(之一) 、主編《中國語常用熟語400》、譯著《唐宋詞研究》(日本大學青山宏教授著)、《中華古典名著讀本——唐宋詞卷》、譯著《日本填詞史話》 (日本神田喜一郎教授著)(大境界--詩歌中的人生精神)。主要論文有:《儲光羲籍貫考辨》,載《唐代文學論叢》;《試論五代詞人李殉生平及其詞》,載《北京大學學報》;《論秦觀詞中的自我意識》,收入《秦觀研究論文集》;《儒家友道觀及其現代意義》,載《北京大學報》1999年第一期;《王昌齡邊塞之行辨析》,載中華書局《中國典籍古文化》等。社會兼職有中國韻文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中日詩歌比較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編委等。
(橫山書院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清心悅讀
想法丨發現丨習慣丨人文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感悟生命
修學智慧
※詹福瑞:漢末魏晉的社會意識形態
※劉寧:《錦瑟》千古解人難(中)
TAG:北京橫山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