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零距離接觸科學家,感受科學家魅力——《知識就是力量》太行山研學活動行

零距離接觸科學家,感受科學家魅力——《知識就是力量》太行山研學活動行

撰文/林緹縈(知力科學小記者 漳州市第三中學)

這次的太行山之行,對我的影響很大,在此時,也在將來!

我在知力科學小記者培訓課堂上學習到了科學家精神: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這看似只是普遍的六個詞,卻襄括了科學家重要的精神品質,在此次隨行的兩位老師身上,我切實看到了這些精神,科學家實屬我們學習的楷模,我希望我能將那六個詞刻在心中,滲透到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學習上的分分秒秒。

在跟隨地質學家蘇德辰老師的過程中,我從中學到了關於岩層波紋的認識,比如有著猶如波浪形的波紋,就是水痕紋,它告訴我們的如其名,就是在這片岩層上,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波紋呢?因為海水會協攜帶著泥沙一層一層地衝擊岩層,於是就留下了一層一層的波紋。我也學到了岩層為何會凹凸有致,老師曾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說,岩石呢?是欺軟怕硬的,比較軟的岩石就會因為風侵雨蝕被削下來,而硬的則會留下來,就形成了有凸有凹的岩石表面。

關於本次出行的太行山,蘇老師也介紹了很多太行山的岩石,表面是紅褐色的,證明它含有Fe,而我們看到的青年洞,只有部分岩石是紫色的,大部分岩石是淺黃色,夾雜著白色,主要由SiO2(二氧化硅)組成,而裡面較為渾濁的地方,有可能是10多億年前洪水的痕迹。僅僅是觀察路邊的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就可以有如此大的發現,我不禁想到平時我們走的路上,隨處可見的小石子,會不會也蘊含著大發現呢?我真想回去仔細地觀察觀察。

此次出行還有另一位科學家,研究蜜蜂的姚軍老師。我跟隨姚老師的過程中,知道了如果要找到昆蟲——在有水源的地方比較多,以及如何防範蜜蜂——不去招惹它,若是惹它以後要護住頭部以及重要器官,然後繞開原路逃跑。我還懂得了如何識別寒蟬,蚱蟬,蟪蛄這三種常見的蟬,以及區分蜻蜓的三大種類,蜻、蜓、蟌,蟌也俗稱「豆娘」。我也學會了關於一些新型的動物,比如近幾年發現的一種昆蟲蟬寄娥,關於它寄生的知識很是吸引我,從中學到的知識都可以運用到生活中,比如關於蜂王漿等一系列並不屬於葯類的保健品是否有功效,以上種種的知識,令我受益匪淺。

在太行山巔,我對姚軍老師進行了採訪,為什麼選擇研究蜜蜂?為什麼能從研究蜜蜂到現在了解了這麼多昆蟲知識?觀察蜜蜂要做什麼樣的準備?快來看看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吧。

這次組織我們當一名科學小記者的《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社,創造條件讓我們近距離地接觸兩位科學家,並對他們進行採訪,這不僅能提高我的自信心和膽量,還能給我一個自我鍛煉的機會,也學會了如何剪輯視頻等實際動手操作的技能,如此有意義的活動,我由衷地喜歡並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就是力量 的精彩文章:

今天,祝你98歲生日快樂!
被茶小綠葉蟬咬後,茶葉會別有一番香味?

TAG:知識就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