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古代科技文獻譯介進入新紀元

中國古代科技文獻譯介進入新紀元

中國古代不少科學技術曾在某個歷史階段領先於世界,比如天文、歷算、農事、醫藥、建築與工業,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文獻曾藉由翻譯傳播到西方。

中國天文歷算文獻的譯介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歷算髮軔最早的國家之一,在我國古代科技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國古代天文歷算的文獻中,《周髀算經》是最早有體系的天文學理論著作。第一個將《周髀算經》譯為外文的是法國傳教士宋君榮,其譯撰有《天文觀測報告》《中國天文簡史》以及《中國天文史》等。宋君榮在《中國天文簡史》第26卷中將《周髀算經》譯為法文,發表於1781年。他翻譯了《周髀算經》中周公與商高對話部分,使中國人深諳勾股定理這一史實,被更多西方人所了解。

19世紀,第一個研究中國數學史的法國漢學家畢甌也將《周髀算經》翻譯為法文,於1841年和1842年連續發表於巴黎的《亞洲雜誌》。1841年6月,畢甌在《亞洲雜誌》上發表了《周髀算經》的譯註,高度肯定了《周髀算經》的學術價值,認為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數學的知識寶庫,極具研究意義。

成書於公元1世紀左右的《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在國外已有多種譯本。由沈康身、郭樹理和倫華祥合作完成,牛津大學出版社和科學出版社聯合出版的《英譯〈九章算術〉及其歷代註疏》是迄今最完整的《九章算術》譯本。20世紀50年代末,英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和歷史學家王鈴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中對《九章算術》諸章進行了較為細緻的介紹。其他語種方面,《九章算術》的中法對照本則是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郭書春研究員和法方代表林力娜博士共同完成,其水準堪稱一流;1957年,別列茲金娜在蘇聯《數學史研究》上發表了俄譯本《九章算術》,這為1968年德國數學史家福格翻譯《九章算術》提供了藍本;1955年,尤什凱維奇在同一雜誌上發表了《中國學者在數學領域中的成就》一文,1961年出版的《中世紀數學史》,對《九章算術》及劉徽注作了系統介紹。後者流傳較廣,被譯為德、波、日、捷、匈等多國文字,逐漸打開了《九章算術》在世界的知名度。

中國古代醫學文獻的譯介

中醫古籍不僅是中國傳統醫學的見證者,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證者。為了讓中國傳統醫學在世界範圍內發揚光大,越來越多的中外有識之士致力於中醫古籍的譯介工作,並頗有建樹。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理論著作,彙集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知識,奠定了中醫學理論的基礎,其影響極為深遠。《黃帝內經》在歐洲的譯介使中醫學理論在歐洲醫學界得到關注和傳播。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研究所的學者愛爾薩·威斯翻譯的《素問》第1章至第34章,於1949年和1965年兩次出版。

德國學者對《黃帝內經》的研究由來已久。德國醫史學家文樹德主持了《黃帝內經》的翻譯項目,被認為是西方第一次大規模的中華古代醫書典籍的譯介工作。德國醫學和哲學博士許寶德在其著作《中華醫學》中節譯了《黃帝內經》的部分章節,於1929年出版,是20世紀上半葉德國乃至歐洲地區出版的為數不多的中醫著作。

中國學者李照國的《黃帝內經》譯本堪稱是英譯本的典範,有很高的學術權威性,被收錄進《大中華文庫》。李照國曆時十幾年,兩度翻譯《黃帝內經》,譯文通俗易懂,忠實度高,不愧為該領域的專家。

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另一部問鼎之作當推《本草綱目》了。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歷時卅年所編撰的《本草綱目》是本草學的集大成之作,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本草綱目》在國外學術界同樣享有極高的聲望,先後被譯為日、拉丁、法、俄、德、英等多國文字廣為傳布,成為我國有史以來流傳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早在1647年,波蘭醫生卜彌格專程來華,將《本草綱目》譯為拉丁文,題為《中國植物學》,極大地促進了歐洲植物學的發展。1735年《中華帝國全志》出版,其中第三卷有關於《本草綱目》的法文節譯,後轉譯為英文,成為《本草綱目》最早的英文節譯本。

中國著名中醫典籍研究與英譯專家、「中醫典籍全譯本第一人」羅希文教授憑藉一己之力,歷時十年,全譯了《本草綱目》,共600多萬字。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本草綱目》英文全譯本,成為我國學者英譯中醫典籍的一個里程碑作品。此外,羅希文還全譯了《傷寒論》《金匱要略》《東醫寶鑒》等醫學論著,突破了國際上沒有中醫典籍全譯本的局面,提升了我國在世界傳統醫藥領域的話語權。

中國古代工業技術文獻的譯介

中國傳統的工藝技術是中國古代文化中極為耀眼的瑰寶,記載這些成就的文獻也異彩紛呈,成為中國古代傳統工業技術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載體。這些工藝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關注。18世紀以來,不少漢學家和傳教士們紛紛來華,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工作,研究內容涵蓋紡織、冶金、陶瓷、印刷術等多個方面,促進了東西方技術領域的相互了解,為西方科學界打開了一個知之甚少的知識領域。

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是宋代科技資料的寶庫,也是中國科技史上的傑作,被譽為「中國科學史的坐標」。1847年,法國漢學家儒蓮在巴黎《亞洲雜誌》第九捲髮表了一篇研究活字印刷術起源的文章,並用法文移譯了《夢溪筆談》中關於活字印刷術的記載。1923年,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中文部主任霍勒博士在其撰寫的專著《古老的中國活字印刷術及其在遠東地帶的發展》一書中,將《夢溪筆談》中活字印刷術的內容譯為德文,讓更多德國人了解這項中國工藝。

然而,《夢溪筆談》的外譯本主要是以節譯為主,長期以來都沒有完整的譯本問世,實屬遺珠之憾。為此,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王宏教授於2008年開始主持《夢溪筆談》的全譯本項目,他與趙崢聯手,歷時四年,共同翻譯了《夢溪筆談》全書,於2012年出版。

不少中國古代傳統的技藝也通過漢學家們的譯介傳播到海外。英國劍橋大學漢學教授慕阿德選譯了《南齊書》中有關「指南車」的內容,發表在1924年的《通報》上。高羅佩的譯作《米芾硯史》,被視作20世紀研究《硯史》的開拓之著,為西方國家了解中國的硯文化作出積極的貢獻。清代藍浦所著的《景德鎮陶錄》是介紹中國陶瓷的經典之作,法國漢學家儒蓮最早將《景德鎮陶錄》翻譯為法文,作為中國陶瓷典籍的首部外譯本,該書在工藝學上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此外,儒蓮還發表了題為《中國人造紙方法概述》的譯文,引發了歐洲人對中國造紙技術的濃厚興趣。

中國古代科技著作浩如煙海,為世人留下了一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向全世界展示出一幅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畫卷,深刻地影響著科學的發展和演進。大量的科技文獻被國內外的有識之士譯介為多種文字,流傳至世界各地。「中學西傳」對西方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科技文化交流的日漸深入,可以預見,中國古代科技文獻的譯介和研究,必將進入一個新紀元。

(作者單位:福州理工學院文理學院)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評估社會科學研究影響力的方法亟待更新
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促進「三大體系」建設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