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歐盟,英國保守黨解不開的「結」

歐盟,英國保守黨解不開的「結」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近年國際政治最熱門的話題一定是英國「脫歐」。或許2016年英國人民公投決定退出歐盟,讓很多人第一次認識到英國和歐盟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但實際上,英國政府與歐盟之間大大小小的利益糾葛已有近半個世紀歷史。期間,幾乎每任保守黨首相,無論親歐派或疑歐派,都最終因黨內議員對政府對歐盟政策意見分歧而最終被拖下台。近半個世紀過去,英國近代最大執政黨保守黨始終沒能越過歐盟這道坎。

1970年,保守黨黨首泰德·希斯在英國大選中獲勝成為首相。這讓加入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第一次被正式提上英國政府議程。希斯在一戰期間出生,並成長於戰爭遺留的蕭條環境下。在牛津完成學業後二戰爆發,他被發配到前線在皇家炮兵服役,且親身參與了1944年諾曼底登陸。出於維持歐洲和世界和平而被創立的歐洲共同體,對早年經受兩次戰爭的希斯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在兩年各方面談判協商後,他終於在1973年1 月1日將英國帶入歐洲共同體。這也是希斯自己認同的、他作為首相期間的最大成就。

希斯當時無從得知,歐洲共同體和歐盟將在未來幾十年里成為每個保守黨首相的「滑鐵盧」。他在一年後迫於國內礦工工會的壓力提前舉行大選並落敗。他因此成為了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後、唯一不是因歐洲問題而失權的保守黨首相。

瑪格麗特·撒切爾是公認的丘吉爾之後最傑出的英國首相。儘管她令人信服地贏下三次大選,並影響遍及全世界,但撒切爾夫人在歐洲匯率機制問題上受到重要內閣成員、副首相傑弗里·豪的強烈反對。1990年11月,豪因歐洲政策與撒切爾夫人矛盾激化,辭去副首相一職,並在下議院發言公開批評撒切爾政府。這標誌著撒切爾對內閣完全失去控制。兩周後,她便被迫卸任首相和保守黨黨首。但相比她個人的離職,撒切爾夫人作為首相期間引領的疑歐思想引發的內部分裂,對保守黨影響更為深遠。

撒切爾夫人與希斯處處意見相左。希斯提倡親歐派一國保守主義,她便反其道而行之。八十年代後期,撒切爾政府與歐洲共同體在經濟問題上分歧逐漸加重,於是保守黨內隨之誕生了一批追隨撒切爾思想的右翼疑歐派。黨內疑歐派與親歐派的嚴重分裂和對峙,在隨後幾年間幾乎徹底擊垮了英國近代最大執政黨保守黨,也為多次大選潰敗埋下了伏筆。

撒切爾的繼任者、親歐派約翰·梅傑上任後面臨國內外一系列危機。不但英國國內經濟停滯,他還接手了內閣對歐洲匯率機制意見不一的「爛攤子」。隨著九十年代初歐盟的正式形成,疑歐派對梅傑政府施加的壓力與反對達到了新高。對梅傑協商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不滿的疑歐保守黨議員組成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反對派」,並長期頻繁在下議院批評首相梅傑和條約。黨內疑歐反對派的躁動讓梅傑難以真正統一黨內議員,也使得他的公眾形象大幅下滑。英國民眾開始認為保守黨自身無法統一,無法信任其執政。

1992年9月16日,英鎊匯率急驟下跌,梅傑召開緊急內閣會議,當天連續兩次大幅調高利率,且在當晚宣布退出歐洲匯率機制。這一天隨後被稱為「黑色星期三」。事實上,這一天對政治的影響遠大於經濟。「黑色星期三」並沒有對英國經濟產生真正深遠影響——第二天,利率便被調低到之前的水平。這一不幸事件是對保守黨的政治前途的再一記重擊。英國民眾由此相信保守黨沒有任何可靠的經濟對策,並將梅傑政府與薄弱掛鉤。「黑色星期三」真正摧毀的是保守黨的公眾印象,並且給疑歐派反對歐洲匯率機制和歐盟提供了「彈藥」。

1997 年大選時,梅傑政府已完全扭轉七年前的停滯危機——經濟繁榮、利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在降低、醫療和教育體制在增長和提高、犯罪率在降低。這是英國一戰以來最景氣的大選前經濟數據。然而這一切和保守黨內部在歐洲問題上的嚴重分裂相比都顯得蒼白無力。保守黨自食其果,遭遇了1832年之後最大的執政黨選舉潰敗。343名保守黨議員中只有165位保住了自己的位置。工黨在隨後的執政年間經濟增長減緩,卻依然因經濟數據廣受好評。疑歐派與親歐派的公開分裂與敵對,使得梅傑保守黨政府對英國經濟的貢獻幾乎被徹底遺忘。

1997年大選落敗後,保守黨的聲譽和競爭力一敗塗地。陷入絕望的保守黨的殘餘勢力開始了漫長的救贖之路。1965到1997三十二年間,保守黨只經歷了三個黨首。然而至2005年連續三次大選落敗後,保守黨已在八年內換了四個黨首。年輕的新晉黨首大衛·卡梅倫意識到了這個最嚴重的問題,呼籲黨內議員「不要再糾結歐洲問題」並聯合對抗工黨。與幾位前任不同的是,他既非疑歐派也非親歐派。卡梅倫沒有主導的政治意識形態。他最大的政治目的就是讓保守黨奪回執政權。拋開歐盟話題收到了成效,卡梅倫帶領的保守黨在之後的五年里逐步復甦。2010年大選後,他與自由民主黨黨首尼克·克萊格結成聯合政府,結束了保守黨1832年後最長的在野階段。

然而好了傷疤忘了疼。執政後,黨內的疑歐派換湯不換藥,重新提出政府與歐盟問題。由於聯合執政的自由民主黨普遍親歐,卡梅倫肩上的壓力被卸下了很大一部分。卡梅倫安撫疑歐派的對策是在競選宣言中保證:如果贏得下一次大選,保守黨政府將舉行公投,讓英國人民決定英國在歐盟是去是留。卡梅倫在任期間舉行並贏下了兩次公投。其中,贏下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可以說是他作為首相的最大成就。他知道,如果能再贏下歐盟的公投,疑歐派將被平息,他可以無需過分顧忌黨內反對派的干戈而專心執政。不出意外,他將在卸任時保證自己最親近、最重要的政治盟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贏得保守黨黨首並接替自己成為首相。

這一政策或多或少幫助卡梅倫贏下了2015 年大選。但人算不如天算,同年春季在歐洲爆發的難民危機,讓英國民眾對歐盟移民政策的不滿和民族情懷達到了新高,卡梅倫贏下歐盟去留公投的希望也變得格外渺茫。一年後,英國人民投票選擇退出歐盟。疑歐派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勝利,卡梅倫只得接受事實,選擇辭職。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最先呼籲「不要再糾結歐洲問題」的保守黨黨首,最終還是栽在了糾結歐洲問題上。不但如此,他一舉將英國帶出了歐盟。或許正像前BBC政治主編羅賓·奧克利說的那樣:「保守黨首相上台時以為最大的問題是管理英國;他們下台時才明白,真正的問題是管理保守黨」。

相比之下,歐洲問題一向不是工黨的心腹要患。七十年代哈羅德·威爾遜的內閣在歐洲共同體上的分歧只是短暫的風波。吉姆·卡拉漢時期工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能源危機、國內工會糾紛和經濟衰退。親歐派托尼·布萊爾執政期間試圖將英國帶入歐元區無果,但比歐盟、伊拉克戰爭和保守黨,對他更具威脅的是與黨內財政大臣戈登·布朗之間長達十三年的政治鬥爭。2008 年經濟危機無疑是布朗作為首相期間遇上的最大障礙。從頭至尾,歐洲一直是個保守黨問題。

從來沒有國家退出過歐洲共同體或歐盟。儘管新上任的鮑里斯·約翰遜保持極度樂觀態度,但沒有跡象表明他可以說服歐盟談判官或是英國下議院。希斯生前在回憶錄中寫道:「沒有像我們親身上過戰場的一代永遠無法理解歐洲的和諧統一有多重要」。保守黨主導了大部分英國現代歷史,在二十世紀的統治地位尤其突出。但若不能在歐盟問題上找到一個確切統一的答案,黨內的分裂和僵持將會在可預期的將來繼續成為保守黨和整個英國的夢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女童失聯案最新進展:確認曾在漳州出現
槍擊慘案後,紐西蘭不到一個月回購一萬多支槍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