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不能自己人辦自己人看!如何讓本土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發聲?

不能自己人辦自己人看!如何讓本土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發聲?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重要研究成果大多發表在國外,重要期刊全文資料庫也基本都在國外,現實上形成了學術資源『兩頭在外』的被動局面。」8月23日,在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學會學術部主辦的「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論壇上,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任勝利指出,目前我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具有高度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期刊數量還是太少,單刊發表論文的數量規模普遍不大。

與會專家表示,若要與國際出版商打造的旗艦隊競爭,本土刊物的軟硬體都亟待升級。

不能自己人辦自己人看,要有國際化辦刊人才

前不久,四部委發布《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開篇語指出,我國已是期刊大國,但缺乏有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任勝利指出,以SCI和Scopus等國際知名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數量來看,我國科技期刊總體數量在國際上只能排在第三方陣,而且和第一、第二方陣有較大差距。而從21世紀初到2017年,我國本土期刊對我國SCI論文的貢獻率由40.7%已經下降至7.9%。

如何讓本土期刊也在國際上發出聲音,增強對優秀稿源吸引力?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認為,應制定政策鼓勵國內優秀成果投到本國期刊的同時,也要推動我國期刊辦刊人員的國際化。

「聘請更多的外國學者擔任本國期刊的主編或編委,或同時聘請外籍專家擔任主編,形成雙主編辦刊模式,我國期刊可以獲得更多外國編委推薦的優秀國際論文。」陳發虎說。

他強調,擁有國際化的辦刊人才是科技期刊「走出去」的關鍵。應制訂人才激勵措施,吸引更多具有專業背景的科研人員專職或兼職加入辦刊隊伍,壯大辦刊力量;也要吸收具有良好辦刊素質和辦刊能力的國外辦刊人才。陳發虎建議,可以設立專項基金,增強對辦刊人員英語能力、國際市場運營能力、熟知並運用國際法律與法規等能力的訓練。

不過,陳發虎也坦言,由於我國期刊絕大多數由單位主管主辦,受限於體制機制,大多期刊辦刊人員為兼職,也很難外聘辦刊人員,人員流動不夠靈活。

亟待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出版平台

其實,近年來我國有不少科技期刊依託國外資料庫商或者國際學術出版平台,在短時間內提升了期刊出版效率和影響因子,擴大了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這被業界稱作「借船出海」。

但是「借船出海」的問題是,國內學者刊發的優秀論文進入了國際出版商資料庫,必須付出高額訂閱費才能獲取。

在國際競爭的硬體上,我國還缺乏國際一流數字出版與傳播的平台。

任勝利說,國際主要期刊出版集團憑藉多年的運行經驗和強大的資本作為後盾,在集群化、平台化運營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在全球範圍內整合學術資源,做大做強,極力鞏固其霸主地位和競爭優勢。而我國只有少數科技期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融合出版與傳播,信息服務和傳播手段更是遠遠落後於國外同行,更缺乏在全球範圍內整合學術資源的能力。

陳發虎也認為,為維護我國學術成果的自主權和信息安全,中國亟待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化出版與傳播平台。比如《中國科學》雜誌社自主研發的SciEngine平台於2016年正式上線,這是我國首個集全流程數字出版與國際化傳播於一體的科技期刊服務平台,其實現了對內無縫對接投審稿系統,對外自動對接國際學術互聯搜索和第三方平台,實時進行內容資源與各類應用數據的雙向流動,提高了期刊內容的被發現能力。

「為適應國際發展態勢,還應積極推動開放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陳發虎指出,可以在國家層面搭建科技期刊開放出版平台,向全世界開放地展示我國的學術成果和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巴黎聖母院屋頂設計大賽,中國建築師方案奪冠
人類登月的故事,將在月球兩極續寫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