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風箏》到《苦難輝煌》:信仰的力量

從《風箏》到《苦難輝煌》:信仰的力量

電視劇《風箏》大結局,國家在經歷一系列動亂後終於迎來改革開放的黎明, 主人公鄭耀先卻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彌留之際,他向組織提出最後一個請求——「我想看一次升國旗!」至此,縱然是身為男兒之軀,我也不禁動容,他是一個信仰至上的共產黨員。

信仰至高無上,到底能使人達到怎樣的程度?鄭耀先一生是悲劇的,因為信仰, 他不得不忍受生生面對撕裂人性的種種痛苦,看著身邊的同志一個個離開的無奈; 他的一生又是偉大的,因為信仰,黨員的光輝在他身上得到最大的綻放。為了完成組織的任務,新中國成立後,他必須隱姓埋名,承受至親的誤解,因為他必須「隱蔽精幹、長期潛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這16字,鄭耀先從頭到尾毫無保留地做到了,正如他面對審訊時的自白「我從來沒有沒完成過組織交給我的任務」。直到他在天安門看著五星紅旗迎著朝陽升起, 他知道終於可以放下身上的擔子!

信仰如此,燦爛如斯!

《風箏》告訴我們,一個人的信仰至死不渝,他是偉大的;而《苦難輝煌》告訴我們,一個集體的信仰至死不渝,那麼他們就是不可戰勝的!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年代, 信仰就是相信革命必勝的信念。正如《苦難輝煌》中記載,南昌起義失敗後,起義隊伍四處潰散,面臨滅頂之災,朱德在天心圩軍人大會向瀕臨瓦解的隊伍大吼:「黑暗是暫時的……只要保存實力,革命就有辦法……」,在朱德的感染下,這支隊伍最終留下了800人,這支隊伍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核心戰鬥力。

信仰的力量可以讓人們在面對任何困難時都可以迸發出難以想像的力量。在紅軍長征途中,在隊伍長時間顛沛流離、生死攸關時刻,下一步是走向川西?滇南? 還是粵桂?老一輩革命家們心裡都沒有準確的把握的時候。每每翻看《苦難輝煌》這一段歷史時,設身處地想老一輩革命家拔劍四顧、永不放棄的情景,就能理解黨取得革命勝利不是偶然的。因為信仰,周恩來可以用重病之軀挺過大草地;因為信仰,紅軍可以靠雙腿一晝夜急行240里飛奪瀘定橋;因為信仰,百萬紅軍可以在長征出發的15年後席捲大江南北。

《風箏》《苦難輝煌》所記載的年代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或許,作為航空人, 不需要經歷拋頭顱、灑熱血,你會覺得信仰是一個沉重的概念,或是陌生的。但是, 在航空工業中,大家熟悉的老一輩航空人的身上也同樣有著高尚的品格和信仰。

航空報國的信仰作為一種堅定的信念,在幾代航空人中傳承。這讓我們堅定地走過了60多年的風風雨雨, 正是這種信仰基因的延續。

從《風箏》到《苦難輝煌》,一切回歸初心,心中常響起入黨時的誓言:「…… 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若信仰如此,何以懼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航空 的精彩文章:

人生需要不斷打磨
五大觀點 洞察霍家電傳飛控系統新科技

TAG:看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