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四賢「草書之祖」「楷書鼻祖」「書聖」「小聖」並稱
《書譜》概總為「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稱為古代書家「四賢」。中國書法四賢,是指張芝、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東漢末年的「草聖」張芝,曹魏時期的隸、楷書家鍾繇,東晉末年的王氏父子,可堪稱「古之特絕」。書法大家王羲之對古人書法有這樣的評述:「頃尋諸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而王羲之則兼取鍾、張之精華,將書法藝術推向新的境界。
中國書法四賢:
1、「草書之祖」張芝
張芝(—約192年),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漢族,敦煌郡源泉縣(今屬甘肅酒泉市瓜州縣)人,東漢著名書法家,被譽為「草聖」、「草書之祖」,其書法被譽為「一筆書」。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奐之子,出身於官宦家庭。
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張芝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書跡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張芝與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並稱「書中四賢」。
2、「楷書鼻祖」鍾繇
鍾繇(151年-230年 ),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鍾繇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後被曹操委以重任,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勛卓著。以功累遷前軍師。魏國建立,任大理,又升為相國。曹魏建立後,歷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職,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時期,與華歆、王朗並為三公。太和四年(230年),鍾繇去世,謚號「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庭廟。
鍾繇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小楷)的發展,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人都曾經潛心鑽研其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3、「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4、「小聖」王獻之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外戚,「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晉安帝司馬德宗的岳父。
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歷任州主簿、秘書郎、司徒長史、吳興太守、中書令等職,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他先後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獻之病逝,年僅四十三歲。隆安元年(397年),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謚號「憲」。
王獻之自幼隨父練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但是在楷書和隸書上亦有深厚功底。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並有「小聖」之稱。還與張芝、鍾繇、王羲之並稱「書中四賢」。張懷瓘在《書估》中評其書法為第一等。王獻之亦善畫,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目其畫為「中品下」。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黑衣宰相」姚廣孝 形如病虎 妙解落瓦忽悠明成祖起兵
※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 醫術出眾 一人得皇帝賜名
TAG:古今獵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