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奧巴馬首部紀錄片《美國工廠》,犯了哪些錯?

奧巴馬首部紀錄片《美國工廠》,犯了哪些錯?

撰文/吳晨

奧巴馬夫婦在奈飛上的紀錄片首秀《美國工廠》引發熱議。影片以中國民企福耀玻璃在美國開廠為主題,關注美國製造是否能夠依賴外國投資以重振的話題。國內很多評價聚焦在這部影片所反映出的中美企業文化的衝突,我卻覺得它至少有犯了三個錯。

《美國工廠》的電影海報

首先,選擇以福耀美國工廠的美國工人謀求組織工會作為紀錄片的主線,使得這部紀錄片明顯失焦,浪費了探討更為重大主題的機會,也讓整個影片的人物刻畫——無論是美方的管理層、中方的中層還是美國的普通工人——都缺乏深度和連貫性。

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在美國人,尤其是美國政策制定者看來,意味著什麼?是已經去工業化的美國是否能夠重振美國製造,而這一重振的過程中是否可以依賴外國投資,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投資,這樣的重振美國製造的努力,是否能讓這一代和下一代美國的藍領工人重新過上中產的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命題。

顯然,對於這一命題的答案是否定的。福耀玻璃選擇在美國中西部銹帶的俄亥俄州代頓市建廠,用的就是2012年通用汽車廢棄的工廠的廠房。在給予福耀玻璃不菲的稅收優惠吸引投資的俄亥俄地方政府的話語中,外資工廠可以幫助那些在通用工廠關閉過程中失業的工人,可以給當地重新帶來工作機會。

電影劇照

問題是,福耀並不是慈善機構。它選擇在美國建廠固然是為了拓展市場,就近為美國的汽車製造商提供玻璃,希望躋身全球汽車行業重要的供應商之列。在全球化的努力之下,它更清楚,它必須讓在美國的工廠和在中國一樣有競爭力,這也意味著福耀在美國的工人需要和在中國的工人一樣有競爭力。在依賴價廉物美起家的中國民企的眼中,競爭力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但歸根結底,工廠需要有效率,同時能夠賺錢。

如《美國工廠》所記錄的,福耀一開始的想法,是希望利用美國人組成的管理層搭建一個讓美國工人理解的企業文化、把美國中層骨幹派到中國來灌輸福耀的管理文化和流程,同時輸出大量精幹的中方技術骨幹,幫助在美國工廠推進福耀的管理模式和執行力。

影片劇照

但福耀一系列的做法,比如對安全的專註度不夠,特彆強調員工的執行力,甚至希望把中國996的企業文化帶到美國來,註定它的移植努力會失敗。經過了兩年多的試錯,曹德旺在影片的最後也基本承認了需要至少在兩點上改弦更張:第一,要多招些年輕人,而不是依賴那些下崗的藍領工人;第二,自動化。在片尾,自動化取代工位已經成為在美中方管理層的選擇,他們明確表示,美國工人速度太慢了,換句話說,他們承認用中國方式來培養「有效率的」美國工人,失敗了。

影片劇照

其實,這不只是在美國直接移植中國模式的失敗,更重要的是福耀即使未來能給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些機會也不屬於那些最需要機會的上一代被下崗的美國工人。這個清晰的事實,卻被整個影片對工會鬥爭的過度關注而稀釋了。

本片犯的第二個錯是依然順著既定的思路,繼續去追問工會是否是保證美國藍領工人重新過上中產生活的途徑的老問題?影片給人的感覺是,爭取工會代表就有機會讓福耀美國的工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可以讓他們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可以增加他們工作的安全感(也就是不用擔心被裁員)。但是,美國工會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

事實上,福耀的美國工人自己選擇了不成立工會(六成的工人在是否組織工會的投票中投了反對票)。雖然這種選擇中有福耀玻璃花了一百萬美元聘請的人力資源顧問的功勞,但這些顧問的功效可能更集中在如何將福耀的聲音傳遞得更清晰,也如何讓工人更清楚自己的處境。因為對於大多數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藍領工人而言,有工作,與因為參與工會可能導致失去一份穩定的工作相比,重要得多。

影片劇照

《美國工廠》開篇就拿一個在通用工作了15年的老工人的工資說事。在通用,他的時薪是28美元,福耀開出來的只有12美元,不到通用的一半。是曹老闆摳門么?不是。一本講述另一個通用汽車關閉工廠後工人遭遇的書《簡斯維爾》就給出了很詳實的案例。

《簡斯維爾》中文版

在簡斯維爾這樣美國中西部的汽車城(和代頓很像,但代頓要更大些也更多元化一些),通用汽車廠的裝配線一度是工資最高,也曾經是工作穩定度最高的工廠。而工廠周邊的配件廠,工資就要少不少,可能是三分之二,也可能只有二分之一,而且工作的穩定度也要差不少。所以美國小鎮青年一度的夢想是進通用工廠打工,但並不是每個小鎮青年都能圓夢的。如此算來,福耀作為汽車供應商,而且是議價權並不那麼高的供應商,開出不到通用二分之一的工資並不算低,而且市場經過通用工廠關門帶來的大量失業,也讓供求關係發生了巨大改變。

影片劇照

所以,是否成立工會,在福耀在美國開廠所經歷的挑戰中,應該和如何合規,如何理解和遵從各種美國有關安全生產、勞工保護、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一樣,是福耀作為一家新來乍到的中資企業需要學習和需要參與的博弈。甚至可以說,這是他們博弈中挑戰並不大的一個。畢竟,日本汽車廠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進軍美國就開闢了工廠不組織工會的先河。在美國南方,日資新工廠因為沒有工會而帶來的「低工資」優勢,是新工廠壓垮底特律三雄在銹帶的老工廠的稻草之一。因為時間久了,兩地藍領工資的差距必然導致銹帶工人日益缺乏競爭力。

談到這兒,就不能不拋出我所認為的《美國工廠》所犯的第三個錯誤,既然探討的題目是美國製造是否能重振,這部紀錄片應該以中資在美國投資建廠為一個個案來深入探討這一論題的可能性,比如應該怎麼去看待福耀給代頓帶來的工作機會?

其實它已經做了一些思考,只是這些思考並沒有在影片中系統地去呈現,而是以中美企業文化和中美藍領職工的差異被展現了出來。中資企業的管理我們不陌生,996的工作方式,周末慣常的加班,員工為了企業的成長而犧牲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時間,家長式的管理方式也以公司年會上的集體婚禮體現地淋漓精緻。

劇照

因為美國式「鐵飯碗」被打破(通用汽車工人的下崗)而被打碎的「美國夢」——通過努力過上中產的生活——倒是有比較清晰的呈現:比如,人的獨立性喪失了,不得不寄人籬下(可能因為失業導致按揭貸款違約,房子被銀行收走)睡在妹妹家的地下室里(當然,這種地下室比國內一些工人住的宿舍要舒服)。又比如為孩子買雙鞋,以前根本不用太擔心,現在卻要縮衣節食。還比如,這一點也被中國派來的中層管理者看在眼裡,有的人不得不在福耀打工之外,再打第二份工補貼家用。影片里沒有交代是誰,但是很容易想像,這可能是一個單親媽媽,很可能是少數族裔——影片中的黑人工人和其他少數族裔的佔比非常高。

有了這一系列的對比,答案也很清晰。傳統的美國製造業,想要重振——如果這種重振是以其僱傭的藍領工人重新可以依靠勞動過上中產生活來定義的話——根本沒有機會。因為他們所嚮往的中產生活,相對於從事同樣工作的中國工人而言,已經是非常好的,甚至是奢侈的生活了。在一個全球競爭的時代,只要產品是全球化的,只要還有更廉價的勞動力供給,就不可能在美國重新再造一個藍領中產的世界。相反,福耀在試錯之後給出的答案會是一個更加自動化的工廠,在這樣的工廠中,僱傭的工人會更少,而藍領工人在其中的佔比也會更小。所以指望新資本進入美國的製造業來解決美國的藍領失業問題以及與其相關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吸毒、犯罪、單親家庭——那註定是無解。

劇照

紀錄片在片尾的字幕上承認,過去20年,美國在對藍領工人,尤其是失業藍領工人的再培訓上投入太少了。對於這樣一部美國前總統參與制作的影片,承認這一點,相信是奧巴馬對自己任內的檢討。《簡斯維爾》中就一陣見血地指出:奧巴馬政策高調,演講感人,但是在實操層面卻根本無法克服官僚體系的繁文縟節,將承諾的創造就業保護勞工的政策貫徹執行,讓簡斯維爾的小人物灰了心。顯然,《美國工廠》僅僅用這一行字母輕描淡寫美國政策制定者的失職,是它最大的硬傷。

版權聲明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不敢鼓勵女兒學編程,我知道女程序員是怎樣消失的
一個生病的小孩,一個被漸漸拖垮的中國家庭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