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晚年為何不敢衣錦還鄉,榮歸故里?
因在平定太平天國時立下蓋世奇功,曾國藩被清政府封為一等毅勇侯、武英殿大學士,還讓他擔任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可謂位高權重。不過,看起來功成名就、風光無限的曾國藩,晚年卻不敢衣錦還鄉,更不敢回鄉居住。
曾國藩晚年為何不敢回鄉居住?原因如他日記中所說, 「湖南必非安靜之土」。當時,雖然太平天國已經平定,但他特別擔心湖南再次發生動亂,因而帶來殺生之禍。曾國藩與其幕僚趙烈文長談時,曾國藩就說「方今多故,湘中人人以為可危,兩舍弟方徑情直行,以斂眾怨。故吾家人屢書乞來任所,以為禍在眉睫」。原來,曾國藩的兩個弟弟曾國荃、曾國潢在家鄉強買田地,仗勢欺人,民怨甚多,以至於禍在眉睫。這種情況下,他在湖廣總督任上,把家人也接到了金陵。
不過,曾國藩家鄉動亂,其家人仗勢欺人倒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曾國藩更擔憂的是當地因裁軍和哥老會活動引起的動亂。
我們都知道,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後就開始裁軍,這樣做,一方面是自剪羽翼,避免擁兵自重而被清政府警惕,另一方面,也是怕湘軍在哥老會的活動下發生嘩變。
由於湘軍在長期作戰過程中,需要大量軍餉,以一個營500多人為例,營官、哨官哨長什長、親兵等的軍餉,加上辦公費,每月需要3000兩餉銀,而在當時,軍餉並不是清政府國庫發放,而是地方部隊就地籌集。曾國藩無法籌集足夠的軍餉,因此出現大量欠軍餉現象,而到了被遣散時,更無足夠銀兩發給被遣散的官兵。
這導致的結果是,大量被遣散的官兵拿不到應有的工資,內心充滿不滿情緒,而這其中不乏哥老會成員。據王闓運在《湘軍志》中記載:「哥老會者,本起四川,遊民相結為兄弟,約緩急必相助。軍興,而鮑超營中多四川人,相效為之,湘軍亦多有」。
可見,湘軍中有不少哥老會成員,在他們的策動下,一些被遣返的湘軍開始了一系列的「討薪」鬥爭,甚至引起集體嘩變。其中,鮑超率領的霆軍在同治四年和六年,分別發生了兩次「討薪」嘩變。隨後,唐義訓、金國琛部下湘軍也發生鬧餉嘩變,而蔣凝學部甚至嘩潰為匪,又給湘軍、淮軍以沉重打擊。
這種局勢下,同治五年(1866年),湖南巡撫李瀚章在奏摺中說,「近又訪聞各省撤回勇丁有以哥老會名目勾結夥黨,煽惑湘愚,意圖不法」。十年後,這種局勢也並未好轉,當時的湖南巡撫王文韶仍在奏摺中言:「臣查前哥老會匪名目起自軍營,沿及各省軍營之勇,湘淮為多,自軍務漸平,紛紛遣撤,會匪之患,侵及鄉閭」。
除了哥老會的策動,當時一些回鄉的官兵也遊手好閒,驕奢淫逸,只靠著軍營里積攢的軍餉坐吃山空,直到返貧,再加上鬧水災,農耕無收,使得當地被裁的湘勇成了地方隱患。
這時候,左宗棠、郭嵩燾、劉蓉、王闓運等人都擔心湖南要出大事,其中,劉蓉預測 「湖南之必亂,要不出三數年之間。」 曾國藩也不例外,他在家書中說,「人多言湖南恐非樂土,必有劫數。 湖南大亂,則星岡公(曾國藩祖父,字星岡)之子孫自須全數避亂遠出。」
在曾國藩看來,遠離家鄉,「全數避亂遠出」成了大家迫不得已的選擇。
參考資料:《曾國藩家書》
※此人受父兄輕視裝傻18年,逆襲成開國皇帝,稱帝後打傷親生母親
※李世民:大唐亡於何時?袁天罡:豬上樹之時!200年後果然應驗
TAG:小佛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