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電視人用鼻子選模式、用耳朵找形態,偏偏很少用心練內功

電視人用鼻子選模式、用耳朵找形態,偏偏很少用心練內功

微信朋友圈,前同事H常常半夜「發微」,蠻拼的。不是糾結選題,就是糾結反響,最糾結的當然是收視。昨晚的微信標題很勵志:奔跑吧,少年。配圖是她最新提交的一份節目策劃,方案上的一句話「節目與多媒體的融合」,還特別做了拉亮處理。看得出,彼時的她有多糾結與茫然。

移動互聯網時代,置身傳統媒體之中,哪個「老」人不迷惘?

電視媒體人的不淡定,早在世紀之初的收視大戰中就揭開了帷幕。朋友在電視台,早些年前做節目,那真是吸足了氣,鉚足了勁,你追我趕,你趕我超,你超我「抄」。民生新聞火了,所有頻道都有車禍、罵架;辯論節目火了,各頻道便開始「唾沫橫飛」;相親節目火了,是美眉是恐龍,統統拉出來遛遛;音樂節目火了,人人是導師,處處轉椅子……後來,真人秀節目熱播,大台小台,改版策劃時言必稱「真人秀」。現在回頭看看,到底是什麼頻道、什麼節目叫好又叫座?大潮退出之後,大家都應該看得清楚了。

在收視數據的誘惑下、流行模式的感召下,我有種強烈的感覺——電視人常常是在用鼻子選模式,在用耳朵追形態,在用眼睛找節目,偏偏很少用心去調查、研究、判斷、決策,對於節目的研發、引進或改版升級,常常忽略了電視媒體所面臨的「實際」,電視頻道所置身的「實地」,電視團隊所具備的「實力」。

廣播電視行業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對電視媒體而言,對一線的記者編導而言,這個「三實」的要求應當更為具體地落實到「實際」「實地」和「實力」上。尤其是地面頻道,節目的策劃和生產應靠船下篙,不能盲目攀比衛星電視走紅的節目形態,也不要簡單照搬兄弟頻道的成功模式,一方水土養一方電視人,同樣不能因為一組收視數據(可能還是被污染了的)亂了方寸,迷了航向,散了團隊。

林林總總真人秀

一直關注央視一檔節目《等著我》,沒有當紅明星大咖,沒有唱歌跳舞等傳統綜藝表達,在綜藝娛樂當道的年代,在訪談節目顯得「老套」「式微」的當下,《等著我》依然以類訪談的方式闖出公益節目的藍海。有什麼秘訣嗎?我以為還是老一套:講「好故事」,講「好」故事。央視欄目組能耐住寂寞,不趕潮流,成功了。不過,地面頻道就能如法炮製嗎?你的選題資源在哪裡?你的平台引力在哪裡?你的製作成本怎麼消化?公益尋人節目,一期兩期可以試試,而能否持續,就不得不考慮前面那些因素,且不談編導團隊的力量能否支撐。節目生產很像「挖井」,有時就差那麼一「鍬」,沒挖出水來。太多的節目沒有打得響,差的可能是能力上的「一鍬」、管理上的「一鍬」,也可能是品牌推廣上的「一鍬」。

某次電影節上,有國內導演請教導演托納多雷,對潮流這玩意兒怎麼看?拍過《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托納多雷說,如果一塊表走得不準,那它每一秒都是錯的,但如果這錶停了,那它起碼每天有兩次是對的。

這是一個有趣的哲理視角。大導演的意思是說,拍電影不要迎合,不要模仿。比喻都是蹩腳的,停了的表,其實已經沒有使用價值,當然可以成為文物。我引申一下,在四面楚歌的喧囂下,與其盲目地東奔西跑,不如老老實實原地不動,守住初心,練練內功,避免瞎折騰,也避免在不正確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等看清了方向,找准了機會,再決定何去何從,也許不算遲,也許能成功。最關鍵的問題,體制機制不動,其他都是盲動,都是無用功。

坐在地面頻道這口「井」里,我有過躁動的心,也有過驛動的心,但是跳出來看看,移動互聯網時代,敘事移動化,用小屏講故事的趨勢已漸流行和普及,接下來,還有什麼更多精彩,都是未知數。所以,地面頻道在當下再夜以繼日折騰線上的節目,想以一己之力拉觀眾回到客廳,不太有實際的意義。其實,我們不必各自忙著媒體的融合,甚至不要也想去吸引年輕的受眾。「上」「下」聯動,或可摸索一條走出困境的新路:線上,放棄明星帶動的思路,放棄人海打拚的戰術,放棄多機位攝錄剪輯的手段,甚至不妨減少自采原創,弱小平台可以聯合起來,小成本,巧製作,共建共享,而線下,可以開掘有訴求、有市場、有依託的融媒體項目,然後再尋求「有未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9部作品30餘場演出,上海文廣演藝集團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展演」
8月12日,16年前,上海造船基地從黃浦江到長江「大搬家」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