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健康走到十字路口
文/于靖
億歐專欄作者
到2025年,AI應用市場總值將達1270億美元,其中醫療行業佔1/5——這是IDC的統計數據。巨大的蛋糕吸引著一眾企業投身於此,就連老牌的互聯網科技巨頭也不例外,甚至步子也越發緊湊起來。
2019年3月,先是百度以2252萬元入股東軟醫療,加速AI技術與醫療行業的融合;隨即,騰訊與飛利浦宣布達成合作,共同研發電子陰道鏡AI輔診系統;而阿里健康、支付寶聯合武漢市中心醫院打造的「未來醫院」也正式上線……進擊之心,不可謂不迫切。
這些動作,自然離不開政策方面的支持。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開展智能醫療服務;2017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印發,制定「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的目標,醫療健康領域也在其中。
政策紅利的刺激下,大批「AI 醫療」模式的創業公司紛紛成立。火石創造HSMAP系統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內醫療人工智慧企業自2014年開始出現一個增長的高峰,並在2016年上漲到36家的峰值,其中不乏深睿醫療、聯影醫療、數坤科技等融資輪次靠後的明星企業。
不過,橫向對比BAT與這批垂直布局的AI健康公司,我們還是能夠發現前者思路上的差異。相較於初創企業選擇單一的AI健康細分場景,百度注重數據,阿里更樂於搭建平台,而入局晚些的騰訊則忙著做鏈接。不論這否意味著屬於互聯網科技巨頭的「收割時刻」即將到來,一頭扎入這個領域的參賽者們,邁過AI健康「狂飆突進」的風口後,都不得不面臨走到十字路口的「左顧右盼」。
「取代」與「賦能」之爭
AI能給醫療健康帶來什麼?
正如2016年那場備受關注的人機圍棋對戰所掀起的討論一樣,隨著AI的逐漸成熟與落地,醫療行業也經歷過一番技術之於人力的爭執。其中一派認為,隨著醫療AI的發展,醫生將被機器所取代。這種觀點最為具象化的表現之一,就是近年一度為業內所見的「人機閱片」比賽。
「我們看到的相關宣傳語,諸如『看一張肺部CT,醫生需要十幾分鐘,而AI影像診斷產品則只需要5秒鐘……』,它們更多是把醫生與人工智慧技術對立起來。」天津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何峰曾這樣指出此類比賽的本質。
單從速度方面來看,AI確實具備人所難以比擬的優勢。除去閱片的效率,或許更令人期待的地方在於,通過深度學習與模型的優化,AI能夠迅速實現由無到有的相關醫療技能積累。不過,疾病與生命的複雜程度,遠甚於一盤棋局。因此,更普遍的共識,則是AI賦能醫療一派:技術並非取代醫生,而應該成為醫生的左膀右臂,幫助其實現工作效率的提高與問題的解決。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18年底,全國3.16萬個鄉鎮的衛生人員共計139.1萬人,與上年相比人員僅增加3.1萬人;全國54.2萬個行政村的村衛生室人員共計144.1萬人,與上年相比人員減少了1.4萬人。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國醫療水平的地域分布尚不均衡。
另一方面,即使社會資本不斷湧入民營醫院、診所等賽道,城市三甲公立醫院還是大部分患者就醫的首選。醫保支付的差異,無疑是促成這一虹吸現象的重要因素。由於政策上的制約,現階段民營醫療機構還難以做到醫保支付的全面打通,想要與公立醫院形成差異化競爭,發展的方向無外乎要回到中高端醫療的發展方向上來。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思路卻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分級診療」與「強基層」的「醫改」趨勢。故而,AI、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出現,為縮小醫療資源的地域間差距提供了新的可能與路徑。
※長城汽車半年報:凈利潤現最大降幅,轎車業務有所突破
※家居行業上市公司集中發布年中報
TAG:億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