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黑」與「白」,兩姓淵源

「黑」與「白」,兩姓淵源

王羲之楷、草二體《百家姓》(偽作)

白姓,位列百家姓第六十八位,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姓,大多分布在川、黔、陝、豫四省,其主要源流有六支。

其一,源自於嬴姓,春秋時期的公子白後裔以其名為姓氏。

第二,源出自炎帝時期的大臣白阜,善於治水,精通勘測水脈,在疏通河道、興修水利過程中功勛卓著,其後人以白為姓氏。

第三,源流出自羋姓,顓頊帝後裔季連受賜羋姓,後人建立了楚國。

楚國王族熊勝在楚惠王時期任職大夫,封地在白邑(今屬河南息縣),號白公勝。

白公勝後來發動政變失敗自殺,其後裔以封邑為姓氏。

第四,源於地名。

唐朝時期設置白州(廣西博白),當地人以地名為姓氏。

第五,源出自改姓。

如唐朝白元夷就是由其他姓氏改為白姓。

第六,源出自賜姓。

如西域人察罕被元仁宗賜姓白氏。明英宗賜姓阿討剌為白氏。

與「白」相對應的「黑」也是姓氏。

黑姓為稀有姓氏,多分布在川、鄂、豫、陝等省,來源卻並不單一,主要有七個來源。

其一,源自子姓。

《稀姓錄》記載:黃帝後裔宋微子的後代子孫,有一部分以黑為姓氏。

其二,和白姓同樣出自於羋姓。

春秋時期,楚國大夫黑肱為羋姓宗室子弟,又稱公子黑肱,其後人以祖先名字為姓氏,當時還有複姓黑肱,後演化為單字姓氏。

其三,源自改姓、賜姓。

開元元年(公元718年),唐玄宗李隆基賜蘇祿汗部落為黑[mè]氏,南北朝時期,這一支黑氏族人為避禍,改為默姓。

明朝初年,朱元璋賜姓西域人黑資哩為黑姓。

其四,來源出自城邑地名。

春秋時期,晉國有黑壤(山西沁水、翼城交界之地),其居民以邑名為姓氏,這一支黑姓讀音為[hē]。

第五,源出自姬姓。

春秋時期,魯國君主魯成公名姬黑肱,後代以黑、墨、黑肱為姓氏,戰國著名的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就是姬黑肱的後人。

魯國附屬國邾國國君兒子曹黑肱,建立更小的濫國,後人也以黑為姓氏。

第六,源出自國名。

唐朝時期,百濟的附屬國稱黑齒國,國人以黑為姓氏。

第七,源出自改姓。

清朝時期,旗人黒赫穆氏改為單字姓氏黑姓、赫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清官難斷家務事?那是這個官不夠聰慧
蘇東坡是怎麼調侃王安石的,然後就被貶了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