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百年江陰路,能以另一種姿態回歸榮光嗎

百年江陰路,能以另一種姿態回歸榮光嗎

小編說:江陰路,位於黃陂北路和成都北路之間,短短200多米,誕生過上海第一個專業花鳥市場,留存了很多上海人的記憶;本世紀初,隨著市場改造、大部分店鋪轉地別處,江陰路漸漸被人淡忘。不過,最近江陰路突然多了「曝光度」,周邊冒出了一些「打卡點」。

過去一年多,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對江陰路街區進行了街區微更新,江陰路以及周邊10.08公頃的區域,從城市公共空間到周邊歷史街坊再到居民樓內,都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在上海,社區微更新並不少見;但江陰路街區微更新,是首個以風貌街坊為單位的多元社區更新項目:微更新面積大,涉及利益主體多元,且更新街區內有不少風貌保護街坊,推進起來更為複雜。街道請來專業設計團隊,一起「摸著石頭過河」。

對這樣有點特殊的街區微更新,該從何處入手?又會遇到哪些與小區更新不一樣的難題?微更新啟動至今,社區了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記者日前在設計團隊與街道居委幹部的陪同下走訪街區,選擇了兩個有代表性的更新點位,聽他們講述對這些地方進行微更新的邏輯以及推進背後的故事。

百年江陰路,能以另一種姿態回歸榮光嗎

江陰路上,靠近重慶北路一側,一排紅磚老建築中矗立著四個灰色尖頂門頭,門頭上「梅蘭菊竹」的雕花,紋路清晰。居民喜歡叫這裡「4A景區」。4A就是指四個尖頂,像英文字母A;稱為景區,是因為現在這裡成為在江陰路留影必拍景。這裡是江陰路街區更新中的一個重要點位。

江陰路,是江陰路街區更新中的「靈魂之地」。這裡曾誕生了改革開放後上海第一個專業花鳥市場。如今的江陰路,早已因市場改造而回歸平靜,但作為一條有歷史有故事的商業老街,能否以另一種姿態回歸榮光?這成為南京東路街道幹部與設計師在江陰路街區更新中思考的一個重點。

修舊如舊的老街,讓居民找到了童年記憶

江陰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填浜築路。先有路後有房,沿街的歷史建築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不過,江陰路真正讓人們熟知的,卻是其作為上海第一家專業花鳥市場的「身份」。1962年,江陰路上有了第一家花鳥商店,到1979年這裡形成了大型花鳥市場的規模,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達到鼎盛,不僅本地居民光顧,還成了海外遊客組團參觀的景點。2001年,江陰路市場改造,大部分店鋪轉地他處。如今的江陰路,沿街還保留著近50家店鋪,不少是小型花鳥店。

老照片均任國強攝於2001年

第一次到江陰路,設計師嚴暘覺得,這裡大概被時間遺忘了。「背後就是南京西路上的高端商務樓宇,但江陰路看上去還停留在很多年前的樣子。石庫門建築非常老舊,道路有些坑窪,沿街的花鳥店散發著氣味,陳設非常凌亂,讓人不願意走進去。」

更新,先從改善這條路的整體環境入手。道路重新整修、架空線入地、拆掉石庫門上的違建、對外立面進行原貌恢復等等一系列工程開始推進。

最「花工夫」的是對石庫門原貌的恢復。江陰路兩側的石庫門,在歷史上經過多次整修,原貌被大幅改動過。街道幹部與設計師從城市檔案館等多方渠道找到了建築的原始圖紙,同時走訪老居民,請他們回憶當初的情景,努力對原貌進行恢復;街道還請來修復過孫中山舊居的施工隊,確保修復技術的專業性。

「4A景區」的修復就蠻有意思。施工隊當時拆掉擋住門頭的違建後,發現了四個尖頂門頭,但尖頂內部的三角區域卻光禿禿的。根據經驗,施工隊判斷三角區域最初應該有內容。有老居民回憶,好像上面有過圖案,但是什麼圖案,記不清。一個偶然的情況下,居委幹部走訪時,在房屋後排發現了同樣四個尖頂,三角區域還保留著當初的圖案——梅蘭竹菊,意為春夏秋冬。答案找到了。

尊重歷史、尊重過去的理念,貫穿於江陰路原貌恢復中,這在基層幹部主導的歷史街區、歷史建築修復中是非常難得的。

比如,四個尖頂的背後有一排一米高的灰色水刷石牆,不少外人看後會覺得與環境有點「違和」「不好看」;但這就是原貌。沿街保留了一麵灰牆,與周邊紅牆「格格不入」,這也是修復中有意保留的。「沿街很多建築外立面被塗料反覆遮蓋,失去了原來的顏色。這同樣是江陰路的一段歷史。我們保留了一段沒有進行修復,就是希望大家看到這段歷史。」街道幹部說。

修舊如舊的街區,對很多老居民具有特別的意義。不久前,四個多年前搬離江陰路街區的老居民回來了,他們一起走過江陰路、在「4A景區」前留下合影。有人說,江陰路讓他找到了小時候的感覺。

環境的變化推動街區的自發調整

江陰路96號,「光耀寵物」店門口,70多歲的店主陳光耀正坐在躺椅上,搖著蒲扇。小店內,蟲鳴鳥叫好不熱鬧。店門口是石庫門拱形門頭,門頭上方刻著紅色雕花。老陳的店招「光耀寵物」正好掛在門頭下面,古意盎然的黑底金字,與門頭的風格特別配。

唐燁攝

街區環境改善了、文化韻味出來了,沿街店鋪環境也要跟著一起提升。去年下半年,相關部門對沿街店鋪進行了店招店牌檢查,拆除掉部分存在安全隱患的店招店牌。

部分店鋪的店招店牌剛好需要更新。於是,設計師根據街區風貌設計了幾套店招店牌的更新方案,供店鋪店主選擇。「店鋪店主也可以自行設計。但我們動員他們,要讓設計師把關一下,使得店鋪的設計方案與街區風格相一致。」街道幹部說。

為激發店鋪店主更新的積極性,街道還拿出了一部分店招店牌更新的引導資金,並通過三方協議的形式明確商家的主體責任;街道與居委幹部、設計師則帶著設計方案上門與店鋪店主進行溝通。

「我們只是給店鋪提供一種更新方案,並不強求被採用。」街道幹部說,多個微更新項目推進下來,我們深深感覺到,微更新就像針灸,只要找準點位,是能夠起到牽一髮動全身的效果。

第一家店鋪完成更新後,整條街的商戶都跑過來看。店招店牌更氣派、醒目,重新設計過的門面,換上了復古的黑框玻璃,店鋪給人感覺煥然一新。

其他商戶都心生羨慕。陳光耀就是其中一個。他說,自己從上世紀90年代就在江陰路經營,對這裡有感情。店鋪是這條路上的一道風景,現在江陰路的外部環境改善了,我們店鋪店主應該齊心協力把這道風景弄好。

陳光耀自費出了一萬多元,再加上街道提供的引導資金,不僅更新了自己經營的店鋪,連相鄰的兩家出租給租客的店鋪也一併更新了。十來年沒怎麼動過的店鋪內部,也跟著來了一次大清理。

現在,沒事的時候,他就坐在店鋪前乘涼、與鄰居聊天,一派歲月靜好的樣子。「店鋪乾淨整潔了,我自己都覺得舒服。」

目前,江陰路上50家店鋪中,已經有45家店鋪出資完成了店招店牌以及門面的更新。

「激活江陰路,需要一個商業調整提升的過程;這應該是市場自發調整的行為。但多年來,由於街區環境的退化,這種自發調整進行得非常緩慢。我們希望微更新,能成為推動街區自發調整的加速器,使街區環境進一步改善。」街道幹部說。

一些改變正在這條路上悄悄發生著:有個兩層樓高的大型商鋪,原來被租給分散的店主。業主不久前收回了商鋪,準備引入書店、咖啡館等體驗型業態。

街道也在努力往江陰街區引入「新鮮血液」,擴大江陰路的影響力。一場場通過網路招募的「漫步江陰活動」在街區定期舉行,街道幹部與社區老居民一起當上了「導遊」,帶著四面八方而來的市民遊客行走街區,一同重新審視著這條百年老街。

灰頭土臉的沿街牆面變成一道彩繪走廊,不起眼的街角增加了座椅與街頭小品……更多變化還在向居民小區、樓棟延伸。江陰路72號是一個典型的花園洋房院落,住戶中老年人比例高,通過衛生間改造、增設樓梯扶手、增設晾衣架、安裝報警裝置、傢具器物稜角包圓、小區封閉式管理等改造,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原來雜亂不堪的院落,改造後釋放出公共空間,成為居民可以坐坐、聊天的福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大治河、金匯港、小洋山島……臨港新片區里的這些地標,浸透著如此多的歲月故事
讓家門口養老既便利又有所依,上海打算分這幾步走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