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富有四海,但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她竟聚斂了三千多萬兩的私產

慈禧富有四海,但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她竟聚斂了三千多萬兩的私產

封建時代的帝王富有天下,視天下四海為其個人私產,理應不會另外「斂財私蓄」。然而,歷史上偏偏不乏有愛財如命的統治者,視窖金藏銀與積累財富為最大快樂。如明朝的萬曆皇帝,派太監開礦設卡,俾使天下財富,俱皆滾滾而入大內。

但本文所說主角還不是萬曆皇帝,而是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慈禧生活奢華這是取得普遍認同的,但很少有人聽說她也是個好貨之主。她在晚年之時,偏愛貨賄,宮中積財如山,內外貪風大起,國家政治終於被弄得腐敗不堪,直接導致了國家衰敗與革命之興起。明朝的歷史去今太遠,慈禧太后的故事則殷鑒不遠。

關於慈禧晚年好貨賄,並非空穴來風,其漁利所得究竟有多少呢?

現在所能見到的,有兩種說法,一說有英鎊二千五百萬,一說有白銀三千萬兩。徐珂的《清稗類鈔》屬於前一種說法,云:

光緒甲午,中日戰事事亟,孝欽後欲以所積金銀,合一千五百萬英鎊,交滙豐銀行匯至英倫。滙豐索酬資每兩二厘五,不允。和議成,遂止。庚子西狩,則悉埋於地。旋被人發掘,取去無數。其地後歸美軍管理,然僅餘九百餘萬。及迴鑾,一以儲蓄為事,繼長增高。至末年,乃積至二千五百萬鎊。世所稱孝欽遺帑者,即此也。

孝欽是慈禧的謚號。此說慈禧所積財富,到最後達英鎊二千五百萬之多,這恐怕是有誤的。因為當時的英鎊價值甚高,一英鎊可換白銀八兩,摺合白銀二萬萬兩左右,估計不會有如此巨大的數目。比較客觀的,還是三千萬之數。劉體智在《異辭錄》中記載:

太后私蓄三千萬,半在南苑,半在犬內,皆用紅繩束之。庚子之歲,乘輿播遷,輦運不及,乃遺之去。八國聯軍入都,世相時以內大臣居守,用日兵為衛,洎駕返而無所失,慈顏大悅,世相以此驟貴。孝欽皇太后崩,宮監黠者,儘其所有以獻孝定皇太后,而閹人之勢,因此不衰。孝定皇太后旋崩,宮禁內事,仍為旗員把持,辛亥後大內用度,想出於此,何時侵蝕殆盡,亦無可考。

光緒帝皇后在宣統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后,稱隆裕太后,死後謚孝定。所謂「世相」,即指光緒末年至宣統時在相位的世續。明清兩代,以出任殿閣大學士為「拜相」。世續在庚子迴鑾以後屢升至大學士,曾居相位,所以可以稱之為「世相」。

此人在庚子之亂前只不過是內務府大臣,庚子兩宮西狩而世續留守北京,此後便青雲直上。光緒二十六年二月,兩宮尚未迴鑾,世續便以留守身份授禮部尚書。迴鑾以後,升遷更快,光緒二十九年八月調吏部尚書,三十年十月升協辦大學士,三十一年六月升東閣大學士,正式成為揆閣,由此直到宣統三年九月退休為止。

由於世續之升遷得力於居守有功,頗能使人相信,他或者真的曾經立下過保全慈禧寶藏之大功,否則慈禧太后何需對他如此恩遇。問題的關鍵是,這三千萬兩之數,究竟是否可靠?

從慈禧晚年執政的情況來看,積三千萬兩白銀也不是沒有可能,而且可能性還比較大。更何況辛亥革命之後,隆裕、宣統以及攝政王載灃的福晉為了圖謀皇室復辟,曾經以極多的經費從事於秘密活動,若不是有此一筆巨大的積蓄從事於此,這一種賄賂收買的工作確實很那著手。

慈禧太后的私財數目如此龐大,我們就應當試加探究,她的這一筆巨大財富,究竟是以何種方式積聚而來的?對於這個問題,清末以來的私家筆記,頗有若干資料可以構成答案。如王照所撰的《方家園雜詠紀事詩》中,就有一條說:

慈禧賣各式肥缺,以為常事,珍妃曾一效之,遂立敗。然牆茨之言,惟珍瑾無之耳。凡太后所賣之缺,分為數類。

一,粵、閩、淮、崇文門、張家口、殺虎口、山海關各監督,寧、蘇、杭各織造,此皆專為應賣之品,可以明掛招牌者也。

二,各省三品以上大員,此為帝心簡在,分私不易分析也。學政主考,此乃清貴之官,似不至有此卑鄙。實因考差例不發榜,然心簡所在,必有御筆暗記之名單,則近侍窺及,得以出而招搖,久之而風氣敗壞,翰林官與閹人,遂成密切之地位。此奇怪之現象,實始於慈禧。

三,道府內放之缺,遇有素稱肥缺者,部中書吏,將應開列請簡之名,贈與太監而招搖之,多為撞木鐘,非真太后出賣也。

清代制度,海關、稅關、織造等肥缺,多為滿人專利。慈禧視其缺制肥瘠而定列價格,公然出賣,這還可以說是對實際政治不致發生太大的影響。至於監司以上的外省大員,以及翰林外放的學政主考之類,居然亦需要關節賄賂之後方能得到,則其對於實際政治所產生的惡劣影響,就遠非稅關監督與織造衙門之類差使所能比擬的了。

許指嚴在《十葉野聞》一書中說,為慈禧經手賣官鬻爵之人,乃是宮中最有勢力而又最得慈禧寵信的大總管李蓮英,其居間所得酬庸,即有白銀二百萬兩之多,轉送於慈禧太后的,當然更多。

賣官鬻爵是慈禧得賄的一個途徑,至於另一種弄錢的方式,則是縱容朝中權貴人物貪污,然後接受其孝敬。這一種事例中,最為明顯的,莫過於庚子拳亂之後擔任領班軍機大臣的慶親王奕劻之貪污。

胡思敬所撰的《國聞備乘》中有「叉麻雀」一說:

麻雀之風,起自寧波沿海一帶,後漸染於各省,近數年來,京師遍地皆是。薪俸既豐,司員衙散,輒相聚開賭,以此為日行常課。肅親王善耆、貝子載振,皆以叉麻雀自豪。孝欽晚年,宮中無事,亦頗好此戲。奕劻遣兩女入侍,日挾金數千與博,輒陽負,往往空手而歸。內監宮婢,各有賞賜,每月非數萬金不足供揮霍。又自西巡以後,貢獻之風日盛,奕劻所獻尤多。孝欽亦深諒之,嘗語人曰:「奕劻死要錢,實負我。我不難去奕劻,但奕劻既去,宗室中又有誰可用者?」蓋奕劻貪婪之名,上下皆直言不諱,言路以此參之,宜孝欽付之一笑也。

在現實的政治交際中,有所謂的「叉政治麻將」,無非是以賭博輸錢以結好對方的手段。然而叉政治麻將必需有極好的麻將技術,在輸與不輸,及何時當輸的情況下,都必需拿捏到恰到好處,如此方能達到輸錢結好之目的。

想不到早在清末時,奕劻早已深諳此戰略。他借麻將輸錢的方式使慈禧太后利源滾滾,不但使他成為政壇上的不倒翁,而且使他的包庇力量直接來自國家的實際統治者慈禧,然則他縱有貪污之事實,御史之筆亦絕對參不倒他。

至於奕劻所輸之錢從何而來?一方面固然出於營私納賄與賣官鬻爵,另一方面則來自北洋軍領袖袁世凱之進奉。袁世凱於光緒末年練北洋新軍至六鎮之多,月費國家金錢巨萬,想不到這裡面竟有許多是用來灌輸權門,以為鞏固本身地位之用的。

及後袁世凱將六鎮新軍交出四鎮,陸軍部尚書鐵良及新軍軍統鳳山二人又復師法袁世凱之故伎,以北洋之軍費結好慶王,奕劻又將其中之一部分轉輸宮廷,於是,新軍的軍費無形中又流入慈禧太后的銀庫之中,彼此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國家政治就這樣在這幾個人那裡當作互相利用的工具,在那裡送來送去,這個國家還能有什麼前途,當然也就可以想見了。

乾隆晚年,由於和珅竊權弄柄,政治上充滿了貪污賄賂的風氣,各省的封疆大吏,為了結納和珅,貪贓枉法的情形極為嚴重,百姓不堪荼毒之苦,掀起了驚天動地的川楚之亂,歷時數年,耗費無數錢財。和珅貪污,所造成的後果已經如此惡劣,慈禧與當國的首相一起貪污,其後果當然更加嚴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代大學士、尚書、督撫以及各品級官員,所用的印信有何不同?
此人官居內閣學士,所寫詩文卻怪癖荒誕,乾隆一怒之下大興文字獄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