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金融的高增長,是如何實現的呢?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洪言微語,作者|薛洪言
在一眾金融科技公司中,360金融的成長速度算一個異數。2016年7月成立,9月核心產品「360借條」上線,兩年後,季度撮合貸款額躍升至行業前五,2018年底便掛牌上市。
大流量的互聯網平台很多,實力雄厚的科技公司也不在少數,但像360金融這樣增長——不受行業周期影響、一路45度斜率向上——的平台,卻寥寥無幾。
在經濟下行周期,創造增長神話,360金融做了什麼?未來又面臨著什麼?
高增長
先看一組數據。
(1)用戶增長
截止2019年2季度末,360金融累計註冊用戶1.09億,其中,借款用戶1254萬戶。自2018年1季度起,借款用戶實現季均31.76%的高增速。用戶數高速增長,復借率亦穩步提升,2019年二季度末為69.7%,在業內處於較高水平。
迅速厚實的用戶基數,疊加較高的復借率,助力360金融季度撮合貸款規模實現了「不受干擾」(不隨外部環境變化而波動)的高增長。
(2)撮合貸款規模增長
2019年2季度,360金融撮合貸款484億元,自2018年1季度起,保持了26.74%的季均增速。2018年3季度,受行業環境惡化拖累,龍頭平台放貸額相繼縮水,360金融增長勢頭不受影響,遂與龍頭平台拉開距離,躋身巨頭行列。
截止2019年2季度末,360金融撮合貸款餘額613億元,同比增長132%,較去年末增長42%。撮合貸款增量和餘額的高位運行,為營收高增長奠定基礎。
(3)營收增長
2019年2季度,360金融實現營收22.3億元,同比增127%;實現凈利潤6.2億元,去年同期凈虧損1.4億元。按照非美國會計準則(Non-GAAP)口徑,實現凈利潤6.9億元,同比增長114%。
解構高增長
高增長,是如何實現的呢?
獲客,是一切增長的前提。獲客,看上去簡單,似乎砸錢就夠了,其實,高手過招,很多平台就敗在獲客環節。
砸錢獲客沒有問題,但如何把錢花得有效率,精準找尋與平台契合的用戶,考校的卻是科技實力,而非花錢能力。不考慮成本的砸錢獲客,是耍流氓,也不可持續。近年來,互聯網創業圈的各種大戰及大戰後的一地雞毛,充分詮釋了這個道理。只有平衡獲客成本與用戶質量,才能實現可持續增長。
當前,整個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長已臨近天花板,獲客越來越難、越來越貴,不少平台主動削減營銷費用,發掘存量用戶空間。360金融營銷費用卻逐季遞增,絲毫不受外部環境干擾(2018年3季度是個例外,彼時借貸市場因P2P密集爆雷供給縮水,借款人自行向頭部集中),2019年2季度已增至8.4億元,比一些上市平台的營業收入都多。
以預授信用戶做分母(當期銷售及營銷費用/當期新增預授信用戶)來衡量平台獲客成本,2019年2季度,360金融的平均獲客成本超過200元,與自身比處於高位,但優於行業一般水平,反過來又賦予平台繼續增加營銷費用的底氣。
巨頭獲客成本低,一定程度上源於集團資源支持。360集團的億級用戶(5.2億月活客戶,19.6億設備數據),持續為360金融低成本獲客提供支撐,但從營銷費用高位增長看,360金融並不滿足於集團內獲客,而是很早就著力於生態外捕魚。隨著外部獲客佔比的提升,降本增效需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為提高獲客效率,360金融研發上線DSP平台(Demand-SidePlatform),在360集團海量數據支持下,聯合第三方數據內置數據管理平台,進行用戶群細分(如語義定向、行為定向、消費意向定向、人口屬性定向、地域定向、機型定向、相似人群定向、回頭客定向等),實現展示、搜索、品牌、應用下載等情境下的精準投放;並通過實時競價模塊,動態調降成本支出。
在獲客環節,除了控制獲客成本,還需平衡用戶下沉過程中的收益和風險。用戶客群整體呈現金字塔結構,優質用戶處於頂端,但數量有限,持續高增長,必須不斷下沉。
據招股說明書披露,2017年,360金融開始改變用戶策略,從聚焦優質借款人轉向發掘近優質借款人(near-primeborrowers)。從數據上看,截止2016年末,年化利率超過24%的貸款(低於36%,下同)佔比為0;2017年末,升至43.4%;2018年9月末為67.4%,在累計640萬借款人(截止2018Q3數據)用戶中,非信用卡持卡人用戶佔比從0提升至25.9%。
但用戶下沉也有邊界,既要享受用戶下沉的增長紅利,又需竭力控制下沉背後的風險損失。據最新披露數據看,360金融58%的用戶居住在三線及以上城市,75%的用戶持有信用卡且徵信良好,基本做到了高速增長又不失用戶質量。
科技平台
問題來了,360金融定位於連接用戶與金融合作夥伴的科技平台,搞好科技輸出就夠了,為何還要執著於用戶增長呢?
這與當前B端金融機構需求有關。作為被賦能者,它們缺科技,更缺流量,既要科技,更要流量。金融機構致力於零售轉型和科技轉型,但任何組織都有歷史慣性,換個角度就是組織惰性,轉型就是要打破這種惰性,讓新模式動起來。靠什麼打破呢?不是口號,不是雞血,而是業績。
要助力金融機構轉型,需在輸出科技的同時輸送低成本、高質量的用戶,助力金融機構實現初始的規模增長。以此為推動力,打破金融機構慣性,新模式才能動起來。運動的東西自帶慣性,科技轉型慢慢就上軌道了。
所以,成功的科技賦能機構,既輸出科技,也輸出流量。此外,科技融入金融,科技無處不在,很多時候,很難區分何為科技、何為流量。
以智能獲客解決方案輸出為例,金融科技公司需在獲客場景部署智能獲客模型,融獲客和科技於一體,可這究竟是科技能力,還是獲客能力呢?這既是科技能力,又是獲客能力,二者相互促進、互為因果,難解難分。
在B端機構眼中,實踐是檢驗科技的唯一標準。對科技輸出平台的要求就是,不能關在實驗室里搞解決方案,要真刀真槍地實踐,自己成功了,金融機構才信你。頭部的金融科技平台,多從業務巨頭轉型而來。
在發展路徑上,360金融宣稱正在實踐「三步走」理論:第一階段打破信息孤島,推動數據共享;第二階段內外兼修與開源節流;第三階段搭建智能開放平台。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著力於夯實科技基礎,在業務層面取得成功;第三階段,則是整合用戶與科技,搭建平台,賦能資金方與場景方。三步走,也是頭部科技平台都在實踐的轉型路徑。
當前,360金融正處於第三階段,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輸出全流程科技解決方案,為場景方提供金融業務賦能,提高其商業變現能力和用戶粘性。
在2019年二季報中,360金融特彆強調一個數字,即輕資本模型下的貸款撮合(loanorigination under the "capital light" model)規模為38億元,環比十倍增長。照此速度依此減半(三季度5倍增長,四季度2.5倍增長),2019年末,輕資本模型下撮合金額將達到475億,活脫脫一個輕資本運營的平台了。
輕資本運營,是金融科技平台的典型標誌。
前景展望
面對經濟下行、金融防風險的複雜局勢,新金融一度出現污名化跡象,連帶金融科技賦能也受質疑,給從業機構帶來了不確定性和壓力。
日前,央行發布《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明確提出將金融科技打造成為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為金融機構的科技轉型吃了定心丸,也為金融科技企業的科技輸出吃了定心丸。
《規劃》明確了科技創新的邊界和發力方向,提出了16字原則,即「守正創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開放共贏」,尊重科技發展的開放性,引導行業集中精力發展金融科技,引導創新資源重點發力普惠民生領域,穩定了市場預期。
監管之手介入,規範發展、扶優限劣,金融科技創新和金融科技輸出,正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鈦媒體作者介紹:本文由「洪言微語」原創,作者系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 薛洪言】
※博通擬150億美元收購網路安全軟體製造商Symantec;因光纜斷裂,谷歌雲陷入癱瘓
※能為手機、電腦、電視、電風扇…供電的充電寶,你見過嗎?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