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修琦:從糧食安全切入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的傳遞過程
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人類適應問題,是當前全球變化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近年來,在利用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研究中國歷史時期(特別是過去2000年時段)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機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方修琦 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6
《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一書以社會經濟系統的脆弱性、彈性等概念為出發點,基於糧食安全的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研究框架,在重建過去2000 年社會經濟各子系統代用指標序列和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定量分析氣候變化與社會經濟變化的對應關係,揭示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影響的過程與機制,深入探討了歷史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的問題。
該研究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理論上,構建了基於糧食安全的氣候影響傳遞過程分析框架;
▌方法上,實現了基於語義差異的歷史社會經濟序列定量重建;
▌科學認識上,總結出「冷抑暖揚」而又福禍相依的宏觀韻律。
▌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化的方向進行了展望。
本文分享該研究的理論框架:從糧食安全切入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的傳遞過程。
在以農立國的古代中國,糧食安全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維繫經濟發展和社會系統穩定的基礎,糧食的多寡不僅通過直接影響每個人的溫飽而影響社會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而且通過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而影響社會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能力。
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影響下的糧食安全示意圖
基於現代全球變化研究中關於脆弱性和糧食安全的概念,可把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影響問題歸結為糧食安全/風險問題,具體分解為糧食生產安全、糧食供給安全、糧食消費安全3 個層次。
基於糧食安全的歷史氣候變化社會經濟影響主要指標
▌糧食生產安全,這是區域糧食安全的基礎,它可以通過實際人均糧食產量相對於維持生存所必需的臨界糧食佔有水平的高低來刻畫,能夠反映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程度。歷史上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安全的影響首先與糧食生產系統有關,表現為單產變化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人類對糧食生產的調節能力(農業生產保障和災害防禦措施)。區域耕地面積和人口數量的增減都會改變表徵糧食生產安全狀態的人均糧食產量,因此被作為調節糧食生產安全的重要因素。
▌糧食供給安全,包括個體和社會糧食供給安全兩個方面,是指個人或社會實際可獲得的糧食數量均能達到保證各自安全的糧食標準,用可調劑的糧食數量來刻畫,是社會對區域糧食安全調節功能的體現。歷史上氣候變化通過改變區域糧食生產和供應能力影響糧食供給安全。當個體糧食供給安全不能滿足時,消費者個人會動用自己的儲備,嚴重時則從自然界尋找替代性食物資源。在流通領域,通常的適應性響應是糧食價格上漲,以吸引更多的糧食進入市場,同時限制過高的消費需求。在社會領域,有可能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民眾與政府之間引發衝突,政府此時需要動用其經濟和行政能力,在調節糧食供給安全、緩解社會矛盾方面發揮作用,主要手段包括減免/緩徵賦稅、動用倉儲平抑糧價、跨區糧食調度、組織移民等。
▌糧食消費安全,同樣包括個體和社會兩個方面,指維繫個體生計和社會經濟安全的糧食需求量,用實際人均支配的糧食數量來刻畫,是糧食安全的最終表現。如果個體糧食供給不安全演化為個體糧食消費不安全,就會威脅到民眾的基本生存條件,其直接社會後果就是出現大量饑民;饑民進一步發展可能成為流民,在區域內部或區域間形成不同規模的難民潮;最終可能轉變為引發社會動亂的亂民,造成社會秩序的不穩乃至崩潰。此時政府在調節糧食消費安全方面可以採取的應對手段包括動員全社會力量救濟災民和安置流民以避免難民規模的擴大,鼓勵自發和有組織的移民以減小區域內人口壓力,通過強化治安、招撫、剿滅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各種形式的社會動亂,以維持社會的穩定,避免動亂進一步擴大,威脅封建王朝的統治。
基於糧食安全的中國歷史氣候變化影響與響應路徑
在糧食安全的框架體系下,歷史時期中國氣候變化對社會的影響以直接影響糧食生產水平為起點,進一步的傳遞路徑主要分為兩條:一是基於個體糧食安全的氣候變化—收成—饑民—社會穩定性的影響與響應鏈,二是基於社會糧食安全的氣候變化—收成—經濟—社會穩定性的影響與響應鏈。
過去2000 年冷暖氣候影響在古代中國糧食
生產–人口–社會子系統中可能的傳遞過程及差異
數值表示該情景類型出現的年代數的比例
其中,影響在個體糧食安全傳遞鏈中的傳遞受到社會糧食安全的調節,突出地表現為經濟對人口和社會系統的調節。氣候變化的影響在過程鏈中的傳遞需要特定的人口數量和社會條件等與之相匹配,是一種典型的非線性過程。例如,耕地、人口、政策、外來勢力等都會對氣候影響產生放大或抑制作用;民眾層面的自發行為與政府層面的體制運轉、政策調控在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過程的各個環節中都發揮重要作用,但調節能力均存在極限。通過上述影響與響應鏈上的一系列複雜過程,氣候變化的影響由對糧食生產的直接影響分別通過人口和經濟子系統進一步傳遞到社會子系統。
本文摘編自《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方修琦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6)一書「前言」,有刪減,文中插圖來自該書正文,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 978-7-03-059632-1
責任編輯:楊帥英 張力群
本書以氣候變化驅動的人地關係演變為切入點,基於糧食安全的歷史氣候變化影響研究框架,在重建過去2000 年社會經濟各子系統代用指標序列的基礎上,量化分析了氣候變化與社會經濟變化的對應關係,揭示了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影響的若干重要過程與機制,深入探討了歷史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的問題。本書可供地理學、氣候學、歷史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參考,也可以作為大學本科生、研究生教學參考書和課外閱讀書使用。
(本文編輯:劉四旦)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傳播科學,歡迎分享「在看」
※給孩子玩的迷你甩干機,想不到洗衣機的原理這麼簡單!
※夏天穿什麼顏色更涼快?難道不是白色,說說夏日穿衣的學問
TAG:科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