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腦科學家:如何讓孩子的大腦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編者按:
「三歲定終身」指是的一個人的思維、行為和情感反應模式在生命初期形成後不大容易改變,並非指一個人的能力。腦科學研究證實,具有可塑性的大腦,終身都在持續發展中,它會因新的經驗而不斷地被重塑。做到以下五點,能夠幫助孩子的大腦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1
成功的人是贏在轉折點,而不是起點
作為一名教育家,洪蘭曾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曾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她告訴大家,大人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黃色的部分是額葉,也具有大腦發展中最高級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聽覺值。
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
而從大腦發展的角度,洪蘭教授說,每個人的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學習的時候,神經迴路會加強。
在她看來,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等說法。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大腦有可塑性,大腦不停因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網路連接。「它的神經迴路是可以改變的」。
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
人生是馬拉松,爭的是終點,不是起點,要跑到終點才是贏家。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自己的孩子開竅慢,洪蘭教授引用兩句經典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西漢.戴聖《禮記·中庸》
譯文:學習是「學 習」。別人學一次就會了,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後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
2
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
拿學習這件事來說,主動的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
有的時候,你認為孩子具有某個缺點,這個時候也不要輕易去改變孩子,尤其不能讓孩子有情緒障礙。
洪蘭教授說,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負面情緒就會放大。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
大腦觀念行為結果互相影響
她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媽媽曾說過,馬友友從來不會因為他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挨打,因為這位母親深知,孩子如果挨打,就會對拉琴產生恐懼。
3
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言傳身教,為什麼身教這麼重要?答案在於模仿的力量非常強大。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模仿的力量
因此,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與此同時,家長要支持孩子,要信任孩子,但也要管教孩子。孩子最怕的是,家長今天和明天立的規矩不一樣。
她說,我們是透過被人管理才學會管理自己。一開始沒有外在的控制,內在的控制也不會產生。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讓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講座現場,她分享了一個實驗結果:有實驗曾追蹤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嬰兒到2008年,2008年到這些人38歲時候,研究結果發現,影響他們快樂和生活滿意度最高的因素,不是一般人認為的IQ和GPA(智商或者學業成績),而是conscientiousness(自知與責任心)。
決定一個人成敗是self-control(自製)、integrity(正直)and perseverance(恆毅力)。
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不要擔心和緊張,不要過於焦慮,孩子非常敏感,如果父母焦慮,那孩子會更加焦慮。父母應以平常心待之。
4
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
如何對待孩子犯錯?洪蘭教授告訴大家正確的答案: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學習。當你犯錯時,重要的不是這個錯誤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錯,重要的是,要將錯誤轉換成一個經驗。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從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似乎已經成為了一條鐵律。
洪蘭教授的觀點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為什麼呢?洪蘭教授又引用了一句經典名言。
「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樹的能力來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認定自己是個笨蛋。
——愛因斯坦
」
大人會嫌孩子不好,主要是因為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基因不同,後天生長的環境也不同,所以比是不公平的。孩子只能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應該獎勵他。
4個雙胞胎的大腦圖顯示,同一個父母帶,同樣的教育方式,但是大腦結構卻顯示不一樣
4個雙胞胎的大腦圖顯示,同一個父母帶,同樣的教育方式,但是大腦結構卻顯示不一樣。
她說,上天是很公平的,空間能力好的人往往語言能力不怎樣;語言能力好的,空間能力常常會比較差。
也就是說,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都好,所以我們不必去苛求孩子。因此,父母應該順其自然,要教會孩子了解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短處。
重要的是有什麼能力,而非缺乏什麼能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你會看到他的長處。用正向的態度去看事情,你會看到解決的方式。
5
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
要允許孩子犯錯,只是不要犯第二次錯。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不曾犯過錯的人,表示他從未嘗試過新的事物。」
洪蘭教授說,不要因為孩子做某件事做的不好而罵他。因為,罵會讓孩子對這個東西恐懼,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抗拒,離的更遠。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每天因為分數打罵孩子,孩子會不會因為恐懼學習而變得畏手畏腳?答案是肯定的。
為什麼呢?因為挫折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而孩子的成長可以以長帶短。
洪蘭教授還認為,好家長不應該只會說「NO」,而應在說完「NO」後,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走的路。「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如此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
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來源:第一教育
※養五胞胎是種什麼體驗?大神爸爸這波操作驚呆300萬網友!
※這就是衰落的日本
TAG:大數據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