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為何如此厭惡曾國藩?曾國藩虧欠了左宗棠什麼嗎?
曾國藩和左宗棠皆是湘軍領袖,天下共知左宗棠是曾國藩的人,是曾國藩的嫡系,是曾國藩一手捧上去的,不然左宗棠哪能以屢試不中的舉人身份成為封疆大吏,在遍地進士身份的巡撫、總督等地方大員和北京中樞君臣眼中,左宗棠是曾國藩意志的化身和勢力的代表,各方給幾分薄面給曾國藩,不然早鬧翻了要撤左宗棠的職。曾國藩不僅有大恩於左宗棠的仕途,還花費很大的功夫、很多的關係救了左宗棠一命。按理說,左宗棠應當對曾國藩尊敬有加,執弟子門人之禮相待,可他偏不,從許多事件中不難看出,左宗棠十分厭惡曾國藩。這不禁讓我們好奇了,曾國藩虧欠了左宗棠什麼?
曾國藩和左宗棠,兩位晚清四大名臣的鬧掰決裂是在收復南京、太平天國覆滅之後的幾天時間裡,兩人關係急劇下轉,從親友變為仇敵。左宗棠抓住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收復南京後的一個小疏忽,向其發難,惹得遠在北京的慈禧太后雷霆大怒,懷疑起曾國藩以前是不是也干過類似欺君罔上的事,降嚴旨責問,矛頭直指曾國藩,一點顏面都沒留。
這件事對曾國藩的打擊很大,一是左宗棠突如其來的背叛,二是大清最高統治階層的拷問。曾國藩沒有束手待斃,而是選擇爆出左宗棠的猛料——過去曾國藩為他掩蓋的錯誤,兩人開始撕扯起來。從此,湘軍一分為二,不再像以前那般和睦,而這恰巧是北京君臣所想看到且暗地推動的。
湘軍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戰勝太平天國,朝廷倚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弄出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完全不堪一擊,不是太平軍的對手,兩相對比,國內國外,湘軍聲威達到一個頂峰。若不想辦法將其割裂,這必將成為一個定時炸彈,毀滅滿清。無論湘軍頭頭腦腦們有沒有出現過這種想法(這不重要),只有他們有這個實力,那就是不行,慈禧等人槍口就不會移開。
曾國藩和左宗棠的決裂,真是清廷最希望,是想瞌睡就有人送枕頭。昔日曾國藩是二品大員,創建湘軍在兩湖地區接連獲勝,在無品級、師爺身份的左宗棠眼裡:曾國藩是個鄉巴佬,我看不起他。在書信中常向朋友提到,朋友勸他別這樣說,他依舊我行我素。曾國藩對此事有所了解,但從沒放心上,責怪左宗棠。
左宗棠將曾國藩視作人生的階梯和踏腳石,沒摻入多少私人情感。曾國藩不是天資聰慧的人,稱得上愚笨,可他在科舉道路上走得很遠,可自詡「鄉里神童、青年翹楚、才華橫溢」的左宗棠,考過鄉試成為舉人後,六年時間三赴會試,均不及第,最後只得曲線救國,潛心休學得名望,再與官宦大家聯姻結親。人生境遇大不相同的兩人,心境自然不同,能走到一塊就很不容易。左宗棠在家書中常常有對科舉人士的譏諷評論:「人生精力有限,盡用之科名之學,到一旦大事當前,心神耗盡,膽氣薄弱。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見庸下。」嘲諷科舉越成功的人能力越差,說的不正是曾國藩嗎?
時人言「曾、左、李為序」,這是左宗棠的榮耀。可在左宗棠眼裡,自己可比這些人高明多了,他不止一次向他人提起,例如郭嵩燾。失和之後,寬厚的曾國藩真正做到了「相忘於江湖」,無論是公開場合還是私底下,都極少提起左宗棠的是非長短。而左宗棠恰恰相反,他逢人便提,都快成「日常節目」了。
曾國藩的部下薛福成這樣記載說:文襄(左宗棠)每接見部下諸將,必罵文正(曾國藩)。然諸將多舊隸文正者,退而慍曰:「大帥自不快於曾公斯已矣,何必對我輩煩聒?且其理不直,其說不圓,聆其前後所述,不過如是。吾耳中已生繭矣。」好友郭嵩燾也寫給曾國藩一封信,印證這一說法。
曾國藩知道也不鬧,一方面要求親朋好友不要回擊,還鼓勵他們親近交好左宗棠,對李鴻章曾直白說道「閣下不與左帥爭意氣,遠近欽企」,另一方面修生養氣,不惱不怒,不聞不問,不予回答。兩人高下立判。
曾國藩真有虧欠左宗棠的嗎?望其一生,恐怕不見得。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目的何在?這一招實在深謀遠慮,沒幾人看懂
※滿清開國頭號美男子,三次不當皇帝志向高遠,卻輸給了無常的命運
TAG:今人說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