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是46條染色體,猩猩卻有48條?
來源:SME科技故事
人類有多少對染色體?大家都能脫口而出23對,46條。但卻很少有人去思考為什麼。
人類與黑猩猩,大約是500萬年前分道揚鑣的。然而,現代黑猩猩的染色體數,卻是24對,比現代人類整整多了一對。除了黑猩猩,其他如倭黑猩猩、大猩猩等類人猿都是24對染色體。
這也意味著,在過去500萬年間人類丟失了一對染色體。那麼,我們是怎麼弄丟了整整一對染色體的?
如果細想這個問題,可能會讓人不安。因為基因突變以及染色體突變,往往意味著各種可怕的遺傳病。
關於染色體異常,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唐氏綜合征了。因21號染色體多出一條,這也被稱為21-三體綜合征。
唐氏綜合征兒童
每出生600個嬰兒中,就有一個唐氏綜合征兒童。患兒會出現特殊的唐氏面容,以及伴隨著各種身體機能缺陷和幾乎無法避免的智力低下。
別說是染色體數發現了變化,就是一小段基因的變異都可能招致嚴重的後果。
21-三體綜合征
不過,除了這些發生在個體身上的悲劇以外,對全人類來說,染色體異常導致的無法孕育後代才是最致命的,這將影響到人類傳宗接代的頭等大事。
既然難以孕育後代,人類又是通過何種途徑丟失掉這兩條染色體的?這種種問題,也讓陰謀論者有機可乘。
他們認為人和猿之間染色體數的差異,是進化論無法逾越的鴻溝,進而可推翻物種起源。他們會質問,第一個擁有46條染色體的人類祖先是怎麼存活,併產生可育後代的?此外,陰謀論者還煞有費事地計算了一下成功概率,以「可能性極其微小」為論據,宣布進化論破產並推出神創論。
但再認真的想一下這道生物題,答案又是顯淺的。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它只是基因的載體。其實更重要的,還是染色體上面承載著的信息。只要存在著正確數量的遺傳物質,這些遺傳物質要如何排列組合,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重要。
例如,在2018年,中國科學家就創造出了只擁有一條「16合1」染色體的酵母。
最常見的釀酒酵母,本來擁有16條染色體,但在科學家的設計和操作下,這16條染色體融合成了一條。儘管染色體的包裝與三維結構都發現了大幅改變,但這種人造體酵母的基因總量與野生型酵母幾乎無異,功能表達也完全正常。這再次顯示了,染色體排列組合的重要性被高估了。
事實上,人類也發生過類似的染色體融合事件。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相對於猩猩,人類確實丟失了兩條染色體。但這兩條染色體上承載的基因,卻沒有丟失。
那對丟失的染色體,其實是與另一對染色體融合在了一起——人類的第二大染色體,也即2號染色體,就是由兩條染色體組合而來的。
人類女性染色體組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研究人員就發現黑猩猩的兩條染色體,其帶型可以大致拼接成人類的2號染色體了。
所以黑猩猩這兩條染色體也被稱作2A和2B染色體。而按長度排序,黑猩猩的2A和2B則為第12號和第13號染色體。
邁入21世紀,基因測序等技術的發展也給出了決定性的證據。通過細緻的基因測序與對比,科學家發現人類2號染色體和黑猩猩那未融合的染色體相匹配,證據確鑿。別說對比,科學家甚至還能大致重構出人類2號染色體融合前的模樣,以及它之後發生的變化。
人類染色體與黑猩猩染色體對比
事實上,這種染色體融合的現象,是非常常見的。染色體變異確實可能招致無法挽回的健康問題。而我們也幾乎可以肯定,每一對染色體在減速分裂時都可能發生異常,多一條、少一條,缺一段,添一段的現象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但並非所有的染色體變異,都會帶來嚴重後果。
例如,若是染色體近端著絲粒發生易位,那麼後代就有可能為健康個體。這也叫做羅伯遜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分為平衡易位和不平衡易位。
羅伯遜易位(雜合)示意圖
其中的平衡易位,主要遺傳物質並不會發生丟失。而絕大多數的羅伯遜易位都屬於平衡易位,個體的智力和表現型都是正常的。
在全人類中,大約就有千分之一的人為羅伯遜易位攜帶者(雜合子),即便只擁有45條染色體,但放在人堆裡面根本看不來區別。一般來說,羅伯遜平衡易位攜帶者,都是到了備孕時才會發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減數第一次分裂染色體分離過程
這與減數分裂有關,他們產生的配子中一般分為6種類型。其中,只有兩種類型的配子,能與正常人的配子結合產生健康後代。
所以,通常會有2/3類型的配子,會在懷孕過程中夭折,以孕婦的極早期流產告終。事實上,很多人就是因為習慣性流產,才被檢查出是平衡易位攜帶者的。
而他們產生的健康後代中,一般有(具體看易位發生在哪條染色體上)50%的概率其染色體數與常人一樣,也有50%的概率仍為羅伯遜易位攜帶者,同樣擁有45條染色體。
發生在21號和14號染色染色體中的羅伯遜易位,可能會發生的6種情況,其中三種無法存活,一種會導致唐氏綜合征,兩種健康型中有一種仍為羅伯遜易位攜帶者。
那麼染色體,能否成對丟失而不影響健康?在我國就曾報道過這麼一個罕見的案例,那是一位只擁有44條染色體的奇男子。
他的14號染色體和15號染色體就融合在了一起,屬於是羅伯遜易位的純合子。但除了染色體數量不同外,他的生理指標都是完全正常的。這也意味著他的遺傳物質總量是不變的,和普通人無異。
那他的44條染色體是怎麼來的?原來他的父母,都是羅伯遜易位攜帶者,他們之前的關係為表親,該名男子是父母近親婚配所生。事實上,該名男子的母親也曾經歷過多次自然流產,而他的家族也有很普遍的流產史。
這對夫婦想生下該男子的36種結果,圈出的是該名奇男子的配型,劃黑線的都是無法存活的個體
儘管染色體數目不同,但這名男子與正常人類也是沒有生殖隔離的。只是他們生育的後代將會重蹈祖父母的覆轍,成為擁有45條染色體的羅伯遜平衡易位攜帶者,生育能力低下,極其容易發生流產。
那要怎麼克服這一問題?儘管機會渺茫,但只要他遇到同樣擁有44條染色體的女孩,這一染色體的排列方式就能穩定遺傳下去。而從理論上來說,這名男子只要找到同類婚配,就可能成為一個新的人類亞種了。
是不是很神奇?但這種混沌狀態在現有物種中也很常見。例如,亞洲水牛就有兩個亞種,河流水牛染色體數目為50條,沼澤水牛染色體則為48條。原因是沼澤水牛的1號染色體,相當於河流水牛的4號和9號染色體融合易位形成的。他們的遺傳物質也是相互對應、兼容的,只是兩個亞種的雜交後代擁有49條染色體,生育能力低下。
兩種亞洲水牛
再放眼到整個動物界,現存所有生物的染色體數目差異都是巨大的,而這些物種都能追溯到同一個祖先。
所以說,從整個演化史的尺度來看,染色體數目變多或變少就更平常了。這樣看來,人類祖先從48條染色體變成46條染色體就再普通不過了。
說到這,可能有人就會想入非非了。那人類和黑猩猩屬於近親,還只差兩條染色體能交配產生後代嗎?
儘管沒有人做過這種喪心病狂的試驗,或者很久之前我們的祖先是可以的,但現代很可能是不可以的。人類的基因在過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黑猩猩的Y染色體與人類更是相去甚遠。所以還是要回到那句,染色體這個容器沒想像中那麼重要,上面的基因才是重點。
最後,回到問題的最初,人類為什麼要從48條染色體變成46條染色體?其實從打包方式來看,46條染色體並沒有帶來明顯的優勢,甚至可能造成繁育後代的困難。
但我們可以大膽猜測,這種染色體的融合,可能創造出了一些有優勢的新基因。這也許能讓我們的祖先受益,並通過自然選擇得以傳播開來。不過,目前還沒發現證據支撐這一假說。
而另一種可能,就只能歸結於運氣了。在遺傳學中就有個概念叫奠基者效應。從48到46,可能並沒有產生什麼有用的新基因。但剛好,這些變異成46條染色體的個體,都集中在了一個相對孤立的環境。
在那個年代,絕大多數的人類祖先都是48條染色體的。但因為各種極端的原因,或天災或人禍,這所有的擁有48條染色體的人類都滅絕了,最後只剩下與世隔絕的46條染色體人類苟到了最後。再後來,這單一血脈也開枝散葉,遍布全球,所以才有了我們。
奠基者效應示意圖
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但也並非不可能發生,畢竟人類在過去就已經經歷過無數次這種浩劫了。我們能活著,本身就幸運得讓人難以置信。
S. M. Gartler.The chromosome number in humans: a brief history.nature.2006
Creating a functional single-chromosome yeast.2018
Carl Zimmer.The Mystery of the Missing Chromosome.Discover.2012.07.19
The 44 Chromosome Man And What He Reveals About Our Genetic Past
And What He Reveals About Our Genetic Past.2010.02.26
Ricki Lewis.Can a Quirky Chromosome Create a Second Human Species?.PLOS Blogs.2016.01.21
Case Report: Potential Speciation in Humans Involving RobertsonianTranslocations.2013
Zhao WW,Wu M,Chen F,Jiang S,Su H,Liang J,Deng C,Hu C,Yu S.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s: an overview of 872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s identified in a diagnostic laboratory in China.PLOS One.2015
編輯:劉義陽
審核:王小龍
※全國性侵害未成年犯罪信息庫將建立,網友點贊:終於等來了!
※感動!92歲仍在給留守兒童補課,他希望「最後一口氣在講台上呼出」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