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繁榮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為什麼古代會有「重農抑商」一說?
在中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當中,有一項國策貫徹始終,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明清時期,它一直是統治者最重視的政策。而這項被譽為「國之根基」的國策,就是重農抑商,或者說是抑商扶農。
眾所周知,商業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巨大,商品經濟的繁榮往往會促進國力的增強。那麼我們不禁發問,既然商業如此重要,古代卻為何要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甚至降低商人的地位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中國特殊的經濟和地理條件。與歐洲面向大海的情況不同,中國是一個內陸大國,而且土地廣闊、肥沃,比較容易通過農耕穫取生活物資。在古代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地理位置閉塞的中國自然對外界知之甚少,而豐富的土地和資源則讓先人們沒有從事商業的必要性。
當然,如果只有這一點中國古代就實行重農抑商是說不通的,畢竟在漢唐以後,中國就與諸多外國建立了聯繫,而這些國家通過貿易所賺得的錢中國人不會沒有看到。其實在商朝,許多商人都從事商業,而這也是「商人」稱謂的由來。
然而在古代的統治者眼中,國家的財富是有限的,且都是「王有」的,而商人賺的錢越多,統治階級的錢就會越少。而且商人還會與國家爭奪「山海陂澤之利」。更讓統治者無法接受的是,工商業的發展會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商業越繁榮,放棄農業從事商業的人就會越來越多,而大量的農田將會荒蕪,這將動搖國家的根基。比如《漢書貢禹傳》中就闡述道:「故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民雖賜田,猶賤賣以賈。」《漢書?食貨志》里亦主張:「驅民而歸之家,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
於是,封建社會開始尋找解決的方案,而最終的答案就是重農抑商。從先秦的「獎耕戰」、「抑商賈」,到隋唐的「崇本抑末」,都是重農抑商思想的具體貫徹。即使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宋朝,也實行了「抑商」和「專賣」法,官府壟斷大量的行業。
而為了保證重農抑商政策的效果,官府還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政策,降低商人的社會地位,限制商人的權利。因此直到清朝,許多商人即使富甲一方,但他們依舊渴望家族中出現一位士子,光耀門楣。
中國古代實行重農抑商,不是簡簡單單的抑制商業的發展,而是均衡農業與商業的發展,保證國家的根基。而這也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高度繁榮的原因。然而抑商扶農政策的弊端也十分明顯,它抑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在近代以後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她是民國文豪的髮妻,丈夫健在時卻獨守空房,去世後連墓碑都沒有
TAG:歷史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