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爭議:什麼是公平?兒童如何理解?

爭議:什麼是公平?兒童如何理解?

圖源:pxhere.com CC0 Public Domain

撰文 | 施佳鑫

責編 | 陳曉雪

什麼是公平?不同的人對這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成人公平觀念受諸多因素影響,例如教育、生活閱歷等,而兒童相對來說就比較純粹。一些心理學家試圖從兒童入手,研究兒童的公平觀念是如何建立的。 心理學界一個比較主流的觀點是,兒童的公平觀念的形成大約始於8歲,這時他們開始對資源分配不均產生厭惡。

今年4月2日,就職於美國耶魯大學和德國哥廷根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者英格曼(Jan Engelmann)和同事在國際學術期刊《認知科學趨勢》(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發表的文章認為,兒童的公平觀念在3歲就開始形成,因為那時候他們就開始進行一些合作性的活動 [1]。 英格曼等人據此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來解釋兒童公平觀念的形成。合作性活動讓兒童覺得自己和同伴們應該得到平等的尊重,而平等尊重是公平觀念的來源。假如分配的過程給予每個成員以平等的尊重,那麼就算分配的結果不均等,他們仍能接受。也就是說,兒童看重的是分配的過程,而非結果。

學術上稱為「分配公平」(distributive justice)。 英格曼等人的理論遭致一些同行的批評。2019年7月5日,美國波士頓大學的麥克奧利菲(Katherine McAuliffe)和同事在同一期刊上寫信,認為英格曼等人的理論存在不足[2]。他們認為,把公平觀念的形成完全歸因於是否受到平等尊重不符合現實。合作性活動確實能讓兒童開始思考什麼是公平,但兒童絕非僅把自己是否受到了平等尊重作為唯一考量因素。分配的結果仍然重要。就分配結果而言,自己得到的比別人少,或是自己得到的比別人多,人類往往更厭惡第一種情況,不管兒童還是大人都是如此。3歲的兒童在比自己的同伴得到更少的時候會表現出強烈的不滿情緒,並會用言語表達,但假如他們比別人得到的多的時候,他們就不會如此。

麥克奧利菲等人在文章中提到,此前英國布里斯託大學團隊的實驗表明,如果合作性活動是以參與者貢獻大小來分配結果的,貢獻小的孩子往往會支持完全平等的分配獎勵,而貢獻的多的孩子會認為應該按比例分配。由此可見兒童的公平觀念並非都是一致的。不同的合作情境下,不同的孩子會有不一樣的對於公平的理解,有人側重於結果公平,有人側重於程序公平。這種當中的機制並非 「平等尊重」 就能解釋的。 此外,當尊重與否不存在時,人們仍會厭惡分配不平等。根據麥克奧利菲和同事在2013年發表的研究,當受試的兒童獨自參與實驗,並沒有被與他人相匹配成團隊時,兒童仍然厭惡自己得到的獎勵較少,而沒有拿到較多的獎勵,儘管沒有拿到的獎勵並不會被他人得到,這暗示著公平觀念並非是一個社會互動的產物。麥克奧利菲還舉了其他一些例子。比如,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當分配者是計算機完成的隨機分配時,不管是大人還是兒童都拒絕接受不平等的分配。在這樣的情形下,並無尊重是否平等一說,人們純粹厭惡結果的不平等。

另外,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者的研究表明,在隨機分配的情形下,人們願意付出代價來換取結果的平等。 麥克奧利菲等人總結,平等尊重對於公平觀念的形成的確重要,這意味著以往的研究忽視了不同的情境與文化。但想要用平等尊重來解釋兒童的公平觀念,恐怕是管中窺豹。 英格曼等人也寫了文章進行回應 [3]。他們強調,並非分配的結果不重要,相反,結果是兒童判斷是否受到平等尊重的依據。他們還指出,麥克奧利菲指出的那些尊重與否不存在的情境,並沒有削弱他們的理論。假如不存在個體之間的互動,兒童們確實會關注自身所得到的結果時,但這並非關乎 「公平」 與否。

此時兒童們所關心的是,實驗操作者是否做了他們該做的?公平的概念在個體處於團體中時才有意義。 那麼,對於兒童而言,究竟什麼才是公平?究竟是結果公平,還是過程公平更重要?而這一公平觀念源自於對平等尊重的訴求嗎?這一系列的學術爭論,正表明了學界對於兒童公平觀念的起源尚無定論。

參考文獻:

[1] Engelmann,Jan M., and Michael Tomasello. "Children』s sense of fairness as equal respect."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9).

[2] McAuliffe, Katherine, Felix Warneken, and Peter Blake. "Children"s Sense of Fairness: Respect Isn"t Everyth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19).

[3] Engelmann, Jan M., and Michael Tomasello. 「Respect defended.」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李曉江最新回應:有無在中美兩國同時全職
如何用低技術實現高性能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