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蘇軾:即使我不會寫字,但沒人比我更懂王羲之

蘇軾:即使我不會寫字,但沒人比我更懂王羲之

在書法領域,蘇軾為宋四大書法家之首,曾寫過一首論書法的詩《次韻子由論書》,第一句就說我即使不擅長書法,但是,當今沒有比我更通曉書法之道的。這東坡居士是「宋四家」之一,他能不擅書法嗎?這分明是過度自謙,這別人看到心裡能舒服嘛,難怪他最心愛的女人、也最了解他的女人朝雲就說他「一肚子不合時宜」。

影視劇照 蘇東坡

蘇?軾《次韻子由論書》

《次韻子由論書》

宋?蘇軾

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貌妍容有矉,璧美何妨橢。端壯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好之每自譏,不獨子亦頗。書成輒棄去,謬被旁人裹。體勢本闊落,結束入細么。子詩亦見推,語重未敢荷。爾來又學射,力薄愁官笴。多好竟無成,不精安用夥。何當盡屏去,萬事付懶惰。吾聞古書法,守駿莫如跛。世俗筆苦驕,眾中強嵬騀。鍾張忽已遠,此語與時左。

我們重點分析最後六句,因為接下來這篇書法賞析文章就源自這幾句詩。

......吾聞古書法,守駿莫如跛。世俗筆苦驕,眾中強嵬騀。鍾張忽已遠,此語與時左。

詩中最後這六句意思是說,古代有些名家之書,往往是「守駿莫如跛」,這裡從書法美的角度來解釋這句話,蘇軾的意思是說「要守住嚴正的筆陣,表現有力的筆勢,不如讓它帶點跛形亦即側勢。「欹』與『正』是書法美學的範疇。「守駿莫如跛」這一觀點的提出,的確給後人六書法美的欣賞提高了理論支撐。「跛」,應該是跛足、跛形,也就欹斜傾側。這種風格美主要表現於結體,但關鍵還在於用筆,即應具有遒勁的骨力。「守駿」的「駿」,其含義是豐饒的,可理解為與欹斜相對的正直;還可理解為駿健的骨力;又可理解為速度的「駿發」先論政側與正直的關係。

書聖王羲之像

唐太宗李世民為《晉書》所寫的《王羲之傳論》中,讚頌了王書的「勢如斜而反直」,此語或被引作「勢似欹而反正」,李世民是王羲之的忠實鐵粉,他極力推崇王羲之書法,在李世民看來,王右軍書勢是「如斜反直」、「似欹反正」的極則。在王羲之遺存的書法作品中,結體和章法「欹』與『正』應用及廣,如王羲之行書《孔侍中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

第一個「九」字,只有兩筆,卻表現出欹側欲飛的神態。橫式露鋒入筆,急轉直下,行筆順勢往左下撇處,妙就妙在王羲之不是甩出去,而是呼應入筆的勢復歸橫狀,收筆急停,末端出現上翹的,從筆勢上看進入下一筆的書寫。然出乎意料的是,第二筆並不是順勢露鋒起筆,而是重新落筆藏鋒起筆,寫到最後不是上挑出勾,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折峰往左下勾出,並且勾是向左上勾出,呼應入筆,下端左低右高,再加上這兩條曲線的巧妙組合,使整個字充滿動勢。就這一個「九」字已讓我們嘆為觀止!

再看「報」字,似正而實欹,兩半還是左高右低,已沒有「絲毫不差的相似之點」。第二行第一個「孔」字,左半向右傾斜欲倒之勢,右面的豎彎鉤也似乎在向右倒,但下部的拐彎平實有力,使這一筆畫起了「牆壁」的作用,頂住了左旁向右倒的力量,表現出「似欹反正」的特色。

再如該行最後的「不」字,一般寫不字是最易寫平衡的,而「書聖」不與人同,橫撇和豎用筆粗壯,而右側點輕且小,打破了平衡。看王羲之如何處理,書聖寫這一「點」卻不但有「側」勢,而且點得很下,使整個字就不平正了。原因就在於,這一點的「側」勢,又起了支撐的作用。

王羲之《喪亂帖》

在王羲之諸帖中,《喪亂帖》無論是單字結體,還是整篇章法,多字帶側勢(如「離」、「茶」、「追」、「慕」、「飽」等字向左側,「摧」字向右側),而且每一行都不同程度地向左側,然而結體、章法又顯示出「似欹反正」的效果。王羲之這種結體和章法的美,揭開了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頁。

王羲之《頻有哀禍帖》

從書學鑒賞、批評史看,「似斜反直」或「似欹反正」的結體、章法態勢,主要是從王羲之書勢中抽象出來的。它的哲理性,在於以極簡練的語言深刻地概括了「斜」與「直」、「欹」與「正」兩極相通的辯證關係。

圖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丨關注後每天第一時間閱讀精彩書法內容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觀 的精彩文章:

台灣發現毛主席親筆詩詞,堪稱「地球孤本」
他7歲學會說話,11歲學會走路,科舉7次不中,卻成書法大師!

TAG:書法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