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是反清的紅花會總舵主,歷史上真有其人?

《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是反清的紅花會總舵主,歷史上真有其人?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作者:朱新渝

(一組《書劍恩仇錄》圖片)

1955年,旅居香港的查良鏞(金庸)先生在《大公報》香港所辦的子報《新晚報》擔任副刋編輯。報社的同事中還有陳文統(筆名梁羽生)先生,他倆分別負責副刋的小說版面「天方夜譚」和綜合版面「下午茶座」的編輯工作。這一年查先生三十一歲,陳文統小他一歲,兩人都恰值而立之年。

(一)在《新晩報》開始用筆名金庸寫作武俠小說

大約在當年的一二月份,春節節日的氣氛尚存,報社的總編羅孚先生便急急忙忙找到了查良鏞,要他接下來趕寫出一部武俠長篇小說,以便能在報紙的副刋上連載發表。原來早在一年多之前,梁羽生已先寫成了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在報紙上連載刋發以後讀者反映熱烈,紛紛叫好,為報社增添了很多粉絲。

而此時正好梁的武俠小說已連載刋登完了,新的小說連載合同又因故未能續簽。為繼續吸引讀者群閱讀報紙,情急之下,所以總編要查先生接著寫一部武俠小說應急。

接受了總編的約稿之後,查良鏞沉思良久,雖然自己的文筆不錯,但以前可是從來都沒有寫過這種武俠題材的小說呢,該從何處著手下筆呢?寫什麼題材好呢?

一番思考之後,忽然間大腦里一絲靈感閃過,他心中頓覺豁然開朗:想到自己很小的時候,便多次聽母親講過老家浙江海寧民間廣泛流傳的陳家陳閣老的故事,那充溢著古香古色的奇異有趣的故鄉傳說故事,使得當時年幼的他聽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此時,故鄉的老屋小徑,桑樹蠶絲;故鄉的海天皓月,帆影片舟,彷彿在眼前出現,一切都是那麼親切自然,縈繞於心,他彷彿回到了童年時在海邊石塘露營夜宿,耳畔中迴響起那濤聲滾滾。

這下好了,這不正好是自己要寫的小說中的一個很好的題材背景嗎?查先生感到興奮異常,文思泉湧,於是索性將自己名字「良鏞」中的「鏞」字拆分為「金庸」二字,就以「金庸」作為自己的筆名,從1955年2月8日至1956年9月5日,一部署名作者金庸的新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橫空出世,在《新晚報》副刋「天方夜譚」版上連載刋登了一年多時間。

《書劍恩仇錄》問世不久,便以其厚重的歷史畫卷背景,洋溢著詩情畫意般的新型武俠小說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寫和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緊緊地抓住了廣大讀者的心扉,一炮打響,大獲成功。

當時的香港市民茶餘飯後,都手持一份報紙爭相閱讀,報紙的銷售份數由此大增。金庸先生也因此聲名鵲起,以後更一發不可收拾,一部部新寫的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接踵而出,越寫越好,奠定了他在華語世界新派武俠小說領域中的大師地位。

(二)海寧鹽官和查陳兩大世家

坐落在杭州灣北部錢塘江畔的浙江省海寧市(縣)是一個美麗的江南古邑,這裡歷史悠久,人文淵藪。1924年3月10日,查良鏞(金庸)出生在海寧袁花鎮「赫山房」查家,這是一個五進院的大宅子,院中有九十多間房和一個大花園。

他在家中排行第二,祖父查文清非常鍾愛他,給他取了一個乳名「宜官」。海寧袁花查氏乃書香門第世家,「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是清康熙皇帝為查氏宗祠的親筆題封;「一門十進士,兄弟五翰林」更是對海寧查家的美譽。

到了近現代,查家也是人才輩出,金庸先生的族兄查良錚,筆名穆旦,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和詩歌翻譯家,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美麗詩歌,被稱為中國「現代詩歌第一人」。寫作「再別康橋」的大詩人大才子徐志摩,是海寧硤石鎮人,因為金庸的母親徐祿是志摩父親徐申如最小的堂妹,志摩年長金庸,所以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說到海寧,不能不說到鹽官,更不能不說到海寧陳家陳閣老的傳說故事。別看鹽官現在僅僅是海寧的一個市屬小鎮,但從前鹽官卻是非常有名氣的一個古鎮,且歷史悠遠,人文薈萃。因靠近海邊,早在公元前195年,西漢王朝吳王劉濞便在此煮海為鹽,並於此設立了司鹽之官,鹽官之地名遂由此而得。

以前的鹽官地方因近海交通便宜,商賈發達,物產豐富且有海鹽及蠶桑之利,所以非常繁華富庶,享有「江南沿海第一鎮」之美稱,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海寧縣、州治的所在地。民國初期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字少川)還曾經提議將首都由北京城遷至鹽官鎮呢,其事見黃浚撰《花隨人聖庵摭憶》。唐紹儀曾經做過首任復旦大學的校長。

加之鹽官因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至今都是馳名天下的錢塘大潮最佳觀賞之地,宋大學士蘇東坡便有詩句贊曰:「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海寧陳家的老籍便在鹽官鎮中,陳氏一門,系東南名門望族。由明末至清咸(豐)同(治)三百餘年間,陳家考中舉人貢生進士二百多人,官至宰相(閣老)三人,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十一人,其中學者、名臣甚多,有所謂「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之美稱。

這其中最享盛名、婦孺皆知的便是陳閣老和乾隆皇帝的傳說故事了。坐落在鹽官城內堰瓦壩的陳閣老宅,系清雍正朝太子太傳、文淵閣大學士陳元龍告老返鄉後的居住府第。因陳元龍世稱廣陵相國或海寧相國,而清代稱大學士(相國)為閣老,所以民間一般俗稱為陳閣老宅,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御賜「九龍匾」的由來

清歷代皇帝曾經多次為陳家御賜書匾,前後據說有七塊之多,但由於年代久遠,兵火戰亂,除那塊御賜「九龍匾」之外大多已經散佚。

1982年,在鹽官鄉下原生產大隊的一間儲糧的舊房中,人們不經意間翻撿出了一塊老舊的木製踏板,木踏板看上去已有些年頭了,板身極重又非常牢固,以前被人倒過來背面朝上,當作抬運糧食時的上下踏板使用。誰知一旦將其正面翻轉,再剝離掉蒙在其上的斑斑舊垢後,展露出現的竟然是那塊流失多年的「九龍御匾」,瑰寶失而復得,令人驚訝莫名。

此匾長三米,寬一米,採用上等的樟木料精心雕刻製成。匾上雕有九條形態各異的蟠龍昂首奮飛,漫舞雲海。正中刻有雍正皇帝御書「躬勞著訓」四個大字,匾右上方雕刻「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五日」,左下方刻有「賜誥封一品夫人查氏」和陳詵三個兒子:陳世俊、陳世倌、陳世侃之名。其中的陳世倌後來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是陳門三閣老之一,還有一位閣老是順治朝「弘文院大學士」陳之遴,年代更為久遠了。

原來這是1723年雍正皇帝胤禛剛登基為帝時表彰查氏夫人在丈夫去世之後,精心教育培養三個兒子學業有成光耀門庭而特賜於禮部尚書陳詵之妻,誥封一品夫人查氏的一塊九龍匾。陳詵是陳元龍的從兄,而夫人查氏便來自於海寧袁花查家。這塊製作精美彌足珍貴的「九龍御匾」現存放於鹽官陳閣老宅「筠香館」內,它也從側面鑒證了海寧查陳兩家的世交淵源。

(四)陳家洛和弘曆是親弟兄嗎?

「書劍恩仇錄」中陳閣老的少公子陳家洛,出身富家,少時熟讀詩書,心懷推翻清庭重興漢室大志,長大後浪跡江湖行俠仗義,是反清復明幫會「紅花會」的幫主。因此,他與傳說中本系陳閣老長子,現為滿清乾隆皇帝的弘曆,既有手足之情,更為對立之敵。

中國古代傳統中的俠義之士,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荊軻刺秦;有李白《俠客行》詩中「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亊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遊俠;更有那水泊梁山中掄著兩把斧頭,不管三七二十一隻顧沖衝殺殺的黑旋風李逵。

但是,金庸先生在「書劍恩仇錄」中給我們展現的陳家洛,卻與他們迥然不同,完全是一個嶄新的儒俠人士。他有文有武,有情有感,雖為江湖大俠,但他既飽含家國之情懷,又深藏兒女之私情,他對香香公主一往情深,互許終身之約。但後來為了復興大業,又忍痛捨棄,將香香公主讓與弘曆。最後當美麗的香香公主自盡之後,陳家洛痛不欲生,再加復興無望,於是意興闌珊的大俠退隱江湖而去。

由陳家洛這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那些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讀書人,在經歷了外敵入侵、動蕩飄搖的亂世之後,對於國家民族、人生事業的理想和報負。我們彷彿也看到了金庸先生家鄉的王國維、徐悲鴻、蔣百里等近代傑出人物的身影,他們奮鬥,他們吶喊,這也許是金庸先生要將幼年故鄉的傳說故事寫入他創作的第一部武俠小說的初衷吧,這是一種深深的鄉愁使然!

正如先生1956年在「費明儀和她的歌」一文中所寫道的:如果你到過江南,會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楊柳與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

誠然,所謂乾隆皇帝弘曆系調包的海寧陳閣老之子的說法僅是民間的一個傳說而已,真實的乾隆皇帝也不可能是漢人陳閣老之子。

但歷史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四次到海寧鹽官,而且每次來都駐蹕陳家安瀾園卻是不爭的史實。儘管乾隆皇帝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視察海塘工程,但也說明了當時海寧陳家的地位隆重。通過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這部優秀武俠小說的精彩紛呈描敘,無疑使有關海寧陳家陳閣老的這一神秘傳說故事更加廣泛傳播。

1972年9月11日,金庸先生的「鹿鼎記」連載刋登完最後一節,先生遂宣佈就此封筆。這樣從1955年至1972年十七年間,金庸先生共寫作完成了十五部武俠小說,他用其中十四部小說書名的首字撰成一聯:「飛雪連天射飛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十五部膾炙人口的小說,也成就了先生功德圓滿,成為「一代大俠」。

【作者簡介】朱新渝,重慶市詩詞學會會員,熱愛學習歷史文化及古典詩詞,有部分詩文作品發表,現居重慶。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點一下文末「在看」。

歷史文化類投稿郵箱:

小說散文類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之寫乎 的精彩文章:

若遼東總兵李成梁不收養努爾哈赤,明朝會不會推遲滅亡?
賈寶玉不幫晴雯太薄情?我們可能冤枉他了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