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手上總長「小水泡」,和夏天的情況是有所不同的,需要區分
秋天手上總長「小水泡」,和夏天的情況是有所不同的,需要區分。
有的人在夏天的時候,手上會長點小水泡,隨著天氣轉涼,那些小水泡可能也就自己不見了。也有的人在夏天沒有,進入秋季之後,手上的小水泡就冒出來了。
雖然都是小水泡,也都是出現在手指、或者是手掌紅白肉際交界的地方,也都是覺得非常的瘙癢。雖然水泡不大,有的甚至也就是一個毛孔那麼小,用力抓幾下之後,慢慢就連成一片,並成為一個較大的水泡,帶來的苦惱還是比較大的。
這些「小水泡」,現代科學認為,其實就叫做「汗皰疹」。主要是因為皮膚出汗不暢導致的。這麼說也有道理,畢竟,這些小水泡最常出現的地方,正是汗腺較少之處。
但是,同樣是水泡,為何有的人在夏天有,有的人卻只在秋天才出現呢?難道夏天長小水泡的人,夏天出汗還不如秋天嗎?這顯然也是說不通的。
其實,這些小水泡,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還是有所區別的。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兩者的區別:
相同之處:既然是小水泡,無論是夏天出現還是秋天出現,中醫認為,主要都是「濕氣盛」的緣故。而且,都和陽氣的疏泄不暢有關,這是兩者的相同之處。
不同之處:中醫養生,從來都是講究「順應天時」,所謂四氣調神,春夏秋冬都是各有所側重的。因此,同樣的東西,出現的時機不同,具體原因也就有所差異。
夏天的小水泡,一般以「濕熱」為主。也就是說,雖然有「濕」這個共同點,但還兼有「火熱」之邪。因為夏天氣溫較高,濕氣也較重,「濕熱相襲,如油裹面」。「熱」本身是發泄的,而「濕」卻是「凝滯」的,兩種攪雜在一起,鬱結熏蒸肌腠,於是便形成了這些小水泡。
而秋天的小水泡則不同。夏天以濕熱為主,秋天以燥為主,燥易生風,因此,秋天的那些小水泡,主要原因應該是和「風濕」有關。風為陽邪,善行數變,和濕氣攪雜之後,遊走於皮膚肌腠之間,阻礙營衛運行,從而也出現了這些小水泡。
因此,從上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我們足可看出,同樣是手上出現的小水泡,因為「季節」的不同,其原因側重也有不同:夏天以濕熱為主,秋季以風濕為主。
那麼,手上有了這些小水泡 該如何處理呢?
夏天的小水泡:
一般來說,既然以濕熱為主,進入夏天之後,手上有這些小水泡以後,可以適當清熱利濕。比如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或者六一散之類的東西,用來泡水喝,也可以直接塗抹在有水泡的地方,對減少水泡的出現,消除那些紅癢的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秋天的小水泡:
因為秋天的小水泡,主要以風濕為主。「風」這個概念,大致和我們生活常識里的「過敏」、「缺水」有點相似。因此,秋天小水泡的調理,利濕的同時,還應該兼顧疏風。比如荊芥末、艾葉、金銀花一起熬水,可以喝水代茶,也可以直接清洗瘙癢的地方。再適當進食一些清熱生津之品,比如石斛、蘆根、百合、蓮藕這些多汁多液的食物,對減少水泡形成是有好處的。
當然,無論夏天還是秋天,這些小水泡出現之後,我們都應注意好皮膚的衛生,常洗手,但要保持皮膚相對清爽。飲食方面,都不宜辛辣、油膩食物,同時需要注意保持好的情緒。現代科學研究認為,抑鬱焦慮的情緒,也是引起這些小水泡的重要原因。
總之,手上的這些小水泡,看起來似乎是小問題,但其帶來的瘙癢給我們很大的煩惱,多方面調理一下,對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心理情緒,都是很有益的。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菩提樹有何功德
※胃不好的人,胃寒胃熱怎麼區分,記住兩吃兩不吃,慢慢好起來
TAG:文化養生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