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這個小區的垃圾分類志願者「下崗」兩個月,原因是……
一踏進虹口區宇泰景苑小區的大門,就可以看到一道獨特的風景:一座渾身爬滿綠植的垃圾箱房,邊上是擺放法的整整齊齊分類垃圾桶。76歲的居民郭本泰熟練地將濕垃圾倒入濕垃圾桶之後,再把塑料袋放入干垃圾桶,他告訴記者:「垃圾分類的新時尚已經成了我們的新習慣。讓人特別高興地是,自從垃圾分類之後,垃圾點位少了,樓下的蒼蠅、蟲子不見,小區的環境更好了,停車位還增多了!」
這是記者跟隨「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回訪式蹲點調研報道組看到的一幕。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時指出:「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垃圾綜合處理需要全民參與,上海要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辦好。」
據介紹,宇泰景苑小區是從今年3月1日起就開始試點垃圾分類撤桶並點、定時投放的,也是虹口區首個試點小區。原來,小區有10個24小時的垃圾投放點,歸併為3個垃圾分類投放點位後,371戶居民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就近到這三個點上分類投放垃圾,為了提高垃圾分類的實效,每個點位上還有志願者值守來引導居民正確分類。
「經過4個月的磨合,每家每戶都已經養成了家中垃圾分類裝袋,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好習慣,居民垃圾分類的準確率也已經超過98%。從最初在投放點值班指導,到如今已經基本無事可做。」紅葉居民區書記王靜華驕傲地告訴記者:「今年7月1日,也就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的那一天,我們的志願者也圓滿下崗了!即便沒有志願者,這兩個月來,小區的垃圾分類正確率也始終保持在98%以上。」
起初,針對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認識不足、意識不夠的問題,王靜華帶著居委會幹部,聯合物業、業委會啟動了多種形式的走訪調研和宣傳動員,入戶宣傳時發給每家人一份「三件套」:一本垃圾分類指導手冊、一個印有分類口訣和分類搜索二維碼的冰箱貼、還有一個掛壁式垃圾袋支架,掛在櫥柜上幫助濕垃圾隨手「擼」進垃圾袋。他們每戶家庭至少上門3次以上,15天里一共走訪居民家庭1513戶次,開展問卷座談30餘場。
同樣在今年3月,小區里新建的「堆肥花園」「一米菜園」已經成為了附近最熱門的場所。這裡不僅花草嬌艷欲滴,風景雅緻,還專門放置著用來發酵處理小區濕垃圾的堆肥桶和酵素桶。不少居民已習慣每天來打理一番果蔬,再帶點酵素回家養花。
「這個肥料相當好,特別適合種花,只要填在花盆土壤里就行,很多其它小區的人還專程來拿。」宇泰景苑小區花仙子志願服務隊隊長陳桃花指著堆肥桶告訴記者,一桶肥料只要發酵25天就能用了。
此外,社區的「老年禮儀隊」「宇泰舞蹈隊」等文化團隊也積极參与,紅葉書畫院還主動把活動場所改造為宣傳陣地,用中國傳統書畫、兒童畫等多種形式表達踐行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的理念。
據悉,目前宇泰景苑小區的居民分類投放參與率達100%,分類準確率達98%,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60%。
類似宇泰景苑這樣的場景,正在上海無數個小區里上演,通過黨建引領、「三駕馬車」協同、志願者動員、居民自治等方法,這場垃圾分類革命推行勢頭超過預期。截至今年7月底,上海全市居住區垃圾源頭分類實效進一步提高,「五有」達標率已突破80%。可回收物回收量達到4400噸/日,較2018年底增長了5倍;濕垃圾分出量已達到8200噸/日,較2018年底增長了110%;干垃圾處置量控制在低於17000噸/日,比2018年底減少了21%。
※中科協懷進鵬:要強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堅持科技無國界無歧視
※四問就醫體驗痛點堵點:上海這家醫院的智慧醫療「暖服務」為患者「降溫」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