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迎合大眾審美的藝術,真的就不能免俗嗎?

迎合大眾審美的藝術,真的就不能免俗嗎?

應該承認,藝術的確有著雅與俗的區別,我們習慣稱之為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相對而言,「雅」比較好理解,不管懂不懂,高雅藝術總有不一樣的氣場;但是「俗」卻很難準確定義。因為「俗」有通俗和低俗之分,通俗易懂和俗不可耐,尺度如何把握,確實很難界定。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藝術最好能做到雅俗共賞,這樣既能體現藝術品的檔次,又能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這才能成為真正的深入人心的經典藝術作品。達芬奇的油畫《蒙娜麗莎》、王羲之的書法《蘭亭序》等等,莫不如此。

但是,並非所有經典的藝術品都能做到雅俗共賞的。因為藝術家美學思維上的差異,他們的作品風格也大相徑庭,不可能受到大眾審美習慣的限制。比如說梵高的《向日葵》等後印象主義作品、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作品、甚至是現在影響極大的達利的超現實主義作品等等,都是經典的藝術品無疑。這樣的藝術作品自然都是高雅的,在拍賣市場無數次創造出驚人的天價。

再說一下當今書壇爭議最大的丑書,那些丑書名家諸如王鏞、沃興華、王冬齡、曾翔、何應輝等人,哪個不是當今書壇名氣頗大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作品很有市場,價碼也不低,但是老百姓看不懂,也不喜歡欣賞,甚至引來網上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成了當今書壇爭議最大的話題。我們這裡不再贅述丑書的是是非非,也不能界定丑書的藝術檔次和藝術價值,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大眾的審美習慣很難接受丑書的表現形式。

上面例舉的這些藝術品卻並非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所以受到眾人追捧,有人只是信服其名氣,更多的人則是人云亦云、不懂裝懂罷了。

我們一直強調藝術終究是要為大眾服務的,否則就很難體現其存在的社會價值。但是我們也不能不承認,誰也不能保證讓所有的藝術品都做到雅俗共賞。隨著時代的變化,審美習慣和美學思維也會出現變化,這是很正常的。就如梵高生前賣不出一幅畫,去世後其作品卻被奉為圭臬,說明大家的審美習慣也是會出現改變的。

所以,我們應該對那些頗富個性的藝術品給予更多的包容,說不定哪一天看著看著就有了不一樣的感覺。我們還要承認一個事實,現在大眾的審美能力還是普遍偏低,以至於一些粗俗的所謂藝術品也能大行其道、備受追捧。

相比藝術的雅與俗的爭議,提高大眾的審美能力或許才是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驚龍軒 的精彩文章:

硬筆書壇「連中三元」的北大才子,為何迅速在書壇消失?
學畫的人喜歡寫生,不僅僅是好玩那麼簡單

TAG:驚龍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