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太極拳教的是強身健體,實戰技擊是我白送你的

太極拳教的是強身健體,實戰技擊是我白送你的

本文選自圖書《功夫架——太極拳實用訓練》

編輯|禪音

為解決久坐、久站等不良工作習慣帶來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青睞科學、合理的身體鍛煉方式,選擇習練太極拳,以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因為太極拳是將人體運動力學和肢體結構相結合的訓練,在肢體運動範疇,它是講究方式方法和科學體系的。

其實,在一些發達國家,人們早已著手研究將人體運動力學和肢體結構相結合的訓練方法,尋找科學、合理的鍛煉方式。有很多太極拳習練者錯誤地認為,只要運動就是在鍛煉,還有人把太極文化、太極哲學凌駕於太極拳訓練方法之上。這樣就會使習練者遇到兩個問題:一是練的人往往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應該如何掌握它,導致「明明白白」的糊塗人比較多;二是談到太極拳的理論基礎,往往都是很玄妙的陰陽八卦,甚至上升到包容自然、天人合一的層面,且不管這些理論有沒有說服力,畢竟思維與實質訓練是兩回事,它並沒有講清太極拳科學的鍛煉本質。當然,我並不否認用陰陽八卦的方法、用古代中國哲學理論來解釋太極拳、去修身養性,但如果能用現代的科學理念和體系去揭示它、解釋它,去指導太極拳肢體的訓練,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

太極拳肯定是符合科學的,因為它畢竟是中國幾百年來形成而傳承下來的一個拳種,但它的科學道理並沒有被成體系、成系統地展現給大家。在真正的太極拳習練過程中,肢體各部位的運動方式都是一種矛盾的體現,鍛煉過程與我們本能的習慣行為是有區別的,本能行為越多,鍛煉的正確率就越低,這是練拳的一個基本理念。比如練拳時,小臂順纏則大臂要逆纏,小腿逆纏時大腿就要順纏,如果仍按本能的運動方式,那又何必再去刻意磨鍊、消耗自己呢?

國家體育科學研究所測試的數據告訴我們,人體在23 周歲時關節力量將達到最高峰,一般持續到25 周歲以後就開始慢慢下降,並且不可逆轉。

關節力,在物理上稱之為關節力矩。打個比方,我們在年輕的時候挑200 斤的重量很輕鬆,可以挑起來就走,但是上了年紀後,可能連150 斤都挑不起來了。我們年輕時能蹦能跳,上了年紀卻步履蹣跚。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關節力量的退化。再者,我們生活中的常見病如肩周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以及其他關節疾病等,也都是因關節過度勞損所致。因此,對關節的合理訓練,不僅影響到人體的力量與速度,更會直接影響身體的健康狀況。我在訓練中要求的「固定關節更固定,靈活關節更靈活」,便是針對人體各關節的合理訓練提出的。經過8 年不斷的研究與教學實踐,以及不斷的修正,這一太極拳訓練體系終於成形,它由五個關鍵部位搭建起來:肩、胯、臂、腳、手。

拳法訓練的本質是關節力矩的鍛煉。太極拳有句名言叫「打即是化,化即是打」,其實就是關節力矩在拳法各式中單體或複合的運行結果。人到成年後,身體力量已經基本成形,雖然經過強化訓練能增加三五十公斤的力量,但一旦暫停訓練就會馬上退化。所以,我們鍛煉身體或習練武術要去尋求「結構」訓練,結構才是改變力量的要素。明白了肢體運動結構的訓練規矩,不僅在強身健體上會得到更合理的指導,還為關節傷痛的康復帶來福音,尤其能在武術上大大增強打擊力與抗擊打能力。練成的肢體運動結構,不會隨時間的變化和年齡的增長而退化,也就是說練成的功力能持久保持。

頸椎、脊椎、腰椎是人們出現傷痛最多最嚴重的部位,導致傷痛的原因基本上是生活中「彎腰低頭」的習慣。在武術鍛煉中,錯誤的「含胸拔背」「命門外突」和提倡扭腰發力等訓練方式也嚴重損傷了它們。因此,鍛煉身體與練武是一回事,鍛煉身體需要框架結構才能有的放矢,武術的基礎也需要框架結構,太極拳只是用特定的招式,為肢體訓練做載體而已。採用合理的太極拳訓練體系,最終你會發現,強身健體的目的達到了,武術技藝是附贈給你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讓練習太極拳,成為一種習慣
三招,讓你的太極拳美的動人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