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台 13.8L 的高性能遊戲小鋼炮

一台 13.8L 的高性能遊戲小鋼炮

上次幫別人裝了一台8.5L的小鋼炮之後,這次又要裝一台13.8L的小鋼炮了,對比上次那台機子,這台機子無論是從配置、箱體甚至玩法都更「鋼」。

13.8L帶來了什麼?

其實對比純正A4箱體來說,這個案子在體積上面不算特別極致(A4箱體基本可以控制在10L以內),甚至銀欣小烏鴉這類豎放箱體都更小,不過這個案子採用的箱體(來自DENG家的F12)在保持高效緊湊的空間利用率同時,可以比較輕鬆塞下一個240一體式水冷,也就是解決了10L以內箱體常見的CPU區域散熱規模局限的問題。

受益整機散熱的優化,這套機子CPU部分不單採用了i9 9900K,而且超頻到了5.2G的高頻,內存部分也超到了4400 cl17,顯卡採用了最近的熱門XFX R7 5700XT。整機從配置到實際性能釋放與常規塔式箱體基本無差異,散熱、噪音也不是問題。

在滿足小鋼炮性能屬性的前提下,這個案子基本做到足夠小巧緊湊,同時整機金屬的質感放在桌面上本身就是一個類似標籤一樣的裝飾品。我個人喜歡這箱子不裝上側板的樣子,比較機械風。

新手勸退環節

1, 安裝難度:10分最高的話,這機子實際大概7.5左右。相比atx箱體來說還是有點難度,主要要注意安裝步驟,水冷版本箱體另外還要注意水冷安裝細節。因為箱體設計比較成熟了,如果你注意我文章的一些說明,其實不算特別難。

2, 費用:之前針對ITX平台我會吐槽性價比問題,其實這個是相對的,比如我這套案子本身配置就確定了成本會到一萬以上,ITX導致的額外費用反倒不多,比如主板採用了華擎z390 phantom gaming-itx/ac,同超頻等級的ATX主板,價格要麼等同要麼更貴。整機最貴其實就是機箱,不過工藝等級相比千元以內的量產箱體還是有優勢的。

3, 方案設計:其實最大的難度在於方案設計,除了CPU主板內存這樣的常規配置,還要考慮散熱器選擇、風扇信號選擇、電源型號選擇甚至顯卡型號選擇,因為這些都很容易讓你翻車。

4, 安裝細節:一些裝機習慣細節,是很容易讓你重複拆裝2.3次的,所以下面我都會根據實際裝機過程考量中說明讓大家參考。

安裝步驟

為了方便大家直觀參考,後面的裝機類型文章我盡量都根據實際裝機從設計到實裝的步驟思路供大家參考。

1, 選定機箱—DENG F12

搭建ITX小鋼炮,最重要的一直都是箱體,這個重要並不是說價格,而是它的結構設計會影響你配置選擇,所以建議先敲定箱體之後再來選其它配件,避免實際作業中反覆修改。

箱子這邊選了DENG工作室的F12。關於DENG工作室可能非ITX玩家知道的人並不多,但下面這張圖,相信索粉應該都看過,而這圖片跟這機箱的作者是同一個人:「處於黑白之間」。

我這邊繼續聊箱體。目前DENG工作室針對ITX的箱體主要有兩款,一款是F12,一款是F15,兩者結構思路基本是一致,區別就是F15箱體更大一點,顯卡區域為3*PCI插,所以這邊你要麼選好顯卡之後選具體型號,要麼就是選好型號之後到適合選購型號注意。如果你喜歡緊湊一點的話,那麼F12顯然會更好,畢竟本身F12的顯卡區域空間其實也足夠寬裕了。

架構:我們看的話,DENG工作室目前F12、F15這兩款ITX箱體內結構布局是類似abee RS01、ncase m1的設定。優點在於顯卡直插避免使用顯卡轉接線,CPU部分最大可兼容一體式240水冷,避開了A4箱體散熱結構對於CPU散熱器規模的限制。

設計以及工藝部分。箱體結構上採用類似蓋房子的框架方式,用整塊鋁材挖出骨架,箱體兩側各一個,骨架兩端有凸出的榫卯與前後面板鏈接,強度精度方面會很好的保證,在拆裝耐用性和統一性上也會比較好;電源開機鍵採用了自製的機械軸體開關,支持熱插拔,另外跟機械鍵盤一樣可以更換軸體來改變按鍵手感,出於整體風格考慮,開關按鍵也採用鋁塊CNC加工帶來比較特別的手感;我手上這台是水冷版本,跟風冷版本區別主要是多了一個水冷散熱器支架,安裝的時候可以看下如何安裝。

以我的實際作業來看,這箱子在散熱、兼容性及體積上面取得了一個比較極致的平衡點,算是一款比較實用向高端ITX箱體。目前我覺得算缺點的,大概就只有整機無防塵設計,前面板無USB IO口之類的。

2,最終配置確認

CPU:??i9 9900K

主板:華擎Z390 Phantom Gaming-ITX/ac

內存:芝奇 幻光戟DDR4 4233 8GX2

SSD:西部數據WD SN720 512G 藍盤 500G

顯卡:訊景XFX RX5700 XT

機箱:DENG F12

電源:美商海盜船SF600 SFX電源

散熱:利民Frozen EYE 240 一體式水冷 C12

最後確認配置如上,i9 華擎Z390 Phantom Gaming-ITX/ac應該是兩三個月前就鎖定的套裝,一開始我個人建議朋友是不用超頻,然後主板選用華擎Z390M-ITX/ac即可(省下400),不過朋友還是想極致點,就選了華擎Z390 Phantom Gaming-ITX/ac,還好後面確實不負所望(後面再細說)。顯卡一開始也是常規RTX2080Ti,無非要注意下哪家的版本好看跟裝得下,被我拖延到現在之後,趁著AMD這個月新品發布向弄一張XFX RX5700 XT來嘗鮮。

如果你追求性價比的話,目前cpu跟主板也可以考慮替換為R7 3700 B450ITX BDIE的組合,可以省下近2K的費用。

3, 安裝過程

DENG F12這箱子安裝過程略微特別,自己拿到箱子一開始也是無從下手,看了官方說明才知道要先把全部側板拆掉之後,看到內部框架才可以開始安裝。

我這套機子按官方推薦的安裝順序就是:拆側板—安裝主板部分—安裝散熱—安裝電源—安裝顯卡,這樣基本也沒有問題,只不過針對新手我還是說下一些注意的地方。

大箱子可能還好,這種小箱子,個人建議裝機之前最好裸機測試(cpu、主板、顯卡、內存點亮),確定配件沒問題再安裝,避免翻車後拆裝檢測麻煩。比如我這套測試的時候就發現兩條內存的情況點不亮,後面及時檢測,更新主板固件就搞定,裸機的時候搞定會方便很多;

另外一個就是記得主板IO擋板一定要先裝好,要不翻車裝好之後才發現沒裝IO板也很尷尬,也希望廠商今年開始在千元以上價位的主板可以普及一體式IO擋板。

一體水冷安裝:其實裝這套機子最難的地方就在於水冷。有印象的朋友應該還記得我以前裝的那套骨伽QBOX也有說過,主要要注意如何注意走水冷管,避免擋到,其實這案子從選購的時候就要注意了。比如你打算裝240水冷的話,那這箱子原來的硬碟架就無法安裝,只能裝2.5英寸硬碟在箱體前面板位置,為了省事個人建議最好全部實用M.2 SSD安裝主板上;另外一體式水冷的選擇也要注意,比如冷頭高度不要太高,最後我這邊選了利民Frozen EYE 240 一體式水冷 TL-C12風扇的組合(後面會測試效果);

水冷安裝部分,只要你散熱器跟我類似,我建議你按照我的冷頭方向安裝,這樣幾乎是最好走管的:就是注意冷頭水冷管的方向,另外冷排的出管方向剛好跟冷頭對面位置,這樣水管會比較好處理。

風道設計:安裝之前其實就要設計好風道,這箱子風道個人建議底部2個12cm(支持12015)風扇一定要裝,尾巴2個8cm風扇位置可以酌情裝,頂部有一個12cm風扇位,但如果你選用水冷方案就不建議安裝(那邊留著走多餘的管用);我這邊底部加裝2個12015風扇用於進風(順帶給顯卡輔助散熱),主要的出風就是靠一體式水冷往外排風,這邊其實也有不少人把水冷位置是往內吹風的,不過考慮內部空間本身比較局促(水冷的一頭實際都對著電源),所以我這邊改為往外抽風來增加內部氣流流動,具體溫度效果可以看下面測試。顯卡其實就比較簡單了,RX5700XT公版這種渦輪散熱器的好處就是放在哪裡都不會產生負面效果(實測效果也是如此)。

這兩枚風扇很重要,F12建議選用12015風扇,標準12025厚度基本會裝不下。

電源部分:電源也是提前買來放了好幾個月的美商海盜船SF600 SFX電源。全新一代升級到白金認證了,附帶的模塊箱也都做了包線處理,另外我實際作業中,自帶的線長度是差不多剛好,估計應對10-20L箱體的話,自帶線長度是適合的。實測帶這套機子,負載情況是比較輕鬆的,電源也很安靜,相比atx的白金電源來說差價不算多,也比700W以上型號便宜不少,性價比算不錯。

電源部分還要注意的地方,就是DENG F12沒有自帶電源延長線,然後這箱子的電源線用傳統直插那種是搞不定的,最好可以淘寶買個轉90°的頭,甚至最好是買延長線(另外一頭的母口的那種)

顯卡裝好之後就是理線了,個人建議這機子能避免傳統2.53.5寸設備就盡量避免,這樣走線會方便很多,類似的還有風扇選擇盡量避免RGB風扇,這樣也少了燈光線。對於這樣的小機體,走線更多的目前是避免干擾機箱風扇運轉跟擋到風道。

雖然是極致緊湊小鋼炮,不過花點心思依舊可以走線漂亮的。

主板背面的M.2插槽方便升級擴展。

最後的成品外觀,很強的金屬感跟緊湊感,同樣對應的,就是性能部分了,畢竟這樣的機子性能不能慫。

4,超頻設置

關於華擎Z390 Phantom Gaming-ITX/ac其實網上評測已經很多,最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強悍的超頻能力,也是公認的Z390超頻王之一,所以針對這塊主板我這邊主要實測就是超頻。朋友這邊搭配買的9900k原盒,一開始以為是一顆雷,按他的說法,之前用其它主板試過可以全核心5G,不過電壓要1.3x,所以我並沒有多少指望,打算5G將就著用,沒想到實際用華擎Z390 Phantom Gaming-ITX/ac試了,雖然電壓不好看,但實際這u居然可以超到5.2G,而且相比5G提升電壓不算太多,可以接受。

強悍的小板王,無論CPU抑或內存延遲都非常誇張

兩個M.2插槽,一正一後。

完整的IO介面,C口是全功能口,另外有BIOS清空按鍵,這個對於超頻板,特別是ITX板來說是很方便的設定。

CPU超頻部分設置如下,建議大家超頻之前先更新下BIOS,主板自帶的在線更新雖然可以用,但速度不穩定,建議自己官網下載更新,而且還有windows版本,對新手友好度也很好。我這邊主要頻率鎖定5.2G,電壓1.4V,防掉壓一級,avx-4,這樣遊戲等常規應用的時候高頻,一些轉碼渲染AVX項目不需要高頻的自動降頻避免溫度過高。

具體設置如下圖,供參考,另外有人建議CPU IO電壓可以鎖定1.35,內存頻率可能還會更高。

ITX超頻,好玩的還有內存,這邊內存選了經典的芝奇幻光戟DDR4 4233,可以認為BDIE特挑版,頻率大概可以超到4400,然後c17小參,

超頻到5.2G之後的性能如何?

實測如下,R15 差不多達到2200cb,R20 5069cb, corona1.3渲染測試1分28秒(比5G快了十幾秒)

blender benchmark總渲染測試時間15分13秒

HWBOT X265轉碼測試,分別1080p跟4k的成績

比較誇張的是內存吧,原先載入xmp預設已經很快了,超頻優化之後c16的數據果然很誇張,這套機子遊戲速度簡直了。

5,遊戲性能 顯卡

近期amd給力啊,本來發布之前還在擔心RX5700系列顯卡會不會因為價格高企導致口碑問題,沒想到價格下調這麼多,性價比確實出色。這次為了嘗鮮,所以顯卡也從原來的2080ti改為訊景XFX版的RX5700 XT,也是發布那幾天經常在刷好價的型號。

其實相比新的ZEN2,拿到XFX RX5700 XT的時候個人是更激動的,因為個人一直都是原廠控,而且RX5700系列公版設定也回歸到渦輪散熱設定。外觀顏值來看,RX5700 XT是挺對我胃口的,不過也是因為渦輪散熱設定,目前玩家圈引發了不少爭議,感覺一時好像回到了4850的時代,當然這不妨礙公版本身悶騷的顏值,實際外觀大家也看到我裝箱之後的樣子了,整體風格確實很協調。擔心溫度噪音問題的,目前可以考慮減壓、調整風扇策略的方式,另外也不用太過擔心高溫,因為現在電子產品比想像耐操得多,況且只要你不是用來挖礦或者長時間渲染那點使用程度是不用擔心,另外8月非公版也會出來,到時候也可以解決公版的散熱問題。

理論測試我簡單發個timespy跟fse供參考驗證,最主要還是看下實際遊戲效果。

在我原本的概念裡面2-3k價位的顯卡基本對應的就是2K(1440P)解析度級別遊戲,所以一開始測試也是照著2K解析度最高畫質來測試遊戲表現,不過在測試「吃雞」的時候發生了點意外,就是我顯示器本身是4K解析度的飛利浦329P9H,我何不測試下4K解析度?這一試,讓我很意外,實用向的「三極致」設置情況下,4K平均幀也達到了96幀,跟2K最高畫質一樣了。這也讓我好奇,5700XT在其它遊戲裡面4K解析度的表現。

所以下面其它遊戲測試就會在2K(1440P)解析度跟4K(2160P)解析度下測試。對應兩種解析度會有兩種不一樣的畫面設置,2K解析度設置都是極致畫質,因為這個是這級別卡應有的畫面設置空間,所以考核顯卡的最大性能發揮;而4K解析度設置,除了部分遊戲(比如dota2)本身性能要求一般,所以會設置極致畫質,其餘遊戲按著保證畫面流暢的前提(60 平均幀),再儘可能提高畫面,比如4K解析度情況下實際AA、AF之類的抗鋸齒技術就沒什麼意義了(解析度足夠高)

刺客信條:奧德賽,2K最高畫質下54平均幀,4K 高畫質情況下也達到了46幀。

古墓麗影暗影:2K最高平均82幀,4K中等畫質平均58,基本達到流暢標準。

極限競速地平線4:極限4的畫面算翹楚之一吧,比較意外的是5700XT在4K下面發揮竟然很誇張,一開始擔心速度不夠所以選的畫面預設較低,沒想到居然可以過100,後面超高畫質也達到了84幀。

dota2:這個基本不用擔心,4K 144hz顯示器也沒問題。

下面這兩個遊戲,我就記得2K是最高畫質,4K畫面設置可能不是最高僅供參考。

散熱效果 水冷 機箱

相信大家最怕ITX的就是變成悶罐,所以我這邊也會著重測試下整機的散熱效果及風道是否可靠。所以我這邊實際測試了下單烤(CPU、GPU)跟雙烤。

CPU散熱器我這邊選了傳統風冷大佬利民新出的一體式水冷Frozen EYE 240,風扇也替換為TL-C12來增強散熱效果。當時考慮這個散熱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冷頭高度不會太高,避免實際作業的時候會擋到風扇、冷排。作為利民的第一款一體式水冷產品,Frozen EYE 240外觀完成度還是很高的,自帶的風扇素質其實也不差,如果不是太追求極致也夠用。安裝過程還是比較簡單的,至於實際效果如何,就看測試了。

單烤情況下,CPU烤FPU溫度達到110 °(BIOS解鎖了溫度限制),是不是有點嚇人?不過這邊要注意就是這顆u已經超到5.2G了,一般來9900k超到5G之後,240一體式水冷 塔式機箱基本也會超過100°範圍,所以這個溫度看似高其實也正常,而且c12的最高轉速才1500轉。我也測試過渲染的時候,CPU滿載溫度其實也就八十幾度;顯卡單烤情況下,受益底部的進風風扇,滿載溫度實際也就在80度左右範圍,在沒有特別優化且ITX箱體情況下,算挺不錯的;

雙烤,雙烤情況下顯卡溫度依舊保持在80度左右的範圍,而CPU溫度基本一樣,可以看出整機風道是比較良好,不會因為顯卡導致熱堆積,從而影響到CPU的溫度,當然這時候也會明顯感覺到CPU散熱器排風都是比較熱的。

如果擔心烤雞溫度過高,還有一種解決方法就是在bios裡面設置-avx,比如我設置到-8的情況下(烤fpu只有4.4g),這種時候烤雞溫度就降到了90°範圍了。不過實際日常大部分應用都不會有烤雞溫度這麼高,所以日常用這機子avx設置也就-4而已。

總結

這次針對ITX的小鋼炮更新就到這邊,後續還會針對最新銳龍的matx平台搭建做一個實際作業跟建議,歡迎大家關注。

(PS:配圖是側透玻璃安裝效果,風冷用戶可以考慮,水冷用戶就不建議裝這個玻璃了)

愛數碼,愛裝機

活動截止時間:2019 年 9 月 29 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尾巴 的精彩文章:

我記錄的城市
Masir芳華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