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科創星李浩:聚焦「硬科技」,卡脖子技術才是未來最大的紅利

中科創星李浩:聚焦「硬科技」,卡脖子技術才是未來最大的紅利

獵雲網註:中科創星在挑選項目的時候有三個標準:一是複製技術所需要的時間,二是複製技術所需要的金錢,三是整個行業人才供應的稀缺程度。除此之外,李浩更看重的是團隊成員的志向。「做硬科技,尤其是卡脖子的技術非常難,只有是有真正的志向作為內在驅動,不在乎金錢這些短期的東西,才有可能堅持下去。」文章來源:投資界(ID:pedaily2012),作者:閆啟。

隨著互聯網流量見頂,動輒千倍回報的神話已成過去。在「資本寒冬」中,VC/PE出手都變得愈發謹慎。

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VC/PE投資案例個數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9.1%,堪稱遭遇斷崖式下跌。

與大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家在「硬科技」領域默默深耕多年的VC機構——中科創星,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愈加活躍。僅截止2019年7月底,中科創星上半年投資項目42個,這一數據比起頭部的大牌投資機構,也不遑多讓。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聯席CEO李浩對此表示:「資本寒冬對我們沒有什麼影響,只是投資總量少了,就顯得我們活躍了」。

中科創星李浩

首筆募資僅1000萬,資源應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同一個遊戲,玩一遍很刺激,但是玩100遍、玩500遍呢?」當投資僅僅是賺取一個差價,投再多的項目,賺再多的錢,如果沒能為社會做出真正的貢獻,又有什麼意義呢?

2013年,作為一個已經在投資行業13年的老兵,李浩開始思索自己投資生涯的意義。他意識到,投資僅僅是一個工具,而他想要做的,是將這件工具賦予意義。

彼時李浩發現,中科院有眾多的研究所,各個研究所里又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可是,就是這些可能是一個科學家一輩子的研究心血,卻沒有能夠轉化成社會的生產力。

從科研成果到產業化,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是科研資金不能用於投資建廠,僅有技術又無法從銀行貸款,唯一有可能寄予希望的只能是社會資本。但在當時,正是互聯網投資的大熱之時,所有的VC/PE都湧向了互聯網行業。

確實,對於VC/PE來說,和投資這些投入大、周期長的「硬科技」企業相比,一個接一個風口的互聯網行業確實是一個能獲得更高回報的的選擇。

中科院那麼多明明很有潛力的項目卻無人去投,李浩深感惋惜。他認為,「資源應該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就好比醫生應該分配給最需要他的患者,而不是給錢最多的患者。投資也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手段,他想要通過這種手段把資源配置到真正有技術的又需要資金的「硬科技」企業,而不是回報更高的互聯網行業。」

懷著這個信念,李浩和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米磊博士共同發起成立了中科創星。成立伊始,中科創星募集的首筆資金僅有1000萬,分別來自李浩當時所在的關天資本和西安光機所。「那麼多項目嗷嗷待哺,第一筆錢一到賬就立馬投了西光所的4個項目。」對於中科創星的第一支基金,李浩回憶到,「永遠是項目在等著錢的狀態,每筆資金前腳到賬,後腳就給項目分了。

從當初的1000萬元起步,到2019年上半年,中科創星旗下目前已經管理有8支基金,投資孵化了270家硬科技企業,累計實現投資超過24億元。其中,馭勢科技、九天微星、飛芯電子、中科微光、中科微精、鯤游光電、卓鐳激光、奇芯光電、博動醫學影像、超維景、橙科微電子等106家企業都已經實現後續融資。

專註硬科技,幫助項目飛躍死亡谷

所謂「硬科技」,指的是核心技術壁壘。具體來說,光電晶元、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製造、新材料、新能源8個領域將對社會生產具有引領性、基石性、創新性和經濟性的影響,被稱為「硬科技八路軍」。

其實,「硬科技」這個概念是中科創星的創始人早在2010年就提出來的,當時恰逢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他們敏銳地察覺到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不再持續,中國下一步必須要走創新紅利的道路。之所以叫「硬科技」,不僅代表著科學技術過硬,也包含了中華民族的骨氣在裡面。

2016年6月3日,總理在調研視察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果展中科創星展位時,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博士向他解釋了硬科技理念,當時總理點評:「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還要高的技術,你的這個說法很有趣,我記住了」。後來在2018年12月6日,總理主持召開了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會議上提到「創新事關國家前途命運」,並首次提出「突出『硬科技』研究」。

就這樣,「硬科技」從一個西部原創概念,走向國家話語體系,也隨之成為了一個全國流行的辭彙。現在,VC/PE越來越關注硬科技項目,但不得不說投資硬科技確實是一塊難啃的 「硬骨頭」。

一般來說,硬科技企業的發展曲線,在起步發展的前5—10年,投入和回報率成反比,甚至還要經歷虧損。在技術的研發和成長期,硬科技企業的回報是低於線性增長的,可謂是「十分耕耘一分收穫」。

僅僅這一點就已經讓不少VC/PE望而卻步,更別說是科學技術的專業性。如果不是有相關科研背景的投資人,也很難看懂技術壁壘有多高。由於和中科院淵源頗深,對於前沿科學技術的理解,恰好是中科創星的強項,這也是中科創星能夠專註於投資硬科技的關鍵所在。

雖然前期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但硬科技企業一旦跨越了「死亡谷」,就是指數型增長,並能夠迅速成為行業巨頭。由於高壁壘和長周期的積澱,硬科技企業將難以被其他企業超越。

中科創星所做的,就是幫助那些硬科技項目從科學技術走向產業化,幫助他們飛躍死亡之谷。

10億先導基金募集完成,平台 基金雙輪驅動

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對信息的計算、傳輸、存儲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電子晶元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需求,摩爾定律的失效也驗證了這一事實,從電子時代進入光子時代已然是大勢所趨。

早在2015年,中科創星就看好光電子集成產業的發展,就開始在這個方向上進行了投資布局。

但同時,由於這是一個新興的技術,而中科創星的投資階段又偏向早期,其中的風險之大可想而知。

做晶元燒錢眾所周知,即便是早期項目,開始的投入也是動輒一個億起步。晶元的封裝、檢測都需要專有的設備,這些設備的價格都很高昂。而且,這些設備都需要國外採購,即便是是一個項目得到了融資,去採購設備也需要短則三個月,長則一兩年的等待周期。對於晶元企業來說,時間就是生命線,早一天出產品就代表著多一分勝算。

對於中科創星來說,光電晶元本來就是一個新興的技術,中科創星的投資階段又偏向早期,很多技術光有理論沒有真正的產品驗證,無疑風險太大,更何況是動輒上億的投資。

基於此,中科創星聯合陝西省科技廳以及各級政府部門成立了陝西省光電子先導技術研究院,作為一個為晶元項目準備的公共平台,研究院提前置辦了晶元企業需要的各種設備。據了解,研究院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儀器設備有2800餘台(套)。

有了這個平台,不但項目方可以早期藉助這個平台,快速實現產品的落地;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中科創星成功投中優質項目的概率。

「就像一棵樹苗,光澆水是不行的,還要鬆土、剪枝,施肥等等才能成活。」李浩常常把新生的科技企業比作樹苗,光給錢是遠遠不夠的。中科創星致力打造的是以「研究機構 天使投資 孵化服務 科普科教」為一體的硬科技創業生態。

另外,作為先導院這個平台的配套,中科創星還成立了一支陝西光電子集成基金(簡稱先導基金),據李浩透露,先導基金已於近日完成了募集,規模達10億元人民幣。這支基金主要圍繞光電半導體領域的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布局和投資,具體包括光電領域、高端製造等領域,側重於早期、初創期的科技型企業項目,兼顧成長期項目。

做投資最大的幸福,是幫助企業越過「死亡谷」

一旦企業進入成熟期,就是中科創星退出的時刻。「一般會在B輪、C輪的時候就退了,中科創星的優勢是幫助早期階段的企業。」

李浩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幫助科技企業跨越過死亡谷,是李浩成立中科創星最純粹的初衷,並一直為之堅守著。

「為什麼理想要純粹?純粹的理想才有價值。就像硅一樣,純度99%的硅其實就是沙子,純度6個9的硅就能提煉單晶硅,純度9個9的硅就是電子硅了,價值是完全不一樣的。」

對於理想的純粹,李浩也將之延伸到了項目的挑選上。中科創星在挑選項目的時候有三個標準:一是複製技術所需要的時間,二是複製技術所需要的金錢,三是整個行業人才供應的稀缺程度。除此之外,李浩更看重的是團隊成員的志向。

「做硬科技,尤其是卡脖子的技術非常難,只有是有真正的志向作為內在驅動,不在乎金錢這些短期的東西,才有可能堅持下去。」

在這樣的篩選標準下,中科創星投資項目取得了可觀的回報。李浩透露,中科創星第一支基金的整體回報在5倍左右,這樣的成績足以向LP們交代。

但李浩對此並沒有太過得意,在他心中能夠引以為豪的是,那些未來能夠改變世界的科技巨擘,是在中科創星的幫助下飛過了死亡谷。

「我經常跟我家人說,未來「退休」以後最欣慰就是:走在街上或者在電視上看到哪一個科技巨頭,可以自豪地說,『這家公司銷售額不到100萬的時候,我就是它的股東了』。」李浩笑言,這可能是作為一個投資人真正的內在驅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雲網 的精彩文章:

一周兩起爆炸,Lyft宣布暫停使用新電動共享自行車
AI生態賦能金融風控,車好多集團探索汽車金融發展的路徑與邊界

TAG:獵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