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累利阿與芬蘭、俄羅斯之間的恩怨情仇
卡累利阿位於俄羅斯歐洲部分最西北部,其中的一部分在北極圈內,氣候極寒,居民主要為卡累利阿人和芬蘭人。就是這個卡累利阿卻一直是芬蘭與俄羅斯爭奪的焦點,承載著芬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始終是兩個國家關係中的一個敏感話題。兩國曾經為了爭奪這塊土地爆發了多次戰爭。
芬蘭和俄羅斯之間的恩怨情仇,可追溯到中世紀時期。在整個中世紀,瑞典王國和沙皇俄國這兩個新興的地區霸權大國,爭奪的戰場就在卡累利阿地峽、芬蘭和波羅的海沿岸,兩國爭戰不斷,並呈現出拉鋸狀態,也導致國境線的拉鋸式變化。而到了1293年,瑞典王國通過經營維堡把勢力不斷在卡累利阿地峽和波羅的海沿岸擴張。
歷史上瑞典王國曾經統治芬蘭六個世紀,所以芬蘭是瑞典王國的傳統領地,但隨著沙皇俄國的崛起,兩國邊界線卻向斯德哥爾摩方向移動。最終,在1808年至1809年瑞典王國在最後一次對沙皇俄國的大規模戰爭中失敗,瑞典王國從此失去屬地,沙皇俄國建立了芬蘭大公國。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給予了芬蘭大公國相當寬鬆的自治權和行政權,並親臨維堡慶賀芬蘭大公國的成立。
然而,到了19世紀末,新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決定統一整個國家的語言、政府、官僚機構等,為此就解除了亞歷山大一世給芬蘭的很多自治特權。亞歷山大三世此舉引起了芬蘭的擔憂,認為這是對芬蘭文化和自治權的踐踏。於是,芬蘭的民族獨立運動爆發了並遍布全國。
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俄國,芬蘭於1917年12月6日首次獨立,從而徹底脫離沙皇俄國。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芬蘭迎來了真正和平。1918 年芬蘭爆發了內戰。背後站著瑞典、德國的白軍和蘇俄支持的紅軍大打出手。最終以芬蘭紅軍的失敗而告結束。在這場內戰中,芬蘭白軍總司令曼納海姆提出只要蘇俄不歸還卡累利阿地峽東部地區,芬蘭將戰鬥到底。此間,芬蘭白軍的極右勢力為達到蘇俄歸還卡累利阿地峽東部的目的,在1918年至1920 年幾次襲擊卡累利阿地峽東部的蘇俄紅軍。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卡累利阿地峽東部的當地軍民因懼怕芬蘭白軍,在這幾次襲擊中堅定地與紅軍站在一起反擊芬蘭白軍。
1920年芬蘭內戰的結束,蘇俄和芬蘭政府簽署和平協定。當時蘇俄為了應對國內戰爭,在和平協定中作出較大讓步,承認芬蘭獨立,且沒有在劃定兩國邊界上計較。在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卡累利阿地峽方面,兩國邊界線沿著姐妹河而劃定的。這樣就導致蘇聯十月革命的聖地彼得格勒,距離邊界只有32公里。這也是列寧在1918年將蘇俄的首都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的主要原因。
然而,蘇聯與芬蘭建交並劃定邊界只是個權宜之計。因為兩國意識形態上的對立、沙俄以往的殘酷統治和芬蘭國內強烈的反俄運動,使兩國的關係還是很僵。
後來隨著蘇聯在歐洲軍事大國地位的恢復,斯大林便重拾波羅的海沿岸問題,提出要在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三國駐軍,並建立陸軍海軍基地。對芬蘭也提出了同樣要求。同時,還要求租借漢科半島作海軍基地,重新劃定國界,把邊界線從姐妹河北移,把包括維堡在內的整個卡累利阿地峽劃歸蘇聯。而且蘇聯表示願意給三倍於卡累利阿地峽的領土作為芬蘭的補償。
如果這樣就意味著芬蘭將失去有完備國防堡壘的卡累利阿地峽和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雙方為此舉行了幾輪談判,均無果而終。最後,1939 年11 月初,蘇聯決定以戰爭逼迫芬蘭讓出卡累利阿。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馬伊尼拉村事件。聲稱芬軍炮兵炮擊蘇聯邊界村莊馬伊尼拉造成七名紅軍戰士死亡。還號召蘇聯紅軍徹底地剷除製造事端的鄰國政權,並聲稱紅軍是解放被芬蘭壓迫的勞苦民眾,還芬蘭自由與民主。
1939年11月30日,蘇聯不宣而戰。空襲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等目標,接著蘇聯紅軍過境,蘇芬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持續了105天,蘇聯慘勝芬蘭,最終通過 1940年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喪失了卡累利阿和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後來蘇聯置換了卡累利阿人口,俄羅斯人大量遷入,人口結構已不是從前,所以在蘇聯解體後,卡累利阿也沒有什麼不穩定,芬蘭雖有想法但也無可乘之機,只好面對現實。這個承載著芬蘭與俄羅斯之間恩怨情仇的卡累利阿,或許永遠留在了俄羅斯體內。
※俄國科技憑啥穩居世界前端?看看三百多年前那人做的事就都明白了
※美國為什麼偏偏要與擁有石油資源的國家過不去?
TAG:下午歷史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