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歐關係七十年回顧與展望

中歐關係七十年回顧與展望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國際風雲變幻,中歐關係走過了不同尋常的七十年。七十年來,中歐關係雖有曲折,但總體保持平穩發展。經雙方不懈努力,中歐關係從上世紀50年代的嘗試接觸,發展到今天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交流合作的良好格局。展望未來,隨著國際形勢和中歐實力的發展變化,中歐關係將呈現既合作又競爭、合作大於競爭的新局面。

一、中歐關係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至1975年,中國雖與西歐國家陸續建立了外交關係,但中歐關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歐美關係和中美關係的制約和影響。1975年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後,中歐關係步入快車道,從建設性關係、到全面夥伴關係,再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雙方關係不斷深入發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交流合作的良好格局。

(一) 嘗試接觸期(1949—1975年)

新中國成立後一段時間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與蘇聯結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推行遏制中國的政策,因此中國與西歐實際上處於冷戰狀態。那時,中國僅與瑞典、挪威、芬蘭、丹麥和瑞士建立了外交關係。英國雖於1950年初宣布承認新中國,但直到1954年才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隨著中蘇關係的破裂,歐共體的成立,中國開始與西歐國家嘗試接觸。1964年中國與法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建立,使中國與西歐關係取得了重大突破。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中歐關係揭開了歷史新篇章。1970—1972年,義大利、西德、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馬爾他、希臘、塞普勒斯和冰島等國相繼與中國建交,英國和荷蘭與中國關係也升格為大使級關係。1973年,中國與西班牙建交。同年,法國時任總統蓬皮杜訪華,這是第一個訪問中國的西歐大國國家元首。1975年,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從此中歐關係進入歷史新階段。

(二)初始發展期(1975—1989年)

中歐建交後,特別是1978年中國做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後,中歐關係發展比較平穩、順利。當時雙方在戰略上有聯手應對蘇聯擴張威脅的共同考量,在經濟上也有互通有無的共同需要。歐方當時把中國看作是一個未開墾的「處女地」,紛紛進軍中國開展合作、佔領市場,當然中國也需要引進歐洲的工業產品、先進技術、資金以及管理經驗。經雙方共同努力,中歐關係有了長足的發展,歐盟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引進資金和技術的重要對象。據統計,中歐雙邊貿易額,從1975年的24億美元激增至1989年的235.1億美元,增長了約十倍。

(三)低谷期(1989—1994年)

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後,歐盟及其成員國對中國實行「全面制裁」的高壓政策,中止中歐高層互訪,停止向中國提供新的發展援助和貸款擔保,不再開發新的大型合作項目,停止同中國進行軍工合作,使中歐關係驟然降至低點。歐盟及其成員國採取這種惡化雙邊關係的行為,有美國帶頭和施加影響的因素,但從根本上講,主要原因是蘇聯、東歐地區發生劇變,不再對西歐安全構成直接威脅,中國在西方戰略中的借重價值相對下降。經幾年的努力,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歐盟及其成員國逐步恢復了同中國的正常關係。1994年,中國與歐盟達成政治對話協議,至1994年年底歐盟基本取消了除軍售禁令以外的所有制裁措施。

(四)「蜜月期」(1995—2005年)

1995年,歐盟首次發表對華政策文件《中國—歐盟關係長期政策》,主張全面加強與中國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關係。1996年,歐盟制定了《歐盟對華新戰略》,確定對華政策「全面性、長期性和獨立性」原則。歐盟的上述舉措得到了中方的積極響應。1994年江澤民訪問法國時,提出了中國與西歐國家發展關係的四項原則:「面向21世紀,發展長期穩定的友好合作關係;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互利互補,促進共同發展;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磋商與合作。」1998年3月,歐盟出台《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政策文件;同年4月,中歐領導人在倫敦舉行第一次首腦會晤,決定建立中歐領導人年度首腦會晤機制。2003年9月,歐盟發表《走向成熟的夥伴關係—歐中關係之共同利益和挑戰》,指出歐盟和中國的關係已經步入成熟期,提議同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03年10月,中歐領導人在北京正式確立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同年10月,中國政府發表第一份《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明確指出「歐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力量」,「中國重視歐盟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隨後,中歐關係迅速發展,學術界將此階段稱為中歐關係的「蜜月期」。

(五)起伏不定期(2006—2012年)

隨著中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歐盟2006年10月出台的第六個對華政策文件《歐盟與中國:更緊密的夥伴,承擔更多責任》,在對華政策上出現了一些重要變化。在此期間,雙方分歧與磨擦增多,關係起伏不定。特別是2008年西藏「3·14」事件後,歐洲出現了一股將涉華問題奧運化、奧運問題政治化的逆流,奧運聖火在巴黎和倫敦傳遞受阻,德、英、法領導人還先後會見從事民族分裂活動的達賴喇嘛,挑戰我國核心利益,中歐關係嚴重受損。接著,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爆發,以及烏克蘭危機、難民危機和恐襲危機的衝擊,歐盟內部矛盾重重,疑歐勢力不斷上升,經濟陷入困境,被迫將關注的重點集中於歐盟內部事務和周邊問題。

(六)穩定發展期(2013年至今)

繼首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後,在中國的積極推動下,2013年中歐共同發表《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問歐盟總部,提出了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這不僅具有里程碑意義,而且為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賦予了新的內涵。2016年6月,歐盟時隔10年後發布《歐盟對華新戰略要素》文件,重新系統規划了歐盟對華新戰略的基本原則、政策框架及未來行動方向。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面臨新的問題,中歐雙方協作前行。2018年12月,中國發表《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明確指出「歐盟是國際格局中一支重要戰略性力量」,闡述了新時期中國對歐盟的政策目標以及今後一個時期加強中歐各領域對話與合作的重要舉措,中歐關係穩定發展。

二、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在國際形勢深刻演變、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突出和美國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國優先」政策的新形勢下,中歐關係保持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高層訪問頻繁,共同利益增多,合作領域擴展,經貿投資持續發展,人文合作異彩紛呈。

(一)中歐高層訪問頻繁,政治互信不斷增強

2018年年底及2019年年初,習近平主席分別對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摩納哥和法國進行國事訪問。與此同時,李克強總理也多次赴歐:2018年10月正式訪問荷蘭、出席第十二屆亞歐首腦會議並對比利時進行工作訪問;2019年4月赴歐舉行第二十一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第八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並正式訪問克羅埃西亞。2019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正式友好訪問挪威、奧地利和匈牙利。2019年以來,已有10多位歐洲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相繼訪華或出席有關國際會議。

通過高層訪問,雙方領導人就雙邊關係和重大國際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加強了互信,增進了關係,拓展了合作領域,簽訂了眾多合作協議。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希臘、葡萄牙、義大利、盧森堡和瑞士先後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義大利是七國集團中第一個、並且在美國施壓環境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國家,具有示範引領作用。法國和德國也表示願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內加強合作。與此同時,習近平主席今年訪問歐洲期間,中法簽署了14份合作文件,中意簽署了19項政府間協議和10項商業協議,可謂碩果累累。在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共同出席中法舉辦的全球治理論壇時,各方表達了通過共同推進全球治理維護多邊主義、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意願。除此之外,第21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如期發表聯合聲明,內容廣泛,包括中歐加快商簽投資保護協定、非歧視市場准入、保護知識產權以及5G合作等,展示了雙方聚焦合作、通過協商解決分歧和摩擦的強烈意願和能力。

(二)經貿合作穩步發展,貿易額大幅增長

近年來,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國挑起貿易摩擦的新形勢下,中歐雙方積極推進貿易、金融、創新等領域的合作,簽署了一系列貿易與投資協議,經貿水平逐年提升。據中方統計,2018年中歐貿易額為6822億美元,同比增長10.6%,其中,出口4086.32億美元,同比增長9.8%,進口2735.32億美元,同比增長11.7%;2018年歐盟對華投資104.2億美元,同比增長25.7%;2018年中國對歐直接投資81.1億美元,同比增長7.1%。歐盟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則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溫的態勢下,2019年上半年,中歐貿易總值達3379.9億美元,增長4.9%,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5.6%。其中,出口2018.4億美元,增長6.0%;進口1351.5億美元,增長3.3%。另外需要強調的是,2014年中歐啟動的投資協定談判,雙方在第21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期間同意於2020年完成。

(三)合作領域不斷拓展,人文交流成為新的亮點

近年來,中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合作局面蒸蒸日上,雙方迄今已經建立70多個磋商和對話機制,涵蓋政治、經貿、人文、科技、能源、環境等各領域,合作成果豐碩。2019年4月,雙方舉辦第八屆中歐能源對話並簽署《關於落實中歐能源合作的聯合聲明》;同期,第四次中歐創新合作對話在布魯塞爾召開。另外,中歐人文交流十分活躍,成為近年來雙方合作的新亮點。2018年中歐共同舉辦了「2018年中國—歐盟旅遊年」,中歐人員往來總數約735.5萬人次,其中歐盟國家來華320.9萬人次,中國赴歐盟414.6萬人次。在教育方面,中國赴歐盟國家留學人員總數為16.1萬,歐盟國家來華留學人數為4.7萬。歐盟28個成員國中,已經有21個與中國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中國還在歐洲43個國家(地區)創辦了184所孔子學院和322個孔子課堂。人文交流已成為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中繼戰略、經貿之後的「第三大支柱」。

三、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展望

在新形勢下,中歐關係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合作與競爭並行,但合作仍是主流。建立行穩致遠的中歐關係,不僅對中歐雙方至關重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歐需要共同應對複雜多變的形勢和挑戰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面臨挑戰,逆全球化思潮、貿易保護主義暗流涌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抬頭,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突出,任何一國或國家集團都無法單獨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2019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時明確表示,中國和歐洲是國際上兩大重要力量,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參與者和塑造者,擁有廣泛共同利益。歐委會主席容克特彆強調,歐中之間不是對抗關係,而是合作關係。歐中合作可以在世界上做成大事。歐方願同中方加快合作步伐,為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發揮積極作用。

(二)中歐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目標

中國和歐盟是世界兩大重要經濟體,是兩支重要的戰略力量,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目標。雙方明確表示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願意共同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支持維護聯合國權威,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說,作為當今世界不可或缺的全球性力量,歐中「在維護多邊主義方面負有重要責任」。在2018年10月舉行的第十二屆亞歐首腦會議和2019年4月舉行的第二十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上,中歐明確發出了抵制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的強勁聲音。2019年3月,中國和法國發表了關於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的聯合聲明。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經超出雙邊範疇,具有全球性意義。

(三)中歐經濟貿易深度交融

中歐經貿合作關係密不可分,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自1975年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外交關係以來,中歐貨物貿易額已由1975年的24億美元激增到2018年的6821.64億美元,增長了近300倍。歐盟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歐洲不會放棄擁有14億人口的世界最大市場,中國也需要歐洲這個發達的大市場環境。另外,中歐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雙方可以取長補短達到雙贏。隨著中國的繼續開放和發展,雙方的互補性優勢將進一步增強,合作前景將會更加廣闊。

(四)中歐關係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歐盟將中國定位為「競爭者」,甚至「制度性對手」,反映出歐盟受利益驅使和對中國快速發展的焦慮,既想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國發展機遇,又欲對中國加以防範的矛盾心理。實際上,中歐當前矛盾主要來源於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歐盟在對華經貿合作中競爭、防範心理加劇,在對華經貿政策上強調「公平貿易」和「對等開放」。

與此同時,中歐關係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在政治方面,歐盟和某些成員國在人權、南海、網路安全等問題上不時對華髮難,至今仍未取消對華軍售禁令。同時,歐盟對中國—中東歐合作頗有微詞,對中國發展的戰略意圖存不解和疑惑。在經濟方面,歐盟至今還沒有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在處理對華經貿糾紛時不公正地濫用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舉措,設立對外資審核機制,阻礙中國對歐投資,推行和實施「中國除外戰略」。同時,歐盟還與美國一樣經常抱怨中國市場存在准入限制、知識產權保護不足、政府採購問題、國營企業缺乏競爭性、強制轉移技術以及不對等等。

總之,在國際局勢動蕩起伏、大國博弈加劇、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的新形勢下,中國和歐盟是國際上兩支重要戰略性力量和兩大重要經濟體,也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參與者和塑造者,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和相同或相似的目標,經貿關係深度交融。未來,中歐關係將砥礪前行,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將進一步深入發展。然而,隨著中歐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歐盟多元性將更趨複雜,歐盟對華關係的兩面性也將更加突出,再加上複雜多變的美國因素,中歐關係的競爭面將上升,將呈現既合作又競爭、合作大於競爭的局面。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前駐外武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蕭乾的「童年視角」與文學生涯
大力推動學科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