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更多音頻創作者變現?荔枝選擇走一條「群眾路線」
平台對頭部內容創作者不計成本的爭奪,曾經是,並且仍然是整個內容產業的常態。但是,當絕大多數資源都集中於金字塔的尖部時,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通常也就不可避免。
這種「自上而下」的路線,已經在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文字創作領域,和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領域相繼上演。
與之掛鉤的,則是一個關鍵詞:「變現」。無論是文字還是短視頻,都是在用戶規模足夠大、生態逐漸成熟的情況下,才逐步衍生出廣告營收、內容電商等變現模式。但很不幸,這些變現模式,仍然只屬於金字塔尖上的創作者。對大部分創作者而言,內容變現之路有越走越窄的跡象。
也許,過不了多久,音頻行業也可能要面對這個問題。雖然還沒走到全面爆發的階段,但過去一年,音頻行業的用戶規模和市場增速都十分樂觀。如果按照這種發展態勢,各家平台、整個行業都需要更費心地尋找一條靠譜、順暢的,尤其是為創作者服務的商業化之路。
中國最大的音頻互動娛樂平台荔枝(原荔枝FM),正在嘗試走通這樣的道路。
1
音頻市場的潛力遠未釋放
數字內容產業在過去幾年始終處於快速發展之中。數據顯示,音頻內容較之文字、視頻類內容在過去的2018年呈現出更明顯的增長態勢。艾媒諮詢相關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達4.25億,同比增長達到22.1%。
不久前入圍2019年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榜單的荔枝(音頻行業唯一一家),其平台註冊用戶數量目前已突破2億,月活躍用戶數量達到4000萬,月活躍主播數量達到530萬,平台上原創音頻節目的上傳量,早已超過了1億。
儘管如此,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相較於文字、視頻類內容,當前的音頻行業的滲透率仍然不夠高。究其原因不外乎兩方面:一是在用戶側,音頻的使用場景沒有被充分挖掘;二是在內容生產側,音頻內容創作者的生態不夠開放,吸引力很難比肩短視頻。
事實上,行業對使用場景的開掘,過去數年已大有進步,尤以語音直播、車聯網和智能家居為代表。但是,在創作者生態方面,還是比不上「人人參與」的短視頻。
荔枝的創始人賴奕龍,則在多個場合講過,音頻和視頻並不是完全的競爭關係。「視頻很流行,是因為人都需要娛樂,而音頻存在是因為人都會孤獨。」
從本質上而言,音頻與文字和視頻內容一樣,都是內容載體和表現形式,相互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創作邊界。文字、視頻創作者可以將優質的內容以音頻的形式呈現,反過來,音頻創作者也可以嘗試以文字和視頻作為內容的輸出形式。
從音頻獨有的伴隨性出發,優質的音頻內容甚至更有機會,以節目的形式沉澱下來,進而為長周期的變現提供可能,在一個「大幹快上」的時代,輸出一種「慢才是快」的變現模式。
可能正是出於這個考慮,荔枝在不久前的8月12日,正式推出今年以來的第二項創作者扶持計劃——回聲計劃,準備把「現金+流量」的雙億資源,同時向文字、音頻和短視頻的內容創作者開放,表示要讓大家一起來「享受聲音經濟的紅利」。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種主動「破界」的創作者扶持計劃,在整個內容產業都是第一次。借著這個計劃,荔枝有機會更快變成全民化的音頻互動娛樂平台。
2
「群眾路線」支撐音頻行業未來
參照歷史,我們可以把荔枝的行為方式概括為:走群眾路線。
與文字、視頻類平台一樣,音頻行業自風口初起至今,平台對頭部主播、IP和版權的爭奪,一直是行業的主旋律,期間穿插著資本的推波助瀾,以及某些頭部主播「月入百萬」的新聞。但資源的高度集中,一定會導致內容變現成為極少數人的遊戲。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國內音頻行業的頭部主播數量僅僅佔到所有主播的1%。
因此,當一個普通人想通過創作音頻內容獲取收入時,就必須先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我有多大的幾率成為這1%?
「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聲音才華」,是荔枝創立以來一直高舉的大旗,而 「回聲計劃」的出現,則讓我們看到荔枝打破上述怪現狀的又一次努力。
如果說,對頭部主播資源的爭奪走的是「精英路線」,那麼荔枝的「回聲計劃」走的便是「群眾路線」。某種程度上,這種路線選擇,是在複製短視頻領域,抖音和快手的流量分配機制。素人和百萬粉絲網紅一視同仁的快手,更像普通人的狂歡。
在音頻領域,以內容類型和專業度劃分,頭部主播的內容生產PGC,素人則是UGC。過去,部分音頻平台更多以PGC模式為主,這在客觀上,讓音頻市場的發展出現了邊界,也是導致音頻內容無法像文字、視頻內容那樣走向全民化的原因之一。
但任何內容產業生態的壯大,從底子上都離不開UGC內容的支撐,音頻產業也是如此。
國內音頻行業發展到今天,僅僅依靠少數PGC內容,遠遠無法滿足用戶對內容以及社交等方面日趨多樣化的需求。
可以預見的是,藉助「回聲計劃」,一直堅持純UGC路線的荔枝對增量市場的拓展,將進一步擴大音頻市場的基數。基數大則意味著能夠分享到聲音經濟紅利的創作者規模更大。當更多普通人能通過音頻創作變現時,行業才能夠獲得更持久的發展。
3
從金字塔底部打出一條變現之路
倘若把音頻行業看做一個金字塔,那麼1%的頭部主播處於金字塔的塔尖位置,正如文章開始所言,音頻行業的商業化路徑是自上而下的,從金字塔的頂部向下打通,但由於資源的高度集中,這條路很難一路打通到金字塔的底部。
在我看來,荔枝「回聲計劃」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從金字塔底部自下而上打出一條變現之路,最終與處在金字塔頂部的1%相接。
這種模式的效果有三個方面:首先,它讓所有的內容創作者都能夠看到音頻行業的變現機會,從而吸引更多擁有聲音才華的人,一起構建音頻創作生態;其次,它是對音頻行業資源的一次重新分配,為頭部主播的爭奪戰降溫,從而避免行業過度內耗,引導行業走向良性發展;最後,音頻、文字、視頻創作者的流動和內容形式的相互轉化,將為整個數字內容產業生態注入新的活力,推動內容產業整體發展。
內容變現從來不是一個問題,讓更多的內容創作者變現才是問題。荔枝「回聲計劃」對於廣泛的內容創作者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機遇,對於整體數字內容產業而言,則是音頻平台從「少數人」的內容產品邁向全民化互娛平台的一次拐點。
※一沙雲科技入局醫療,十二年深耕「認知智能」技術研發
※PTC為格羅方德半導體員工提供HoloLens AR培訓解決方案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