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冕物質拋射形成過程研究獲進展

日冕物質拋射形成過程研究獲進展

8月21日,《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和雲南師範大學合作完成的關於日冕物質拋射形成過程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基於空間衛星高分辨觀測數據,由雲南師範大學段雅丹、梁紅飛,以及雲南天文台申遠燈(通訊作者)、陳何超等人合作完成。

日冕物質拋射是太陽大氣中巨大的、攜帶磁力線的大量等離子體團在短時間(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從太陽向外拋射進入行星際空間的物理過程,其速度一般從每秒幾十公里到超過每秒1000公里。日冕物質拋射是造成災害性空間天氣的重要影響因素。從1973年被首次探測到,便得到了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然而,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日冕物質拋射的形成演化物理過程都還沒有很好地理解。

通常情況下,耀斑和暗條(日珥)爆發是觸發日冕物質拋射的重要日面源,且一次成功爆發導致一次沿太陽徑向傳播的日冕物質拋射。申遠燈等人曾根據觀測提出由迷你暗條爆發導致的噴流爆發活動可同時觸發寬窄兩個孿生日冕物質拋射的新現象。

在最新發表的這篇論文中,他們再次發現這一物理過程的典型案例(如圖1所示),並且還發現日冕物質拋射在其初始階段並非沿太陽徑向傳播。研究表明,該日冕物質拋射在通過與位於遠處開放磁場形成的磁牆相互作用後,傳播方向發生近乎90度的明顯偏轉,進而轉變為沿太陽徑向傳播。

該研究成果一方面肯定了他們前期的觀測成果和提出的物理解釋,另一方面也為理解日冕物質拋射的形成過程和空間天氣預報建模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西部學者以及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由迷你暗條非徑向爆發導致的徑向寬窄孿生日冕物質拋射現象。圖中藍色和黑色箭頭分別指向日冕儀觀測到的寬窄日冕物質拋射。

來源: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語音合成技術由科大訊飛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水洞溝遺址與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晚期形成研究獲進展
趙氏小盜龍:囫圇吞蜥蜴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